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连载之五)
52fw.cn 08-06 次遇见一棵大树会突然倒下来,这时才发现,树根稀疏,已经烂了。虽然在倒下来之前,看起来也很风光。
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漫画,一棵大树,埋在土地下面的部分,比树冠还要茂盛。这样的大树才是稳定的,能扛得住狂风骤雨。
所谓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中国传统社会格更外重视农业,无农不稳。农,就是土壤下的部分。只要农村这个根还在,国人就有可以退守的家园;社会就能扛得住动荡,礼失便可求诸野。在传统社会,农村也是一向城里人可以退守的家园。
但是,在中国,
中国农村全面工业化农业几十年后,土壤毒化,村庄不仅农田变成了污染源,农村也同样凋敝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食物链中,农村位于下游,成了城市垃圾的汇聚地。在为上游输送工业化食品的同时,还为上游输送廉价的劳动力。农村的现状早就超出了我的想象。
蒋高明在进行生态农业的科学实验的同时,也变身为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我陆续地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了他对农村的调查,这些内容出现在2013年他出版的《生态农场纪实》中,也有大量农村调查的内容。在本书的第一章中,又有系统的呈现。
农村凋敝,首先表现在人员流失,青壮年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农村以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农村空荡荡的,出现了大量空心村。蒋高明写道:“很多人家都进城谋生了,剩余的是个村落的空架子。一个人家的看门狗饿死好久了,脖子上还拴着铁链子。在另一个村庄,冬天不到晚上7点,就见村里漆黑一片,大街上几乎听不见大人们的说话声和孩子们玩耍的喧闹声。”(第25页)根据2010年的统计,全国“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在消失”(第34页)
人员稀少,人与伴生的驯养动物也消失了,家畜家禽不再是每个农户的标准配置。与人伴生的野生动物也逐渐稀少,以前家家房檐飞有燕子坐窝的景象早已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