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科信局原局长叶加河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
52fw.cn 06-13 次遇见原标题: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叶加河,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原局长(正处级)。曾任思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思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思明区科技局局长等职。2019年10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2020年1月,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提起公诉。
“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状态一直停留在之前,没有与时俱进。我这一停留,把自己留在了监狱的门口……”叶加河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应随着职务的提升不断提高自我党性修养、德行修养。但对于他而言,与快速提升的“位”相比,其“德”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导致德不称其任,最终落得被查处的下场,“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人还是需要一些精神信仰。”
1 大德不明,我行我素顶风违纪——他自诩“四最”局长,号称“拥有绝对权力”
叶加河出生于厦门市同安区的一个普通家庭。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15岁的叶加河顺利考入集美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8月,35岁的叶加河被提任为厦门市教委机关党总支副书记,成了一名正处级干部。那时的叶加河尚能牢记其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取得的成绩也可圈可点。
遗憾的是,这样的初心并没能一直坚持。
2012年2月,叶加河转任思明区科技局局长。多岗位的历练本是组织对他的考验,但他当时却认为自己升迁无望,只想享受人生,不想再花太多精力工作。叶加河在悔过书中写道:“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等都深入人心,而我根本没有潜心学习。”正因如此,他的纪律规矩意识不断弱化。
2015年3月,思明区科技局更名为科技和信息化局,业务量及各类科技扶持经费大增。叶加河继续担任局长,陡增的权力像是烈焰中的酥油,大大加快了叶加河玩火自焚的速度——
大搞一言堂,使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无论是外包业务,还是各类科技扶持资金的发放,几乎叶加河一人说了算。”审查调查人员告诉记者。他曾自诩为“四最”局长:“我在科信局,年龄最大、职位最高、资格最老、业务最强,因为这四个‘最’,可以说我在局里拥有绝对权力。”
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各项纪律要求,我行我素。2016年5月,叶加河经批准带领辖区10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赴成都等地考察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其配偶陈某私自陪同前往。其间,他改变公务行程,借机携陈某等人到峨眉山等地旅游,叶加河的差旅费在科信局违规报销,而他和陈某旅游的门票、住宿费及陈某的机票等则由陪同企业支付。“在叶加河看来,各种党纪要求无关痛痒。”审查调查人员告诉记者。
不正确履行职责,在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叶加河负责跟踪对接某科技公司项目引进、落户事宜,但他一直没有主动与对方对接,不接也不回项目方对接人的电话,导致该项目迟迟没有进展。
2 公德不守,滥用职权肆意安排扶持资金——他一心为私,借公权夹带“私货”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一心为公,才能谨慎用权。可对叶加河而言,公权并不姓公。
张某是2012年被引进厦门的“双百”人才,后来成立了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将“双百”项目落户在思明区。根据有关政策,该公司可申请获得思明区有关扶持资金及补贴。
2015年底,思明区科信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联合对多家“双百”企业实地检查。张某公司诸多违反协议的问题被暴露出来,如抽逃注册资金、将扶持资金挪作他用等。科信局工作人员根据多部门的检查结论出具了一份报告,将张某公司列为“需要整改型”企业,建议暂缓发放第三笔50万元扶持资金。
叶加河非常清楚张某公司的各种违规问题,但他看完报告后却这样交代工作人员:“这家企业我很熟,实际发展不错,让他通过。”于是,工作人员修改了报告,将张某公司从“需要整改型”调整为“平稳进展型”,该公司顺利拿到了那50万元扶持资金。
叶加河为什么对张某关照有加?因为他借公权夹带了“私货”。
据了解,在办理“双百”人才项目落户过程中,张某与叶加河很快熟识了起来,并经常在一起吃饭喝酒,关系密切。2014年8月的一天,张某约叶加河吃饭,席间递给了叶加河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2万元人民币和2000元美金。2016年初,张某拿到第三笔50万元扶持资金后再次约叶加河吃饭,酒足饭饱后又送给叶加河5万元。
审查调查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帮助张某违规拿到扶持资金,叶加河还用类似的办法帮助过其他公司骗取扶持资金。“他自己每次只捞了几万元,却因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数百万元的损失。”审查调查人员说。
3 私德不严,组了个喝酒的小圈子——他把享乐作为第一追求,只想“优哉游哉”混到退休
叶加河自担任思明区科技局局长后,渐渐把享乐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在工作上只要“优哉游哉”混到退休即可。
叶加河好酒,便借鉴傣族行酒令,组织了一个喝酒圈。圈内是长期和他私交甚密的管理服务对象。
叶加河的一位下属曾向他谏言:“和管理服务对象这么吃吃喝喝不太合适……”叶加河却不以为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事实上,叶加河更享受那被捧在高位的感觉:“在我那群酒肉朋友圈,有人叫我‘老大’,听起来觉得顺耳,爽!”
他对那些捧他的圈内人多有关照,产学研项目审批及补贴发放、区级众创空间的认定及优惠政策兑现等权力,便是他最常用的交易筹码。
2016年年底的一天,叶加河告诉圈子里的常客汤某:“2017年可申请一个产学研项目,我让你们通过,可以领补贴。”汤某心领神会,随即找到某大学老师研发了一个产品,价值13万元,但在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时却将合同金额填成了55万元。拿着“长胖”的技术开发合同,汤某向思明区科信局申请产学研补贴。经过答辩、评审等程序,汤某最终拿到46万余元产学研补贴,但实际只支付给研发人员8万元,剩下的补贴款自然进了私人腰包。
2017年12月,汤某领取补贴后及时告知了叶加河,并在电话中表示会给他8万元感谢费。几天后,叶加河约汤某吃饭,在电话中特别交代汤某:“上次你说的那个(钱),也带过来。”
就这样,产学研这项有利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好“经”,被叶加河念歪了。
叶加河手握着圈内管理服务对象的“饭票”,自己有需求时自然毫不客气:他经常带着妻子陈某,参加由服务对象买单的酒局,在酒桌上多次为妻子代理的葡萄酒“吆喝”,有些企业老板看在叶加河的面子上多次买酒,甚至买后再转送给叶加河。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