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三部曲》惹莫名烦恼
52fw.cn 05-30 次遇见这两天读钟来茵教授的《苏东坡三部曲》,一种莫名其妙的下沉感贸然袭来:不知道是因为苏轼的浪漫潇洒人生,还是坎坷跌宕的宦海生涯?当然,最终还是与自己命运的联系与比较。
苏轼享年66岁,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接近“古来稀”了。自己今年65岁,与苏轼的一生相比,简直是平淡无奇之至,蹉跎岁月而已。然而,都翻过了60多年的日历,看过了60多年的世事,咀嚼了60多年的人生。只不过,所翻的日历不同,经历的世事有异。
红颜知己——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东坡似乎与王姓颇为有缘,原配夫人王弗,嫁到苏家时才16岁,红袖添香,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可惜27岁便去世了。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
王弗去世3年后,苏东坡续娶了王闰之,是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她性情温顺,对王弗的儿子苏迈视如己出,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深得苏东坡敬重。王朝云的地位虽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又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练达持家的处世经验,而是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所写的《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芳草喻离愁。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如果说王弗努力在苏轼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帮助;王闰之在苏轼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认同了苏轼的人生价值观,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那么,王朝云则以其艺术气质、能歌善舞,对佛教的兴趣和对苏轼内心的了解与苏轼相投契。
不合时宜——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p#分页标题#e#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当然也对,但苏轼之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朝云深知,经历生死沉静的人生变故之后,苏轼对于高官荣宠已视之淡然,在苏轼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背后,隐藏着他对人生祸福相倚的忧惧,对物质富有的厌弃和精神生活之空虚的种种感触。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
爱情结晶——唯愿孩儿愚且鲁
苏东坡在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苏东坡在《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诗中记述: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在劝农天所直。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怳难测。
四方上下同一云,甘霪不为龙所隔。
蓬蒿下湿迎晓耒,灯火新凉催夜织。
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
奔流未已坑谷平,年苇枯荷恣漂溺。
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
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
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
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
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22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遁(繁体字遯)。此时苏轼正遵父遗命为《易经》作《传》,“遁”取自《易经》中的第三十七卦“遁”,是远离政治旋涡、消遁、归隐的意思,这一卦的爻辞中说:“嘉遁,贞吉”,“好遁,君子吉”,可见这个名字,既寓有自己远遁世外之义,又包含着对儿子的诸多美好祝愿。
遁儿满月之时,苏东坡想起昔日的名躁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都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感慨系之,而自嘲《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元丰七年三月,苏轼又接到诏命,将他改为汝州团练副使,易地京西北路安置。苏轼接到诏令后不敢怠慢,四月中旬便携家启程,七月二十八日,当他们的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时,小小的干儿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苏东坡很伤心,写了一首诗,这首诗题目很长:《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从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到东坡对儿子的喜爱:看到孩子对他的诗书感兴趣,便以为他将来又是块读书的料;孩子摇头不要梨果,即认为是像孔融那样懂得仁让之礼。年近半百的东坡先生,因为添了这个儿子,郁郁寡欢的心情得到莫大的抚慰。然而刚刚半年,孩子就意外夭折,这使他陷入极度悲恸之中。为此苏轼深深地自责着,甚至认为干儿之死,是受到自己的连累: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东坡的哀伤已近极至,朝云的悲痛可想而知。诗的第二首,直接述说此时的朝云: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这种让人哀毁的诗句,既可视作人生苦难的“诗史”,也是东坡与朝云相知相慰的告白。尤其是“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这两句,不是情挚意切爱那女人、那孩子,不是生活中对她们精心呵护的人,怎会将老妈子眼中的情景写进诗内?王朝云一生虽然没有夫人的名份,就这几句诗,足以说明,生活上一向大而化之的东坡先生,对朝云的同情和理解,几乎到了心愫相通、脉搏连动的地步。
在对朝云爱怜的同时,东坡仍在追悔,不停地埋怨自己: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医不自医,卜不自卜”,这是古人的一句俗话。也许干儿全由通晓医道的东坡自己医治,还不至于离他而去,可他实在太珍爱这个孩子了,万一干儿在他手下有个好歹,他那“多情”善感的心,哪里担戴得起?越是小心,就越麻烦,恶果出现了,孩子死掉了!一把沾满夫妻情、父子情的“恩爱刀”,真要将东坡的肠子割成碎片……
#p#分页标题#e#干儿死后,东坡决意不去汝州,他向神宗上表,要求在常州居住,一方面与他的常州情结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要安身立命、悉心照料肝肠寸裂的朝云不无关系——常州在太湖周围,那里的山水和风土民情,应最称朝云心意。还有一点,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17年后,东坡先生也在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他与小儿子苏遁,共担着同一个忌日。
一生辛勤,万里随从——不似杨枝别乐天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12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说来令人费解,在东坡政途黯淡失意时,与之患难共携、相濡以沫的王朝云,此时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官场应酬与居家主事,自然处处以王闰之这位续弦夫人为主;然而,只不过风光两年而已,苏东坡再度被排挤出京而出任杭州知府。旧地重临,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为了不负众望,在王朝云的枕畔细语中,苏东坡此次前来,立意要为杭州的百姓做下几桩有益之事。当时,恰逢江浙大旱之年,杭州一带饥荒与瘟疫并作,于是,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贡米;同时广开粮仓、设点施粥,大济灾民;还调遣了大批民间良医,免费为灾民诊治疫病;并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帮助人民度过了大灾之年。在任期间,他十分重视整修西湖,取湖中所积葑草、淤泥堆筑成堤,以沟通南北;广种菱角、荷藕于湖中,使葑草不能再生;沿堤遍植芙蓉、杨柳,春秋佳日,花开如锦,绿绦拂堤,人行其上,犹如置身于画中。这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湖水的淤塞,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确实是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德惠,给这条长堤取名为“苏公堤”。
此后十年之中,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颍州和扬州知府,续娶的王夫人已逝。宋哲宗业已亲政,用章敦为宰相,又有一批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苏东坡也在其中,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对此,东坡深有感叹,曾作《朝云诗(并引)》:
世谓乐天有粥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
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朝云姓王氏,钱唐人,尝有子曰干儿,未期而夭云。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白居易曾有美妾樊素,擅唱杨柳词,人皆称其为杨柳。后来,白居易年老体衰,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就自己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春随樊子一时归。”
晋人刘伶元在年老时曾得一名叫做樊通德的小妾,二人情笃意深,并经常谈诗论赋,议古说今,时人就称二人为“刘樊双修”。
苏轼用此两例典故,正是要说明他与朝云生死相随、心意相通,正如刘樊二人。而同为舞妓出身,朝云的坚贞完全不同于樊素的薄情,朝云的坚贞相随、患难与共,令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尤为感动。
只是,朝云却是命苦的,她没有李络秀的好福气,有儿子阿奴一直陪在身边,朝云生了儿子却夭折了。于是,她的生活就像天女维摩一般,每天不是念经就是煎药。她抛却了从前长袖的舞衫,远离了悦耳的歌板,一心礼佛,唯望有朝一日,仙丹炼就,与苏轼一同登仙山,再也不为尘世所羁绊。
宋神宗元丰二年, “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押解回京城,打入死牢,后贬到黄州。
此时,苏东坡身边的姬妾全都散去,夫人王闰之留在京畿照料老小,只有王朝云与他朝夕相伴。苏东坡58岁时,夫人王闰之病逝于京畿,王朝云成为诗人惟一的伴侣。
伊人已逝——唯佛是归
苏东坡在60岁那年再次被贬到惠州。贬谪蛮荒瘴毒之地,王朝云不肯在东坡落魄之际离开,执意要与苏东坡一起同到谪居地惠州,患难与共。
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苏东坡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但从小生长山水胜地杭州的朝云为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苏东坡谪居惠州的第三年(1094),王朝云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34岁。
朝云一生向佛,颇有悟性和灵性,这也是她能和苏东坡心灵一致的条件。早在苏东坡为徐州太守时,朝云曾跟着泗上比丘尼义冲学《金刚经》,后来在惠州又拜当地名僧为俗家弟子。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诵东坡手书的《金刚经》四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即“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东坡尊重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八月三日,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孤山)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铭文也像四句禅谒: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朝云的死也带着些佛教神秘色彩。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风骤雨。次日早晨,东坡带着小儿子苏过,前来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之祭奠,并因此塑像写下《惠州荐朝云疏》,其中说道:
#p#分页标题#e#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只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显,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
在朝云逝去的日子里,苏轼不胜哀伤除写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还写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悼朝云》和《题栖禅院》等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寄托对朝云的深情和哀思。其中,著名的《西江月·梅花》一词,更是着力写出了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六如亭——香魂倚一亭
由于朝云临终前念着佛经《金刚经》的“六如” 偈而逝,故朝云下葬后,孤山栖禅寺的和尚就在朝云墓上建“六如亭”作纪念。苏东坡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后人依据“六如”之意,又在亭的两侧镌下对联: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惠州的西湖本名枕丰湖,山青水绿,烟波岚影,酷似杭州西湖,自苏东坡来后,常与王朝云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回忆在杭州时的美好时光,因此也就用杭州西湖的各处风景地名为这里的山水取名,这本是两人的得意之作,不料他乡的孤山竟然成了王朝云孤寂长眠的地方。
为了怀念王朝云,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经营,建塔、筑堤、植梅,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唤回那已远逝的时日。然而,佳人已杳,真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朝云已去,她的影子却刻在了苏东坡的心中,也留在了惠州西湖的山水花木之中,遥想才子佳人的悲欢情愁,怎不令人为之啼嘘不已。后成鹫法师有《咏六如亭》诗云:
苏堤留恨处,荒冢对沧溟;
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
波涵三岛绿,柳锁六桥青;
寂寞栖禅寺,金刚何处听?
新会人何绛有诗《朝云墓》:
试上山头奠桂浆,朝云艳骨有余香。
宋朝陵墓俱零落,嫁得才人胜帝王。
在此之后,苏轼的人生履历中就再没有留下过任何女子的痕迹,侍妾朝云竟成了东坡居士爱情的绝响。
后世纪念——朝云墓
清嘉庆六年(1801),大守伊秉绶修朝云墓,补书苏拭所为墓志铭,刻石征文。当年孤山的栖禅寺已不复存了,朝云墓、六如亭也几经修建。朝云墓、六如亭已按宋代风格,修葺一新,对外开放。
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惠州的重要文物古迹,名声很大,历代题咏不少;1984年被列为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惠州的老百姓常于农历12月5日朝云生辰日拜祭,亦有用民间做会的形式予以悼念,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民俗祭奠活动。
附:苏文忠公朝云墓志铭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侍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仅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东南。生子遯,未期而夭。盖尝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麤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篮是依,如汝宿心,惟佛止归。
朝云之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是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