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看高考作文40年
52fw.cn 05-08 次遇见1977年,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当年采取分省考试的形式,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了高考恢复40年以来,超过200道全国或地方命制的高考作文题,发现历经变革至今,“材料题”是常客。2000年开始,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逐渐走上试卷。而在出题方式上,也出现了诸如半命题作文、“微写作”的创新。
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语文学科的定位发生了转变,正在从纯粹的文学科目逐渐转变为现实性、基础性科目,出题人的眼光在移向当代,从更高的格局引领学生心智更加健全发展。
24 44
连续十年出现 材料题是主流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高考40年来,全国卷一共44套试题中,一共有24套试题使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占比约55%;高考40年来,各地自主命题192套,其中有75套为材料作文,占比近40%。
记者发现,材料作文最早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1980年,要求考生们读《画蛋》,写一篇读后感。随后,材料作文频繁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卷均为材料作文,掀起材料作文新高潮。
案例:1995年全国卷:给出阅读材料寓言诗《鸟的评说》,要求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2013年福建高考卷:要求根据顾城的《忧天》作文。
分析:学而思网校高考研究中心向欧分析,材料作文是“主流”,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汉语是母语,读得多才有可能写得好”,而这两者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考试形式能够同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输出”的表达能力。
北京市教委校园促进项目中学组特聘专家、新东方集团培训师及语文项目创建主管杨洋分析,“命题作文范围比较大,写作的难度系数较大,评分的要求也会更高”。
他解释说,而材料作文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创作,更有利于进行比较,因此是更为“主流的选择”,“毕竟高考要在尊重命题的合理性基础上,照顾到学生的发挥和创新”。
12 18
北京卷连续三年考传统文化
在材料命题中,除了励志、寓言故事外,还有另外一个趋势,即国学和传统文化,以古人智慧而观今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多。
1982年,考生被要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作文。2003年的全国卷选取了《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2004年湖北卷选取了唐朝刘禹锡的《昏镜词》等等。
除此之外,近年来,传统文化更多见诸于卷面。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至少出现过14次,其形式包括古诗文、谚语、地方民俗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内容出现的更加“频繁”,18年来出现过12次。仅北京卷也在2014年至2016年,以老规矩、民族英雄、老腔等为题目要求行文。
案例:2005年湖北卷:使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
2009年上海卷:以“板桥体”做材料。
2016年北京卷:“老腔”。
分析:“传统文化是越来越热的点”,杨洋说,近年来高考作文很关注考察这方面的内容,关注的是考生对热点事件进行恰当合理的思考这一核心能力。例如2014年北京作文题目“老规矩”,直接考察的就是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重礼仪、积累经验、有更好的仪态等等”,而到了2016年的“老腔”,是考察如何让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
他认为,近年来的考察更加倾向于围绕传统文化领域的社会热点命题,其实是对教师教学的考验。当尝试做好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够把眼光移向当代。如今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纯文学性在下降,这里的“下降”其实是个褒义词,因为好的人文教育是关注学生,关注现实的教育。
12年
2006年后时事热点年年考
近年来,高考作文不乏接地气儿的热点话题。其实,1986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涉及了环保领域,就曾让人眼前一亮。
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随后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成为一大趋势,至今连续12年出现在每年的作文题目中。
记者发现,相比全国卷,各地自主命题时,更倾向于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2008年,汶川地震出现在地方卷中,也一度激发了高考作文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潮流。随后,社会热词“范儿”、“京骂”、“名人代言”、“高考30年”等,均成为高考作文题。
其中,2011年作文卷中的社会热点较多,涉及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乒乓球赛中国夺冠;中国崛起三个话题。而在2015年,全国卷1和江西卷还出现了“女儿举报父亲”的“撞题”。
案例:2008年全国卷I:使用社会热点材料“汶川地震救灾”
2009年江西卷:使用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流拍作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