“垫底生”京客隆有没有未来?
52fw.cn 04-14 次遇见京客隆3月31日晚间发布未经审计2019年财报。财报显示,2019年京客隆营业总收入116.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约105.55亿元,同比增长1%。归母净利润约5293.5万元,同比降低16.4%。
若剔除租赁新准则影响,按原准则计,京客隆2019年归母净利润应是6877.24万元,同比正增长8.62%。也就是说,不考虑新租赁准则带来的资产折旧影响,京客隆的归母净利润实现了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的正增长。
但是,从2013年开始,京客隆营收上百亿规模,与此同时净利润断崖式下跌,连续7年不超过6000万的净利润,净利润率常年不到1个点。其中,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均2000多万元的微利。
业绩黯淡,使得京客隆在二级市场长期被低估。截至4月10日港股收盘,京客隆报1.12,市值4.62亿港元,合人民币4.11亿元。2006年就港股上市的首都零售“区域龙头”,现在可能是商超上市公司市值“垫底生”。
所以,京客隆,到底有没有未来?
01
到店
京客隆主营业务是两块:以“京客隆”品牌运营的商品零售,以“朝批商贸”品牌运营的批发业务。
先说京客隆的零售业务。
从2012年开始,京客隆的批发业务规模超过其零售业务规模,且差额逐年拉大。至2016年,其批发:零售业务,收入呈六四比。
到2019年,批发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12亿元,同比增长约4.1%。零售业务营收41.05亿元,收入同比下降约3.4%。
2010年-2019年京客隆主营业务营收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京客隆前身是北京朝阳副食品总公司,批发是“老本行”。但无论是向内看——零售业务规模增速不如批发,还是向外看——北京本土商超市场中,“老二”京客隆前不及“老大”物美,差距被拉大,后又被“老三”超市发加速度追赶。单论零售业务体量,按双方披露数据,2018年,超市发销售52亿元,其中“海批”6亿元左右,与京客隆2018年的直营零售业务42.51亿元接近。
都显出京客隆零售业务上,不进则退。
一些学者一度痛其不争称,京客隆恐怕就要退化成一家批发公司了。
零售商超的增长,一块是外延扩张,门店新开;一块则是内生增长,通过门店调整商品结构、优化运营,提升坪效。
从门店来看,京客隆从2014年开始,结束区域扩张,门店规模逐年缩减。从2014年高峰期的285家店铺,已减至2019年的178家店铺。5年间总共减少107家店铺。每年新开店铺数都不如关闭店数。
大卖场业态,十年来基本保持未变,平均单店面积7165平米,目前只关闭了1家。2家百货商场,关闭了1家,保留下来的酒仙桥店是社区型百货,按年报披露,27800平米,年销售额在2746万元左右。过去5年来,京客隆主要在综合超市(单店平均面积2240平米)和便利店(单店平均205平米)业态上关停较多。
2019年,京客隆关闭34家店铺。其中,关闭了1家百货商场,2家综合超市,22家直营便利店,9家加盟便利店。
门店净减少,部分是租约到期,部分是淘汰效益不好的亏损门店。每年都有一部分的加盟便利店关闭。便利店加盟商,持续不赚钱,加盟商就不再合作。
过去7年来,京客隆除了2017年同店销售有增长2.96个百分点,其它年份均“同店销售下降”。其中,2013年同店销售下滑6%。2019年同店销售下滑3.01%。
同店销售持续下降,也是京客隆近年来不敢门店拓展,关店比新开店多的原因。
京客隆副总经理张红波坦诚,“同店销售是京客隆今年要解决的大问题。今年会有应对策略,会重点抓同店销售。争取到明年有比较大的变化。”
实际上,京客隆此前年年都在做挽救。从2013年开始,京客隆每年都会有几家到十几家门店做装修改造。大卖场和综合超市都在持续强化生鲜,做生鲜加强型超市,休闲食品、副食品、家居、日化类则加大定制,买断和发展自有品牌商品。便利店则开始社区生鲜化转型,推出京捷生鲜和京客隆爱家生鲜两个品牌。
但整体上,以十年为周期来看,京客隆的门店、业态转型步伐迈得稍显温吞。顾客对京客隆的评价仍是“店面装饰一般,服务态度、商品陈列都找不到亮点,除了门店位置基本黄金地段,京客隆还是老百姓(603883,股吧)心中那个档次低的大爷大妈超市”。
京捷生鲜是个缩影。京客隆早从2015年开始,在财报中提及,注意到社区消费的就近购买、小规模、生鲜化、精细化趋势。也是从那年开始,
走进京捷生鲜,其门店前端呈现效果还较差。体现在生鲜商品品类丰富度、新鲜度都有不足,生鲜商品包括二三十个品项的预包装蔬菜,和一些豆制品、冻品等,一些京捷生鲜门店甚至肉类、水产都没有。生鲜商品定价按便利店走,高于京客隆超市同款商品。门店选品2/3面积是快消品日杂百货等。
从一些门店前端呈现的形态来看,京捷生鲜的生鲜商品区域,看上去从陈列到店型到店内装修都有“生鲜传奇”的即视感,但在生鲜商品的品项丰富度、价格竞争力及服务、营销、卖场现场便宜感演绎等关键又与后者有较大差距。
对此,张红波称,公司“朝批”作为批发企业,见证过许多小店业态、品牌的生死。对于社区生鲜店和便利店这些创新业态,整体投资拓展更为谨慎。
对便利店业态,京客隆相对看好其高速发展的趋势。京客隆的便利店本身维持在盈利线上。而对于社区生鲜店,京客隆对京捷生鲜是态度投射。即不确定性更多。“在社区生鲜店业态上,可能整个行业都还没有把盈利模型跑通。在模式没有跑通的情况下,就不会花大量成本投入。京客隆要做的是把模版吃透,一定要做到挣钱了,模型跑通了才做大量资金投入,快速扩张。”
当然,在北京,店铺每平米租金高企,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社区生鲜店这种低毛利业态的试错门槛。
京客隆京捷生鲜的策略是“一点一点的打通”,在便利店业态能保持盈利的前提下慢慢变化——不断换模版、升级、优化。
实际上,京客隆的生鲜经营能力不弱。
早在2013年,京客隆就实现了98%的蔬菜基地直供。水果源头采购量达70%以上。
#p#分页标题#e#京客隆生鲜商品供应链端,最近几年是已经从源头直采,生鲜基地,发展到持续优化生鲜经营能力,包括蔬菜类产品从种植、采收、加工、预冷、包装、订单接收、冷链直配的一体化操作流程标准进化,产地收储、全年供应。这也是京客隆蔬果相对质优价低的原因。
但是,京客隆生鲜供应链的优势,看上去没有加载在京捷生鲜业态上。后者的选品、定价到运营及服务,有种“搭售”生鲜的随意性。京捷生鲜新店推出,到两年后再探店,也发现店型变化不大,形态较初级。
张红波坦承,京捷生鲜业态推出后,后续优化力度不够。“原来销售、毛利的增长比较大,后来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不行了,业绩有些退回去了,是需要加快业态的探索、优化。”
京客隆对业态经营的粗旷还体现在社区便利服务微中心。作为北京地方国企,推社区便民服务或许是其要配合市政府的服务职责,但走访一些京客隆社区便利服务微中心,一些门店几十平米的面积就是出租给一家推拿按摩店。所谓的洗衣、修锁配钥匙、手机维修、快剪等其它便民服务项目难觅踪影。
02
“到家”
京客隆的业绩是地方国企的缩影。随着商超行业高速增长的黄金期结束,企业盈利能力低下的问题就显露。
但实际上,京客隆业绩的亮点也有。即京客隆的线上业务。
张红波告诉《零售研学社》,京客隆去年电商交易额超过3.2亿元。其中,在美团和京东到家两大平台的交易额都实现过亿销售。同时,京客隆自有App和小程序也有上千万的销售。
京客隆所有门店都已上线到家业务。此前,京客隆较少推广自有App,卖场内也基本都是三方平台的海报。整体来看,京客隆线上业务走务实路线,今年准备调整小程序,
按京客隆直营零售业务40.5亿元的销售盘子来看,其线上到家业务占比在7%-8%左右。京客隆线上到家业绩,已经好过业内很多连锁商超同行,包括民营和外企连锁商超。
尤其是过去两年,京客隆的线上到家业务规模增长特别快,2018年1个多亿,到2019年就到了3亿交易。今年一季度,京客隆线上到家业务订单爆单式增长,环比增长可达150%。受疫情影响,用户在线上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疫情下更加突出了电商需求。高峰期日单销量接近300万元。
京客隆的线上到家业务是亮点,不单是在“量”上做上去了,“质量”也不错。后者体现在京客隆的线上电商业务,包括在IT、技术上整体没有大投入和浪费。而是更多借助平台的力量,一开始就是坚持“自有App和三方平台”并行发展策略。因为三方平台有技术基础、人才支持等更有优势,基本没有传统零售企业融合线上的制约,三方平台业务做得相对比较快。
此前,京客隆的线上到家业务推广基本都是第三方平台做投入,京客隆把持“不烧钱补贴”的规则,仅拿出一些商品资源做促销配合。
体现质量的另一个维度是客单价。京客隆线上到家业务客单价在逐年提升。目前,京客隆线上第三方到家平台平均客单价77-78元左右,京客隆自有App平台和小程序能到100元左右。线上到家只有提高客单价,三方才有可能都算过账来。线上到家业务销售平稳增长,整体提升了京客隆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的平均毛利率。
对于今年的目标,京客隆预期线上到家业务能做到10%的占比。张红波介绍,接下来京客隆的线上到家策略依然是“两个并行”。
今年,京客隆准备重新梳理线上业务,即要加大一些技术投入和自有App的推广,将自有App作为比较主要的战略推进,“至少要让自有App和三方平台齐头并进。”张红波告诉《零售研学社》。
京客隆线上业务有所成绩且能持续增长,得益于门店一系列基础。技术上,京客隆也是用了很多方法,包括按顾客的进店率,在顾客进店做驻流;为提高客单价,在选品上不断摸索;优化店内拣货效率,和美团、京东到家等平台想了很多方案落地推进。
京客隆到家业务一大优势是依托门店线下流量,获客成本更低。“只要有顾客去实体门店,就有机会把他放到App上来。京客隆的线上到家业务成本相对纯电商平台,在获客拉新上有天然优势。”
2016年上线京客隆App以来,京客隆对App的推广投入有限,缺乏持续性,导致其App活跃度不太高,日单量大概在1000单左右。但是用户忠诚度较高。
其次在京客隆的生鲜商品。京客隆到家业务能在第三方平台起量,最关键在于商品。“京客隆的生鲜商品得到三方平台用户很好的认同,顾客在京客隆线上买生鲜的非常多。”张红波说,生鲜商品线上销售占比超过1/3。
体现是京客隆的线上到家业务销售结构和线下业态经营基本吻合。也就是说,京客隆依托社区的综合超市、大卖场业态的线上业务,整体好于便利店。便利店因为商品品类、品种数受一定制约,影响到线上到家业务。这也是京客隆当下着力要突破的点。“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比如在考虑如何让小店做大生意等等。”
京客隆的平价、低价,曾只能网罗追求性价比的大爷大妈。让追求新奇特、消费升级的年轻客群进店减少。但在“买菜”这件事上,线上到家平台把京客隆曾经的劣势——低档打掉了,反而转化为低价、性价比的优势。有生鲜供应链的基础,加上在履约技术上的打磨,京客隆的线上到家业务因此能有发展。
03
B2B
“朝批”是京客隆的“老家底”。京客隆前身为北京朝阳副食品总公司。当时,北京批发业四强——朝批、海批(海淀副食品总公司)、北京糖业烟酒总公司、北京广亨商贸批发。现在看,批发业务同行业务要么大幅萎缩,要么转行,看上去“朝批”守住了“老本行”,不仅活了下来,且市场份额最大。其业务营收规模和毛利率也逐年上升。
朝批的下游客户包括很多大企业,线上线下均覆盖——物、家乐福、北京永辉、北京卜蜂莲花;京东、唯品会、天津聚美优品、乐蜂网等。
问题在于2B业务毛利率低。
回看过去十年京客隆的批发业务,的确拉低了整个京客隆公司的毛利水平。
#p#分页标题#e#2012年,批发与零售的毛利率差,曾一度收窄至2.8个百分点。但随着2012年之后电商冲击、竞争加剧,中国整个零售商超、大卖场营收、利润大幅下滑,朝批转向电商平台供货,商品结构调整,反腐“八项规定”重创白酒行业等影响,使朝批的毛利率连续四年下滑,到2016年下跌至低点8.8%的毛利率。近零售业务毛利率的一半水平。
批发业务规模占比过半,但是毛利率不及零售业务,由此造成京客隆利润水平过低,尤其是净利润逐年下滑。
2013年度,京客隆归母净利润降低约45.7%。从2012年的1.05亿元,降至2013年的5705.57万元。此后京客隆营收规模逐年增长至百亿规模,但是归母净利润却连续下滑,从未过亿。
2B市场竞争激烈,“朝批”还要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做促销,包括早期拓展电商平台,毛利打的较低。包括2012年开始的反腐八项规定,令得酒水销售受挫,影响到朝批酒水批发。不过,2017年开始,朝批业务毛利率有大步抬升,当年同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过去三年来,朝批业务的毛利率保持了逐年抬升,批发业务毛利率与零售业务毛利率差在逐年缩小。
但是,从过去两三年来看,2B业务的竞争刚刚冒头,零售商在2C业务增长见顶后,加大向2B业务转型、分食份额已经成为全国零售市场的趋势。在北京,朝批现在的竞争对手也从区域走向全国,包括其供货的京东等电商平台都在发力B2B业务,美团快驴、大润发e路发、物美收购麦德龙、永辉超市(601933,股吧)彩食鲜……,超市发的2B业务“海批”去年也做到了6个多亿。
“朝批”过去因为机制较好,底子不错,线上发力较早,这些固有优势能否在接下来2B业务竞争趋于激烈后保持份额,甚至份额大幅提升,是能影响到京客隆业绩的一大变量。
目前看,“朝批”有持续提升份额的基础。以物流为例,京客隆去年启动了智能物流项目的建设,其持有约3万个储位,最大库容可达135万箱的区域全品类配送中心。可支持批发业务全品类SKU的仓储配送服务。“朝批”全国区域分销网点的拓展也一直在持续推进。
04
机制
大多数商超企业过的日子其实与京客隆类似——超市大卖场“躺着赚钱”的日子过去了。
2012年之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线上线下、2B2C渠道分化,线下大卖场、商超分流严重,人工成本、租金及融资成本则刚性上涨。
只不过,作为地方改制国企,京客隆在支付的员工成本 ,退休福利供款等方面的“包袱”,相对更重。机制上各种制约也更多。
既要合规又要突破创新,本身是两难。京客隆的机会在于国企改革力度加大,机制突破,在有不错基础和资源,和不错的北京市场,区域龙头的机会或许还会有。
此前有先例。京客隆早在2004年就混改了,当时管理层持股,释放了活力,改革步伐走快曾让京客隆有过一波发展的高光时刻。
总结来看,从京客隆业务来看,其仍不失潜力。
第一、“底盘”牢固。有生鲜供应链。有全业态经营能力。
第二、线上业务能力开始凸显。以此为起点,或能盘活业绩新增。
第三、2B业务有想象空间。
张红波称,下一步随着运营能力增强,京客隆会逐步把各种类型店铺的拓展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到2021年,下一个五年规划京客隆在规模扩张上会再提“区域性龙头”——以朝阳区为基础,覆盖全北京。
此前还有环渤海京津冀区域扩张战略。2013年以后,京客隆的区域化拓展基本停滞。下一轮业态扩张策略上,或也能看到京客隆一些创新举措的落地。
国企潜力有,即“底盘”牢固,只要市场化机制导入,机制革新,给京客隆更大放手的机会,类似从95年靠一家关东店超市几千万销售起家,到现在上百亿规模的增长,是有可能二度续写的。end
北京零售“乱局”
明年拟开25店,要做生鲜便利店,这家北京超市打法变了
原物美华东区总种晓兵空降联华超市,徐涛:标超改造生鲜要占比3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零售研学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