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著《钱塘江桥》和茅于越译《科学的故事》
52fw.cn 06-29 次遇见茅以升著《钱塘江桥》和茅于越译《科学的故事》
——趣说中国科学社同仁中的父子兵(1)
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尤以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闻名于世。茅于越是茅以升的长子,1949年起在联合国所属的国际电讯联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仍在瑞士联合国机构工作。茅以升于1916加入中国科学社。茅以升父子都曾在中国科学社出版过著作,堪称一段佳话。
藏品一——茅以升著《钱塘江桥》,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0年11月初版
这本小册子的原文是茅以升负责造桥期间陆续写成的,因此可以看成钱塘江桥的简易技术说明书,从中也可以看到茅以升为这项伟大工程付出的心血。
《钱塘江桥》书影
#p#分页标题#e#《钱塘江桥》扉页
#p#分页标题#e#《钱塘江桥》版权页
#p#分页标题#e#1933年,在天津北洋工学院任教授的茅以升被调到浙江省建设厅,担任钱塘江桥工程委员会主任,后又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持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工作。经过半年勘测,茅以升对十几个方案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集中每个方案的长处,最后确定了“钱塘江桥设计书”。按照设计,大桥全部经费只需510万银元,比美国工程师华德尔设计的大桥经费要节省250多万银元。
#p#分页标题#e#在大桥完工的前夕,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8月14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南京、上海和钱塘江大桥。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在《钱塘江建桥回忆》中记下了当时首次遭袭的情况。“据回忆,当时,桥工未完,战事已起,铁道部和浙江政府都严令赶工,全体职工也尽自己最大力量。但整个大桥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其实就是在同日寇抢时间。日本飞机此后常来骚扰但始终没有伤及大桥本身。”
#p#分页标题#e#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
(照片来源于网络)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开通,大批军火物资通过大桥运往抗战前线。
#p#分页标题#e#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接待了一位南京政府派来的要员,他是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在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丁教官对茅以升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
#p#分页标题#e#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奉命炸桥。当天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而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炸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后的第89天,毁灭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
#p#分页标题#e#大桥炸毁的那一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联想到罗英在建桥时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桥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按五行说独缺“火”字),挥笔写下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p#分页标题#e#他的“复桥”愿望,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方才实现。1946年,茅以升接到修复大桥的命令,大桥修复完毕全面通车已经是1953年了。六十年后,当有人问起茅以升当年炸桥时的心情时,他说,“就如同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
藏品二——茅于越译《科学的故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37年7月出版,1939年10月再版
《科学的故事》书影
#p#分页标题#e#《科学的故事》扉页和插页
#p#分页标题#e#
《科学的故事》序局部
茅于越这部译著付梓时,在中国工程界盛名如日中天的父亲茅以升为儿子的处女作写了一个序。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文章大家,其文风直追唐宋。在这个小序中,茅以升当然不会吝啬他炉火纯青的为文章法,他从原著的内容特点,儿子于越翻译这部著作的缘起,到这本书对培养读者科学素养的价值,甚至为什么把这本译作委托中国科学社出版,都娓娓道来,甚至充满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里,分明可以感受到溶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浓浓的父爱,以及注视儿子成长的那种意味深长的目光。
我们不妨通过这篇序文的第一段体会一下:
#p#分页标题#e#这本书的原文是David Dietz:Story of Science于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出版。那时我在天津,偶见一位政治学教授,把这书看得津津有味,并说:我们“外行”看了这本书,从此可假充“内行”了,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买来读了一遍,果然连我这半瓶醋的内行,也聪明了许多。因想如把他译出来,岂非一般的外行,便都有假充内行的机会吗?恰巧那时于越课余多暇,便由他自告奋勇,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