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脂综合利用和米糠油产业的拓荒者
52fw.cn 03-26 次遇见我国油脂综合利用和米糠油产业的拓荒者——许大申先生
许仁溥(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许大申先生
许大申先生,1920.12.7出生于著名水乡浙江嘉善西塘镇,2001.4.6因病在杭州去世,享年81岁,依其意愿,其骨灰被撒入钱塘江,回归自然。
1. 自学成才,一生奉献油脂科研事业
许大申先生1937年毕业于杭州安定中学后即拮据失学;
1939年至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化学系当练习生二年,自此边努力工作,边勤奋自学;
1940年起,仅仅20岁出头的青年许大申就开始辗转于中国植物油料厂丽水厂、衡阳厂、柳州厂、长安分厂、杭州办事处、兰溪办事处,以及温州私营清明化工厂,先后从事植物油裂制取燃料油、高压水解生产油酸、硬脂酸等工作,直至1949年解放,担任过化验员、工务员、技师等职务,诸事历练,报效国家;
1949年起在中国油脂公司浙江省分公司、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职副技师、技师、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粮油学会理事、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顾问;
担任浙江省第五届、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退休。
许大申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油脂科研事业,他从事油脂工作48年,潜心研究,对油脂化学有较深造诣,尤在油脂综合利用和米糠油的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长期深入工厂,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较快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准。他率先在省属粮科所中成立了油脂综合利用和油脂化学研究室,筹建了实验工厂(1958年),使之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学习样板,引领米糠综合利用的展开,其中,谷维素、糠甾醇等成果为国家创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米糠油产业的发展。
2. 开拓创新,奠定我国油脂综合利用和米糠油产业发展基础
(1)先生重视油脂综合利用肇始于解放初,早在1952—1954年,他就在杭州油厂研究开发了大豆冷榨制油法,在当时大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该法较好解决一豆两用难题,既保证了豆制品厂制豆腐,又增产了优质豆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惠及社会和民生需求,1954年7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将此法在大中城市推广,应用26年后才中止。为此,许大申先生获浙江省政府1955年度先进工作者奖状。
(2)1951—1956年,先生利用土榨油坊开展米糠榨油,试榨成功后在浙江全省推广,既解决了米糠资源的利用,也改善了油厂的生产经营,增利可观。先生曾在国务院全国油脂生产办公室和华东区财办组织的会议上,作了4小时的专题发言,阐述与宣传米糠制油的必要性、米糠油的食用价值和精炼特性。在中国油脂总公司和华东区油脂公司的支持下,该法于1956年在全国推广。1956年先生获粮食部先进工作者奖章。
(3)1963—1964年,先生以高酸值米糠油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工艺,引致水解、热聚合等作用,制取米糠油铸造粘结剂获得成功,成果经浙江省科委、重工业厅和粮食厅联合鉴定后在嘉兴油厂转化生产,替代以桐油、梓油制作的Ⅰ、Ⅱ型芯粘结剂,部分缓解了当时省内机械铸造行业对桐油、梓油的紧张需求,同时为酸败的米糠油找到出路。先生获浙江省先进工作者奖章。
(4)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研发谷维素获得成功。1969年,先生与上海市粮油工业公司油脂研究室毕震共同发起我国谷维素研制工作并任主持人,与日本专利不同,他们巧妙利用谷维素碱溶酸析的特性,确定了以二次碱炼捕集为核心的三步法提制工艺,形成了我国自有工艺,1969年7月完成小试,1971年3月完成中试,1971年5月浙江、上海两省市科委、卫生和粮食部门联合对成果进行了鉴定,当年7月在上海、浙江两地正式投产。
1973年他们与北京大红门油厂组成谷维素工艺改进小组,经过多次试验,形成了二次碱炼皂渣甲醇溶液分离提取新工艺,较以前方法减少一个步骤,显著缩短生产周期,谷维素收率较前法提高30%。
谷维素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先生作为我国谷维素的研制者,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状和浙江省1977年先进工作者称号。
(5)棉酚研制用于男子抗生育,是1973年国家部委的大协作课题,因试验中发现有0.6%的副反应发生率,难以大范围推广而改变研究方向,将其用于抗胃肠道肿瘤研究。其时,精制棉酚的研制由浙江省粮科所、上海市粮油工业公司油脂研究室、上海医工院、浙江省卫生实验院等单位协作进行,许大申先生主持棉酚研制技术,他提出了从棉籽中萃取油脂,再从粕中制取棉酚,棉饼用作饲料的综合利用路线,精制棉酚纯度达到98%—100%。1979年先生获浙江省政府科技奖励和浙江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6)1967年法国发明了治疗牙周疾病的药物“Insandol”,来源于玉米油不皂化物,受其启发,1976年先生与毕震开始进行糠甾醇的开发,确定了由石油醚从甲醇皂液中提取糠甾醇的液—液萃取方法,由此获得的组分与“Insandol”基本相同,仅含量有所不同。该产品是一种非抗菌素类的天然药物,取商品名牙周宁,对牙周疾病有效率在80%以上。1979年开始该成果在国内推广应用,并获1986年商业部科技二等奖。
米糠制油和副产品深度开发的关系十分密切。米糠油制取谷维素、糠甾醇等产品,为国家填补药品空白,满足民生需求,同时使得生产米糠油成为有利可图,达到食用米糠油、脂肪酸、谷维素、糠甾醇四者皆予制取、物尽其用的综合利用目的,极大地推动了米糠资源的利用,使我国的米糠油产量迅速上升到近十万吨。
(7)1978—1979年,浙江省粮科所、嘉善油脂化工厂、湖州粮油蒸谷厂合作由米糠蜡提取植物调节剂——三十醇,先生主持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确定了米糠蜡经水相皂化、复分解置换钙皂、丙酮萃取脂肪醇、真空分馏、溶剂结晶提取三十醇的工艺路线。该课题于1979年5月由浙江省科委、粮食局组织鉴定,随后进入中试和农业试验。
3. 老骥伏枥,不忘初心,期望我国米糠油产业的新发展
许大申先生在浙江省粮科所实验厂工作二十年,主持了米糠制油和综合利用多项课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作的工作笔记达1500万字,发表的论文约30万字,如:
①“米糠油食用化的研究”,上海粮油工业公司油脂研究室、浙江省粮科所合编(1970年)。
②“米糠油综合利用专辑”刊于浙江粮油科技1978年二期。
③“米糠油综合利用制取三十醇专辑”刊于浙江粮油科技1978年三期。
④“谷维素的现状与前景”1981年第三次全国油脂学会交流论文选编。
⑤“米胚芽的应用开发”,许大申、葛庆昇,1983年全国油脂学会交流论文。
⑥“米糠深度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许大申、厉秋岳,刊于中国粮油学报1986年五期。
#p#分页标题#e#先生1986年退休后依然热爱油脂科技事业,十分关注国内外米糠油产业的发展,看书学习不懈,常至图书馆查阅文献。他坚持每年参加浙江省谷维素协作组年度会议,介绍有关米糠油、谷维素、不皂化物等产品的研发动态,为企业出谋划策,同时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专题指导,为他们提供技术资料,鼓励他们创新创造,为此,他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米糠油开发利用文稿,如
①“谷维素临床文献题录(1957—1987)”;
②“谷维素、甾醇酯、蜡酯及不皂化物的分离提取技术的理论与实践”,1980年;
③“米糠油皂渣制取甾醇的工艺论述”,1990年;
④“谷维素制取与应用的专利题录(1956—1990年)”;
⑤“谷维素现行提取工艺概述”,1991年。
许大申先生取得的工作成就,得到了浙江粮科所张秀鲁科研组的坚实支持和上海粮科所毕震先生的密切合作。许、毕两位先生同道合作已成沪浙油脂行业佳话,二人退休后还经常相聚讨论:如何使米糠油的综合利用更合理,如何改进谷维素的生产工艺,以及开发谷维素的新用途等话题。二人为此亲力亲为,倾注了很大心血,期望能推进我国米糠油产业的新发展,略举数例。
(1)1989—1992年,先生为杭州粮油化工厂提出了谷维素、糠甾醇的生产新工艺,即米糠油碱炼捕集物酸化后进行中真空薄膜蒸馏脱酸,蒸馏浓缩物用乙醇碱液萃取谷维素,萃余物再皂化提取糠甾醇。小试及中试表明该工艺可行,谷维素的收率较前提高30%,糠甾醇的收率较前提高1倍。可惜的是,后来因企业发生变故,试产无法继续。
(2)1989—1992年,嘉善粮油研究所提出以米糠油溶入石油醚成混合油,续以乙醇碱液萃取谷维素的工艺思路,得到许、毕的充分肯定,并予以热情指导,小试取得很好效果,谷维素收率较前提高50%,品质优于同类产品。二人积极推动该法在湖州米糠油企业试产,终因产研双方合作不力而止。
(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浙江六家谷维素生产厂数度合议开发谷维素新用途,如将谷维素开发成为治疗胃肠道官能症的药物,终因各厂难于同心合作而致开发中止。进入九十年代,先生又鼓动宁波油厂开发谷维素50毫克片剂的降脂药,以期提振米糠油产业,厂家按新药申报的要求启动工作,先生为此做了不少前期工作,后因当地城建规划要求搬迁厂房,此事遂行停止。
先生晚年回顾上述未竟三事,深以为憾,面对上世纪末我国米糠油、谷维素产业的沉潜、兴起,感慨不已,自知一生是在为中国油脂科技事业大厦添砖筑墙,惟望后来者继续努力,将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洪水,使我国油脂综合利用和米糠制油水平尽快进入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