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读丨 陕西行第三天 这件事让总书记产生“强烈共鸣”
52fw.cn 04-25 次遇见4月22日,陕西之行的第三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考察,参观了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在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内,习近平不时在展出照片和各类展品前凝望、询问,并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
会见中,习近平谈起教授们两年多前写给他的一封信。这封信讲述了一大批师生教工“甘洒青春为家国”的感人故事。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并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特意提起收到来信的事。此次习近平再次谈到这封信:“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
这份感动背后是怎样一个故事?这份共鸣背后又是怎样一种情感?让我们跟总书记一起重温。
195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同年5月25日,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彭康向师生们公布了西迁的决定。
为响应国家在大西北部署一所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号召,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古城西安,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开始书写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
交通大学西迁之时,彭康已步入天命之年,在对迁校问题发表意见时,他开宗明义:“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短短数语,道出老校长心系国家发展、为人民办好教育的真切情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庄严承诺——要在西北扎下根来,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
数学家张鸿,早年留学日本,迁校时任交通大学副教务长。他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迁校问题:“西北是祖国强大的工业基地,迫切需要一个专业齐全、力量强大的学校为她服务,因此应该争取交大西迁,来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