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admin 10-03 次遇见苏轼是词中的大家,可以说他开了宋词豪迈派的先锋,成了“豪迈派”中重要的奠基人,更是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在赞他的同时,其缺点也不能不说,除了豪迈大气以外,多了以“自我”为基调,其风格自成一家,但过于自圆其说,我们很男从其中推测出词人所要的人生,一面为自己未得到重用而愤发,一面为人生宁静与超脱而感慨,在这二者之间,词人心里的矛盾从未止息过,或许也正因为此的缘故,他的词与他的为人而被人所肯定和赞赏。但从另一角度,我不得不认为他的词具有划时代的必要性。
单凭一首词或者一句词都无法定义一个词人的地位,更无法阐释词的含金两地多与少,可以确定的是,苏轼一面充当着宋词的代表,一面又给历史很好的回答。一个时代所需要的呼声,不是奢侈糜烂的文辞澡赋,更不是遣词造句,矫揉造作生就的文风,更多的不正是苏轼所表达的那样吗?
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道出了多少中国式文人的心声,从自身的境遇想到三国纷争的战争场面,再联想到对人生的无限怅怀,不能不说场面之宏阔,气势之豪迈。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洒泪,借月抒怀自古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古人有之,却不及他。但如这般绮丽的图画中,我看到的不仅有月,有美景,失落之余,欠缺佳人作伴,缠绵悱恻之浪漫,寂寞悲伤之柔婉,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将以后咏中秋的词尽掩掉了其光华。苏轼对人生的抉择,一是超脱,二是自由,二者无论哪一种都可以成就“文章千古”。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人的心也明确无遗了,对功名的失望,唯一的劝慰便是把理想寄托了人生,也就是顺其自然。中年的词人经历了贬谪,也因此而成全了他“醉心的词”的成就。
苏轼同样是性情中人,儿女情长是当然的,也不乏“燕子楼空,佳人何在?”之感叹,尽管是追忆,但空乏的呼声只是成了词人浮生若梦,以此来麻痹政治生活所带来的波折与痛楚,而成全精神的解脱,此是词人的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但却太过于自私,后人欣赏此词是有可能出于苏轼之手而欢喜,有可能只是附庸,借此消遣文字而已。
最爱他的《水龙吟》,这首词不亚于婉约派中的任何一首,写情在“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中完美都表现出来。以花喻人,多不甚数,但以花喻人将花写活了的,只是少数;而将人与花都写活了的,少之又少,这是其中之一。此词掂量再三,无一可挑剔,很难想象一贯“大手笔”的大家,竟也能展现出柔情的一面。无论是“是花还是非花”亦或“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都给人十分之韵味,回味之无穷,赏玩之共分,雅俗之非凡。较之前几首,我对此更倾莱有加。
另一首当属《卜算子》,有人认为“拣尽寒枝不肯栖”有语病,但也正是有了这句,此词才更加耐人嚼味,很难想象词人的意境,但从中可推测其自然的情感,也就“泥实”的自然。独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从中不难想象流露出忧惧的心情,这是他那时的心情吧。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意境之远,语意平凡不沾俗气,难与岁月争春晖,同流年跌荡而不失其真。“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假使这句不是情话,那便是甜言密语。听了,如聆鸟鸣脆柳之声;闻到,便有胭脂之香,美人肌肤之甜。“草头秋露流珠骨,三五盈盈还二八”写时光流逝,唯此句佳,写回忆,略逊一筹,但后一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贯穿始终,让人回味无穷,更表现词人之深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后的世界在词人眼中变成大世界,简单的生活中折射出大生活的影子,质朴有趣,饶有舌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少了真,仿若又不失真,只是余音未了,欲说还休。
假评论说道:浮萍人生,极致词风,标榜人才,却不堪重赏,数次被贬,成成其非凡,自此成就其身后千古美名,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