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52fw.cn 06-14 次遇见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三维目标:
“百家争鸣”的局面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分析材料;概括归纳;史论结合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
学的勃兴 孔子的思想文化教育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 阐释历史
联系现实 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标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 先秦诸子。
◎ 问题设计:先秦诸子大致生活在什么历史时期?那时期社会发展有何特点?这种社会形势当时学术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 参考回答:
①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② 社会特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
③ 文化影响:各大学派就“治国济世”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出现了“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热闹局面。
※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同学们清楚当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的吗?各家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济世”主张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起来探讨其成因和主张。
新课传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 —— “百家争鸣”的含义。
◎ 问题设计:什么叫“百家争鸣”?诸子有哪些“争鸣”形式?
◆ 参考回答:
①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 争鸣:争论和辩难。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② 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 问题设计:诸子学者学派以什么为宗旨?呈现什么特点?
◆ 参考回答:
① 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② 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 小结过渡:“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①②和本课第一目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
1、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②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 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② 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① 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② “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学派。
① 学在官府:商周时期,“官学合一”——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② 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民间私学兴起。
※ 小结过渡:由此可见,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争鸣”局面,对当时和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的历史作用呢?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
2、历史影响
(1)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