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学者,口罩,高校,专利
52fw.cn 03-01 次遇见石芳的小为口罩在疫情中闯出了一片天,但她自认,这是一场失败的创业,只是恰好撞上了风口。
但不管如何,小为口罩的诞生,本身就是国内低端口罩产业的利好,虽然我们没有3M,但我们出现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但高校产学研体制依旧有着种种问题。有国内知名学者向我坦承,由于市场化不够,很多教授依旧为经费发愁。“本来做这件事可能要花十分精力,但是得花二十分去跑钱、跑关系,这个事儿是很头疼的。”
有创业者也表示,知识产权的不清晰,让其加码投资,总是心戚戚然。企业在高校面前显得弱势。
本来,缺钱的教授与欠缺技术的市场,或许应该是最好拍档,但“恋爱”与“婚姻”中总差点什么,导致“离婚率”大增。
我们有最庞大的市场,最聪明勤奋的学者,万事俱备,只欠更好的机制。“专利权益如何分配,这只是一个点,好比你面对的是一个高原,人家是在专利、管理等各种成熟的青藏高原上盖房子,我们是一片赤裸的海平面上盖房子,你这个再费劲,最起码得把四五千平米填起来,你才露出点顶才赶上人家脚底下。”前述学者感慨。
学习海外先进经验或是好的方法。各国的科技创新机制总体表现出趋同的特征,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但因各国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创新机制又各具特色。美国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干预较少,而日本的产学研则是政府主导的,加拿大和英国注重运用科技计划直接推动产学研合作;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高,这与其重视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创新有关,因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对象多是中小企业,而日本长期以来关注大企业创新,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仍然不足。
德国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弗朗霍夫”模式,各家巨头致力于研发面向工业的共性技术,形成了一套极具创新又灵活有效的发展模式。
不同政策孕育不同土壤,我们很多时候高校研究员则过于沉迷论文刊发,为了专利而专利,而荒于市场需求。当然,这一状况已经或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