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生物教案
11-05 次遇见篇一:沪科版高二《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篇二:沪科版生物第一册第三节《 细胞呼吸》word教案
第3节 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能力方面: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课件或挂图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⑴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⑵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解决方法:精心组织相关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实践出真知。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通过探究,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和过程等。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拉瓦锡的这一说法有道理吗?呼吸作用能够像燃烧那样剧烈吗?
C6H12O6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
耗能,C6H12O6作为主要能源物质是如何被细胞利用的呢?
如果我们在空气中燃烧C6H12O6,其能量将一下子释放出来。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
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能量,但应有一个类似的过程。由于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需要C6H12O6中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科学家发现确有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讲解细胞呼吸作用的概念)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呢?
[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 1、作出假设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实验 4、分析与结论 5、表达、交流和应用
(上述具体内容详见书P91――92)
学生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中教师要提出下列问题: 1、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 2、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3、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检测实验结果? 4、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后回答。 二、总结
通过探究实验使我们知道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
,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三、布置作业 1、写好实验报告
2、⑴在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往往要进行对比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能设置两个实验组,互为对比实验
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没有对比实验 C、进行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D、只要实验现象明显,有没有对比实验对实验结论都没有影响
⑵酵母菌广泛用于发酵,为验证酒精发酵的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1号、2号试管中均加入3mL蒸馏水和少许0.1%BTB溶液至蓝绿色(水为较强酸性时,BTB液呈黄色)。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A、1号管可以去除,应将1号管中BTB液换成澄清石灰水 B、该装置无法检验酒精的生成,仍需再补充其他装置
C、温度偏高,导致发酵管内O2少,酵母菌繁殖速度减慢,不利于发酵
D、为使发酵管中尽量少的含有O2,应先将葡萄糖液煮沸,待冷却后加入鲜酵母,再加少许
蜡油,使之浮于混合液表面 四、板书设计
第3节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细胞呼吸(概念)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作出假设→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交流和应用 3、细胞呼吸的类型
第2课时
引言:通过酵母菌的探索活动,同学们发现了酵母细胞可以利用环境中的C6H1206进行生命活动,且这个过程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环境中都能完成。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但是某些细胞也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有氧呼吸是主要形式。 一、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细胞中进行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重要生命过程。它的总化学反应式:
酶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 过程:在酶催化下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产物:丙酮酸、少量[H]和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的基质内。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c. 产物:二氧化碳、[H]、少量ATP。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氧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c. 产物:水和ATP。
此处一定要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产过程和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它的总反应是:
酶C6H12O6? 2CO2+2C2H5OH(酒精)+少量能量 ??酶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
通常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中。 b. 过程:与有氧呼吸相同。 c. 产物:丙酮酸、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继续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 过程:在不同酶的催化下,丙酮酸继续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c. 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少量能量。
最常见的无氧呼吸发生在微生物身上,常常称为“发酵”,如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人和高等动物细胞内也有类似乳酸发酵的过程。人在剧烈运动时,或从平原进入高原时,身体的局部组织缺氧,产生的丙酮酸不能及时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于是丙酮酸可以通过乳酸发酵的途径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只能形成少量ATP,与有氧呼吸相比相差很大。
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的去路,以便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例如,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终可以进入肝脏,在那里形成丙酮酸再次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氧化;同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中还可以进一步刺激呼吸,加快氧气的供应等。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对照书P95――96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
重点小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P96练习 七、板书设计。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酶
⑴C6H12O6?2C3H4O3+4[H]+能量 (细胞质的基质) ??酶⑵2C3H4O3+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 ??酶⑶6CO2+24[H] ? 12H2O+能量 (线粒体) ??酶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⑴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⑵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酶总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
酶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
3、发酵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篇三: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二上6-1《遗传信息》教案1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一、知 识 结 构
生物的遗传现象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遗传 基因的传递
人类的性别决定
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人类的主要遗传病
遗传病的预防
生物的变异现象
生物的变异 变异的意义
转基因技术
二、内 容 简 介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探讨生命的延续的自然深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表达的,因此,生殖和发育知识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而遗传和变异又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与教材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密切,内容的安排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七个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的二级主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安排了“生物的遗传”和“生物的变异”两节内容。在组织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了本书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解决问题的活动的特点,注意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主要载体,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第一节《生物的遗传》首先安排了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目的是通过学生对父母亲和自己特征的观察、讨论、资料分析,抽象出什么是性状,然后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目的是使学生简而明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人类的性别决定和人类的主要遗传病。第二节《生物的变异》也是从调查全班同学性状差异现象为切入口,导入解决问题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本章教材还从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要3个方面密切结合出发,巧妙地融入了生男生女的道理和现代遗传学的新进展,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
本章教材也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形式上,有文字、图片、表格等;方式上有分析、讨论、DIY等;内容上融入做中学,传授与建构、呈现与发现的统一等。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第1节 生物的遗传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举例说出生物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4)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5)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6)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7) 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8)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
(9) 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10) 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11)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遗传病的预防。
2. 能力目标
(1)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
(2)尝试运用逆向推倒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生活中的生物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珍爱。
(2)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3)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4)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
二、 教 材 分 析
生物的遗传这部分内容,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和认知规律的特点,以学生自身的、身边的或比较关心的生物学问题为切入口,以人的遗传做主线,兼带了其他生物的一些遗传现象,比较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比较亲子代的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的几种特征,通过问题的讨论,抽象出性状的概念,然后逐步探讨性状的控制、基因的传递、人类的性别决定和人类的遗传病。可见,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是以基因为线索,步步深入和扩展的,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了从学生自身或身边的问题、现象开始,从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安排的生物遗传现象的调查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动物、植物和自身性状的具体观察,抽象出什么是性状,接着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和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获得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然后再要求学生运用前面的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的性别遗传问题和人类遗传病问题。这可以说是,遗传知识的扩展和运用。
“生物的遗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难度,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易加深,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植物的性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性状的遗传,如阅读孟德尔的资料,分析其中例举的性状。
本节的重点是: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传递,人的性别决定。
本节的难点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传递。
课时建议:本节教学安排5课时。教学策略安排如下表
三、 活 动 指 导
活动1: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
在研究人类性状遗传变异的特点时,我们要观察分析亲子代间的性状表现。由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不能人为地安排他人的婚姻。因此,研究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不能像对植物、动物那样去设计某一特定的杂交实验,我们只能在对现有家庭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去分析研究。通过对一些家庭的调查,分析这些性状的遗传方式和变异现象,使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有更加直接的认识。
(一)调查前要熟悉所调查的性状
本实验涉及人本身的一些性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调查前,教师最好针对每对性状,在班上找两位学生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能准确地辨别各个性状。
1.卷舌。将舌头伸出口外,随意将舌两侧抬高卷曲成U型;有的人能卷,有的人不能卷。能卷舌的为显性。
2.耳垂。在耳朵下部与头部连接处,如果存在向上的凹陷,即为有耳垂;如果没有向上凹陷,则为无耳垂。有耳垂为显性。
3.拇指弯曲。大拇指末节能向外弯曲的为背曲拇指,大拇指末节不能向外弯曲的位直拇指。
4.眼睑。人的眼睑有双层和单层之分,即俗称的双眼皮(显性)和单眼皮(隐性)。
(二)调查中应注意的事项
1.确认所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有血缘关系,继父或继母家庭无效。
2.观察到的性状应当是生来就有的,不能是通过美容手术、病变、训练等途径后天获得的。
3.调查中,当子女之间或子女与父母之间表现相同性状时,要注意这些性状是否完全相同。
4.调查的家庭数越多,结果越可靠。如果本班学生人数不多,还可把别的班的调查结果也综合进来。在把所有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时,最好采用举手统计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数据录入计算机中,然后在黑板上投影显示出结果(用表格式或坐标图式)。
5.调查的家庭如为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爸爸、叔、姑(或外祖父、外祖母、妈妈、舅、姨)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家庭单独分析。
活动2:玩“看照片,猜父母”游戏。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从家里带一些自己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和父母的照片,找出自己和父母的相似之处。然后将各位学生的家长照片混在一起,做“猜父母”的游戏。做游戏时,可先在小组内中进行,然后和其他小组的照片交换来进行。也可以全班一起开展,用大屏幕展示父母的照片,请全班同学猜。教师应启发学
生观察显著的特征。
这个活动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大家会积极参与,努力发现一家人中可能存在的相似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加深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活动3:模拟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比较抽象难懂,安排这个模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动脑中领会抽象难懂的知识。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生活周期短,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所以选择果蝇为例来做个游戏。
活动准备:果蝇染色体挂图、蓝色和红色硬纸板、白纸、胶水或双面胶或大头针。 活动步骤:
(1)用蓝色和红色硬纸板分别剪出2套果蝇的染色体备用。
(2)在白纸上画出果蝇亲代体细胞、亲代生殖细胞、子代体细胞的细胞膜图形,标出雌雄;
(3)参考果蝇染色体挂图,将亲代染色体分别用大头针固定亲代体细胞内。雄果蝇的染色体用蓝色,雌果蝇的用红色;
(4)推测并尝试染色体完成生殖细胞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提示同学们既要注意染色体的形态,也要注意染色体的颜色。
活动4:模拟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1.学生2人一组,制作用于游戏的图片。用红色纸代表女性,剪成圆形纸片20张,每张纸片上书写英文字母“X”,放入一个写有“女”字的信封中。用蓝色纸代表男性,剪成矩形纸片20张,其中10张纸片上书写英文字母“X”,10张纸片上书写英文字母“Y”,将这两种纸片混合均匀后放入另一个写有“男”字的信封中。
2.2人分别拿起一个信封,随机地从信封中各抽取出一张纸片,记录所抽取出的两张纸片的组合情况,若分别是“X”和“Y”,则记为“生男”,若分别是“X”和“X”,则记为“生女”。一共抽取10次,分别统计“生男”和“生女”的比例。
游戏结束后,将全班各小组的数据汇总起来,统计一共“生”了多少“男孩”,“生”了多少“女孩”,比较“生男”和“生女”的比例是否基本相同。
活动5:模拟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色盲在人群中的比例很高,平均出现率约为5%,按世界人口50亿计,全世界有色盲男性1.24亿,色盲女性0.06亿,女性中色盲基因携带者为2.36亿,所以安排了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在活动中要注意(1)需要摆放六种情况的基因组合,所以每种颜色卡片都要多准备些。
(2)要提醒同学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活动结果。(3)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目的安排每组同学摆放2-3组基因组合。其余的组合在课下学生自主完成(4)统计全班同学摆放结果,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
参考答案
“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部分
讨论1:提示:子女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可能会很多,如脸型、小手指的长短、发旋的旋转(右旋或左旋)方向、皮肤的颜色、走路的姿势、人的血型、惯用手(左手还是右手)、等,教师应及时提示学生那些是遗传现象,哪些是后天的影响或行为习惯。
讨论2:提示: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举例说明生物的遗传现象时,不仅要兼顾到人、 动物、植物的代表性,还要兼顾到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基因与性状”部分
讨论1:番茄的颜色、家兔得毛色。对同一个性状在不同的生物个体的表现不一样,如
《沪科版高中生物教案》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