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事迹材料
52fw.cn 08-20 次遇见2003年10月以来,中国化工报社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根据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本报新闻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内部管理和记者站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有成效,对提升中国化工报的整体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一、改革报社内部经营管理体制
纵观新闻界的不良行为,其根源在于利益驱动。而多头经营和不规范经营又是必然产生不良行为的温床。为此,中国化工报社近年来进行了一些调整,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采编与经营分离”体制。
从2003年起,报社大幅度削砍整合经营实体和独立核算单位,陆续撤销了设立在京外的全部公司和办事处,撤销或整合了6个下属公司和中心,使报社形成了“一社一公司”的简单管理体制。
从2004年底开始,报社正式撤销了内设广告部,将报社所有的广告经营业务全部交给单独设立的广告公司独家代理,建立起了“采编与经营分离”的内部管理体制。这样做一方面从管理上有效限制了采编人员参与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打开了经营活动的空间,使经营者能够摆脱事业单位的体制约束,真正走向市场。实践证明,这样的办报体制不但能够有效地制止有偿报道等不良行为,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社事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重新构建记者站和通联网络支撑体系
2000年以前,《中国化工报》的记者站是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单列市)的化工厅局,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从2001年起便开始对通联体系进行重建。重建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建立完整的专职化的记者站体系,二是建立一支专职化的驻地记者队伍,三是制定一整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
第一,积极稳妥地调整记者站布局。我们于2003年,撤销了所有计划单列市记者站和各地市分站;2004年起,根据化工产业分布和读者市场情况,我们重点建设了化工产业发达和《中国化工报》重点覆盖省区的专职记者站;从2005年起,我们又根据化工行业的区域布局情况,提出了设立区域中心站的构想,经过试点建设,目前已经建成的有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四个中心站,覆盖率18个省、市、自治区。
第二,规范记者站职能。2004年,我们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记者站清理整顿工作通知精神,实现了记者站与当地政府脱钩,公务员不再兼任站长,记者站不再从事经营业务。广告和发行实行代理制。2004年底,报社成立了广告公司,独家代理报社广告经营业务,为记者站剥离广告职能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在发行工作上实行了发行代理制,组建了发行代理队伍。至此,中国化工报社实现了记者站的经营职能彻底剥离,从体制上解决了职能问题。
第三,选好专职记者站站长。通过公开招聘、选聘、推荐、自荐、派驻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优化记者站的人员结构。记者站站长须具备的条件是“政治坚定、忠于报社、熟悉行业、思想开放、作风务实”,并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记者证件核发条件。到2008年底,共招聘记者站站长6人、选聘2人、派驻4人。选拔上的站长都是中共党员,年龄在内45岁上下,政治和业务素质符合要求,在新的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第四,适应报纸发展需要,建设好驻地记者队伍。一是坚持积极、慎重的原则,既要态度积极主动,努力发现,大胆培养,逐步扩大驻地记者的数量,又要严格考核,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我们的目标是在各省发展一到两名(化工大省份可以3到5名)驻地记者;二是严格对驻地记者的资格审查和考察程序。无论是公开招聘、推荐、自荐,驻地记者都要经过资格审查、面试考核、试聘(半年,并在试聘期间到报社实习一个月)三个阶段;三是建立完善驻地记者管理办法,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每月由总编室统计驻地记者的工作量,按考核标准计发稿酬和津贴;四是建立驻地记者退出机制,经过考核,不具备驻地记者资格,不能胜任驻地记者工作的要退出驻地记者队伍;五是加强培训和交流在实践中提高驻地记者的新闻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五,在记者站制度建设上,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是记者站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各地记者站和通联队伍的管理,报社曾经制定了一系列记者站管理制度,如:2001年在《中国化工报记者站管理办法》基础上修订的《中国化工报记者站管理条例》,对记者站的性质、职能配置、人员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奖励,站长、副站长、驻地记者的聘任做了明确、系统的规定。2003年,随着驻地记者队伍不断壮大,我们细化制定了《中国化工报驻地记者管理办法》,包括驻地记者的考察、聘任、考核,稿件质量评选标准、奖励政策,驻地记者旅差费报销办法等,这些管理制度在本报记者站建设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初,报社又重新修订了《中国化工报记者站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记者站工作人员,驻地记者不得从事广告经营、发行活动。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逐步实现以记者站为核心的通联队伍建设的规范化。
三、建立有可操作性的监督制度
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严格新闻纪律的规定,如:《中国化工报社关于禁止有偿新闻遵守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关于对与新闻宣传活动有关的活动实行报审的通知》等。同时,我们还在有关分配制度中明确:“凡抄袭的稿件或图片、以稿谋私的稿件或图片,一经查实,不得计入工作量,并处以同等字数/幅数的惩罚(即另行扣减已完成的工作量)。”并对此项规定实行永久“追究制”。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有规定不难,难的是如何去认真实施。中国化工报社现有职工100多人,驻地记者24人,经常为报社写稿的各方面专家数百人,还有遍布在全国各个化工企业的通讯员2000多人,这些人写的文章不可能逐一核实,他们每时每刻的行为更不可能详细掌握。那么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呢?
我们认识到,现有监督举报制度只是解决了媒体自身态度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有效监督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让监督者打消顾虑,从而使言路真正通畅。于是,我们借鉴了一家跨国公司的经验,采用了委托第三方受理对本报投诉的办法。中国化工报社于2004年7月,正式委托北京释胜律师事务所受理各界读者对报纸内容和报社工作人员职业操守的投诉,律师事务所有义务将投诉的内容向报社如实反映,并且承诺对投诉人的信息保密。我们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在报纸头版连续发布这个法律公告,一共发布了7次。这种做法的第一个好处是,在本报和投诉人之间建立一个“防火墙”,投诉人可排除得罪报社的顾虑,从而使言路通畅。第二个好处是,让所有为报社工作的人员都知道,大家随时处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中,对自己的职业操守更为注意,从而也反映出本报的决心和信心,对提高公信力和权威度有积极的影响。此公告发布以来,效果明显,业界普遍反映良好。
#p#分页标题#e#总之,在学习贯彻中宣部等四部门关于三项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从报社实际出发,主动改革、调整,规范记者站的行为,促进了记者站建设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目前,本报有批准登记的记者站27个,驻地记者24名。各记者站和驻地记者能够按照报社要求做好新闻工作,没有出现有偿新闻、不实报道、低俗之风,报社的广告经营规范,没有出现虚假广告。报纸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发行量稳步提高,报社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良性发展。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只是初步的,今后还要积极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积极开展诸如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争取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三项教育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