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白喉的攻克及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故
52fw.cn 07-21 次遇见白喉是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英文为diphtheria,源自希腊语diphtheria,原意是“假膜”。白喉棒状杆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定植在人的上呼吸道,在咽部产生了一种白色的膜性渗出。我读书的时候见过一个标本,是一个小孩气管样的膜性物体,从咽部一直到气管分叉处。老师神秘的说,这是一个患白喉的小孩咳嗽的时候脱落的,这真是非常罕见的标本。这种假膜脱落常导致儿童气管急性堵塞而死亡,白喉还会引起心肌脂肪变性及外周神经损伤。有一篇短篇小说The Use of Force描述了与白喉相关的一个故事,小说中患白喉小姑娘执意隐瞒病情的过程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医学场景。
很难明确白喉最早是由谁发现的。Pierre Bretonneau是一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医生,他在1826年最早详细描述白喉的临床特点并为它命名。但是困惑19世纪医学家的是,白喉棒状杆菌只定植在上呼吸道,它又是怎样导致全身性反应乃至患者死亡的呢?1884年,Koch实验室的Loffler发表论文认为白喉棒状杆菌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毒素分布到全身从而导致生病和死亡。1887年Loffler报道了一种不致病的白喉棒状杆菌,他推测这是因为这类细菌不分泌毒素的关系。1888 年,Pasteur实验室的Roux和Yersin受Loffler的启发,他们将含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物通过一个过滤器,将细菌过滤掉,再将滤除物接种到动物体内,结果发现了除咽喉分泌物外的其它所有白喉相关症状。Pasteur以在1885年发明狂犬病疫苗而著称,但他的实验室无法通过相同的方法得到使动物免于白喉毒素的袭击。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Koch的实验室。
下面我们的主角就要出场了。
Emil A.von Behring出生于1854年3月15日。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在第二次婚姻之后他有了13个孩子,这真是一位多产的父亲!Behring是家中的老大,1874年读上了军医学院。和我国一样,军医学院是免费的,但是毕业后一定要到部队去服役。Behring在做军医的时候显露了自己的才能,从而被上级派到波恩的实验室学习实验方法,1889年随着Koch到了柏林的传染病研究院,并在1890年加入了Koch的实验室。在这里他遇到了另一位伟大的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1852年10月20日生于日本肥后国(今熊本县)阿苏郡小国乡北里村,1872年入熊本市新建的医学院学习,1875年入东京大学医学院,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担任细菌学家绪方正规的实验室助手。1884年长崎发生大规模传染病,北里在患者排泄物中发现了霍乱弧菌,从而证明该病为霍乱。这时离霍乱弧菌的发现只差一年(1883年),Koch刚刚分离并确认了霍乱弧菌。由此在1885年北里得到了赴Koch实验室进修的机会。
1889年,来自东西两方Behring和北里在Koch实验室相遇。这种来自东西方文明的相遇究竟能碰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呢?我们只知道这二人此时关系融洽,有时会一起散步。有一次北里向Behring提到了中医的“以毒攻毒”原理。受此启发,Behring同年在德国医学年会上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概念。他在豚鼠体内注射白喉棒状杆菌,使它们患上白喉,再从患病存活的豚鼠身上抽取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