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仿真技术先行者李伯虎院士:没有壮志未酬的遗憾,只有
admin 03-03 次遇见2018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被授予CCF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作为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2012年,他获得国际建模仿真学会终身成就奖,成为亚洲唯一的一位该奖获得者,也是国际建模仿真学会60年来的第8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虽然已年逾耄耋,但对李伯虎而言,没有壮志未酬的遗憾,有的只是向着科学高峰攀登的信心。一颗始终力争向上的心,支撑着他愈走愈远,走出一路辉煌。
李伯虎院士
少年聪颖,波平浪不惊
1938年岁末,李伯虎出生于上海一个殷实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做过“绍兴师爷”,父亲由同济大学毕业。而在半个世纪之后,这个取名伯虎的孩子不仅赴美留学,更是在新世纪伊始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奋斗,光耀门楣。因为祖国的需要,他成为了一名计算机仿真和集成制造系统专家。
李伯虎出生不久,由于父亲的健康原因,家境逐渐没落。少年时代的他懂事、上进,16岁就进入上海交大学习。
1956年,我国计算机事业在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引导下蹒跚起步,组织力量建立我国计算技术的研究部门被定为紧急措施之一。
两年后,清华大学设立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正是在这一年,李伯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拔至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学习计算机专业,就此和计算机仿真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外表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李伯虎不事张扬,心里却有一股不肯轻易服输的劲头。当时清华大学提出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李伯虎不仅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实际上却是一个“文武全能”的厉害角色。早在交大的时候,他就是校舞蹈队和排球队的队员。进入清华后,又被选拔至清华的舞蹈队和排球队,后来因为时间的冲突,专门在排球队效力。
许多年过去了,李伯虎总结自己当年并不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待人处世很内敛,但很有心劲儿,不服输,因此各方面的条件都发展得比较好,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子。
或许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的锻炼,虽已过耄耋之年,李伯虎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从21岁清华毕业算起,看似笑谈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也已成为现实。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习惯把太阳与时光紧密相联,把走在时代前沿的人称作是与太阳赛跑的人,李伯虎就是这样一个与太阳赛跑的人。
他所从事的总是涉及当代前沿的一些专业。50年代末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时,就学习计算机专业,那时计算机在国内绝对是新生事物。
1961年,李伯虎作为优秀毕业生走出清华大学的校门,被分配到航天二院,开始致力于仿真专业的研究工作,一干就是40年。
他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又因此得到了更多新计划的青睐,付出和收获如此更迭交错相生相长。在清华读书时,李伯虎就参与了模拟机的研制,不只是念书,动手能力也不错,到航天二院后,工作很快就能上手。
由于工作上勤奋、肯钻研,1964年至1968年,李伯虎开始担任航天首台大型模拟机M2样机总体组长及定型机总负责人,提出大型机整机精度与稳定性设计及测试新方法。后来,他又作为国内首台晶体管大型混合模拟机M6机寻优机的负责人之一,提出了混合机上“时间和空间自变量曲线统计寻优”实施新方案。
80年代初,李伯虎被选拔赴美学习数字仿真。当时数字仿真专业前景看好,正呈崛起之势。出国后,李伯虎师从国际仿真界权威R. M. Howe教授学习数字仿真。为了缩短我国在该领域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他不惮劳苦,专心向壁,并与美国仿真学会首届主席等指导老师研究提出间断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仿真新算法。
这段国外学习的经历,使李伯虎不但学到了新技术,同时在理念上也深有感触:“到了国外就了解到,外国人也并不是三头六臂,实际上我们比他们更勤奋,只要我们努力和坚持,就一定也能做好。”
回国后,数字仿真技术在我国还刚起步,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李伯虎开始着手数字仿真研究室的组建工作,继续从事数字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他提出并参与负责研制成国内第一个大型连续系统仿真语言ICSLⅠ,主持研制成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连续系统仿真语言ICSLⅡ,期间提出递阶串并行、仿真/寻优与控制系统辅助设计一体化及实时仿真等新语言结构,两个语言分别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用于多个领域的仿真。
他还提出“并发仿真工程”等新概念和新方案,并与欧洲仿真学会主席及美国并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发表了论文,进而他又负责研制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体化并发仿真环境”及新一代“综合分布仿真系统”等。
李伯虎认为自己取得成绩的原因无它,只不过是埋头苦干,紧随专业发展而已。他认为还有很多事应该做得更好,譬如,仿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进一步推广应用等。
#p#分页标题#e#
1986年,我国发展高技术的宏伟计划—863计划启动。自1989年至2001年,李伯虎又幸运地选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主题专家及专家组长,开始攀登新的技术领域—“集成制造系统”。
十余年来,李伯虎参与领导了国内首批并行工程的攻关、应用及首批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863CIMS主题专家组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19个行业、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企业成功地实施了示范工程,开发出10类产品,建成9个研究开发基地,为我国探索出一条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真技术与高性能计算一起,正成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成为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CIMS的研究与应用也正在掀起一场“制造业信息化”的革命。在这场新技术与新观念席卷而来的浪潮中,李伯虎感觉自己的责任重于泰山。他和自己的专业不能落在时代的后面,因为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为了国家,他愿意永远追逐太阳。
提起在863计划专家组任职的情况,李伯虎也有些许无奈。一方面他是863专家组的专家、组长,一方面又是204所的所长、二院科技委副主任,两个方面对于他都很重要,然而人只有一个,两边的事情又多,他时常有一种在时间上分身乏术的感觉,甚至有时还得不到一些同事的理解。但是,他并不在乎这些。他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压得更少一些,竭尽全力地把两边的工作都尽可能地做得更好。
人工智能2.0背景下的智能制造
当前,一场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进行,互联网+人工智能+制造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我国提出基于两化融合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些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都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和应用。
李伯虎领导的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那时还被称为“两化融合”。基于其在2006年、2009年云仿真工作的成果,他提出了“云制造”的概念,开始以网络化和服务化为主要特征的“云制造1.0”的研究与实践;2012年升级为一种互联、服务、协同、个性、柔性和社会化为特征的智慧云制造,即“云制造2.0”。
2015年12月,中国工程院批准启动了“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率先提出并启动“人工智能2.0计划”。
在中国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中国的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工程院“人工智能2.0战略研究”主要专家之一,李伯虎认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基于新互联网,借助新一代智能科学技术、新制造科学技术、新信息通信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我国制造业模式、手段和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将是发展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良机,是打造新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2018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在杭州验收,项目组将研究成果结集成书,编写了《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 点击图片放大后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购买
《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顾问为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周济院士,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项目组长为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项目各课题组负责人有陈纯、李未、高文、郑南宁、吴澄、李伯虎等十几位院士,参与各课题研究的有来自高校、研究院(所)、企业、政府的200多位专家、学者。
这些院士、专家均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的权威学者,是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起草团队,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指南和申请细则的起草团队,他们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
目前该书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德先生“求知书店”上线销售,欢迎选购。
心无旁骛步人生
大凡成功者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目标之前,无论鲜花还是障碍都不能分散他们的精力,阻止他们,李伯虎正是这样。
人生的道路虽不免一波三折,李伯虎却总不忘记自己的主流,其他的沟沟坎坎则低调对之。他曾经有一次很好的荣升机会,在别人看来,那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位置,但他觉得这个位置并不适合自己,就婉言谢绝了。这些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他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是对要提拔自己的领导感到有一点遗憾,毕竟人家对自己是很器重的。
能评上院士李伯虎很感慨,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事比较认真勤奋而已,如果没有这些年来领导对自己的培养和支持,没有同仁的共同努力,没有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自己也只能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