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系列活动
52fw.cn 07-27 次遇见2016年9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在揭牌仪式前后,北大文研院举办了两场精品展览、两场主题演讲和四场主题研讨。隆重的揭牌仪式“近者悦,远者来”,而严谨思辨的学术活动则深刻践行了北大文研院“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基本宗旨,揭牌仪式系列活动获得各界学人、校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精品展览
在揭牌仪式之前,北大文研院举办了两场精品展览,向北大学术传统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人物致敬。
9月10日,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在赛克勒博物馆开幕。作为北大文研院特邀教授的樊锦诗教授率领其团队,将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并喷绘而成的40余幅壁画精品和部分复制塑像、洞窟,从她工作了50余年的甘肃敦煌带回到母校北大,在北大吹起了一阵“敦煌风”。9月13日晚19:00,北大文研院在二体报告厅举办了首场北大文研讲座“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樊锦诗教授为到场观众详细介绍了莫高窟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再次加深了观众们对敦煌壁画的了解。
“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在北大开展
樊锦诗教授应邀作“北大文研讲座”首讲
此外,为纪念胡适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70周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于9月19日至23日联合举办了“胡适与北大”专题展览。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胡适先生的珍贵图片、信笺、手稿和赠送给北大图书馆的部分图书资料,并配有详细的年表、文字阐释和幻灯展示,充分展现了胡适先生的治学轨迹和思想脉络,为北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胡适先生学术生活的机会。
邓小南在“胡适与北大”揭幕展上致辞
揭牌仪式典礼
9月20日10点,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来自全国政协、教育部、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和中外学者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揭牌仪式,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王博教授担任本次仪式的主持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基本宗旨,并提出了未来的学术构想。此后,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青森、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分别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北大文研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作用,对文研院在人文社科领域进行的探索表示期待,也对文研院未来的方向提出了殷切的要求和希望。在此之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揭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宣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
韩启德致辞
林建华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和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代表兄弟院校嘉宾讲话,两位校长从学校工作角度出发,为北大文研院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随后,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葛兆光、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代表中外学者发言,他们从学者本身的角度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揭牌仪式的最后,吴志攀、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水校友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展基金共同签约。
主题演讲
揭牌仪式后,文研院特别邀请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题为“作为理念的学术和作为日常工作的学术”的演讲中,介绍和评价了与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密切相关的几项核心建制,即社科楼中的跨院系分工、核心课与文明课体系,建立学术委员会和保障学者权利等等。随后,安德鲁·阿伯特教授总结了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领域长盛不衰的关键,即树立深刻的学术理想,坚持培育人才,珍惜那些认同大学理想的核心师资。此次演讲为北大文研院乃至高校同类机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镜鉴。
安德鲁·阿伯特教授作主题演讲
随后,李零教授发表了题为“禹迹九州和早期中国——自‘西周的邻居与后院’讲起”的演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唐晓峰教授和考古文博学院的徐天进教授应邀担任讲座评议,北大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主持。在演讲中,李零教授从一个具体而微的角度将“中国”的命题还原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即西周大一统之中。之后,李零教授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将以西周为中心形成的各种文化和政治族群比喻为西周的“四合院”,利用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勾画了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并形塑中华文化的历史图景。
#p#分页标题#e#李零教授作主题演讲
主题研讨会
9月21日上午,北大文研院分别在静园二院、四院同时举办了四场颇具特色的主题研讨。研讨会邀请到当代中国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一批优秀学者,就人文学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展开交流。
第一场主题研讨“中华文明与世界”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召集,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作为主要发言人。葛兆光教授发言的主题为“中国文化理解与研究中的难题”。他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指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史研究遇到的界定之难、多元一体的考辨和中国文化史书写的困惑。接着,钱乘旦教授作了“文明多样性与文明的回归”的主题发言。他主要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开始,以大量史实介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和进程,指出文明多样性是永恒的主题,并在最后提出了“文明回归”的重要概念。在自由发言阶段,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就文明的世界性、文明多元一体问题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华文明与世界”主题研讨
第二场主题研讨“人文精神与社会转型”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主讲,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陆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亚光召集。陈来教授首先强调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作为学术精神的独立自由,就是独立于既定成见的自由;作为教育方向的独立自由,就是独立于技术理性的自由;作为道德精神的独立自由,就是独立于感性世界必然的自由。陈平原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在官学与私学之间”。他首先梳理了中国“学在民间”的传统,随后,他谈及了人文学在最近30年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我们所面对的困境。陈平原教授最终将自我定位于“挣扎、徘徊、游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与会学者在此后深入探讨了社会转型期人文精神的走向等重要命题。
“人文精神与社会转型”主题研讨
第三场研讨会以“学术传统与范式转移”为主题,台湾“中研院”副院长黄进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为主要发言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历史学系叶炜副教授为召集人。黄进兴院士在发言中首先以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为例,介绍了存在于史语所中的“学术传统”和传统中的变化问题。随后,黄进兴又以他所治的思想史领域内的发展为例,谈到了“范式转移”问题。荣新江教授则回顾了北大与史语所的渊源,并提出应当坚持过去史语所重视史料的传统,从史料出发归纳理论,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理论。随后,荣新江教授指出了历史学与社会学合作的可能性。在自由发言阶段,与会学者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讨论了关于学术传统、研究范式和学科关系等一系列议题。
“学术传统与范式转移”主题研讨
第四场主题研讨“西学在中国”的召集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教授和北京大学英文系高峰枫教授,主题发言人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刘北成教授首先从“西学”概念引发的困惑出发,追溯了学问上中西之分的起源,他进而拷问了中西问题的实际意义,并提出自己的学术愿景“没有隔阂的学术,不以族群的身份划分和命名的学术”。李强教授则给出了一个更具有历史现实色彩的“西学”定义,他认为西学,包括他所从事的西方政治学,指的是中国人看待西方道路、模式等文明核心的方式,并指出了这种认知态度在三个阶段的变迁。此后,与会学者主要就西学的概念、西学研究心态的变迁、西学研究的根本立场、西学如何成为“为己之学”等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
“西学在中国”主题研讨
在北大文研院的宣传视频中,邓小南提到了这样两句话:“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共同努力,砥砺前行”,这两句话均旨在表达一个真诚的愿望:在当今常为新的时代中,北大文研院将抱定“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基本宗旨,探寻学术研究的真正素养和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可能性。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北大文研院必当集同道同人,聚同德同心。同时,北大文研院也将坚守学术净土,依托北大综合优势,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研究,深化积累,集聚骨干学者,探索学科的基本原理及前沿领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支撑,促进海内外学界的深度交流。(文/谢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