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利申请全球第一,专利数量和质量已经齐飞?
52fw.cn 06-09 次遇见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发布最新报告称,随着知识产权服务、条约和收入基础的强劲增长,201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体系(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共提交了58990件申请(2018年53345件),与1999年相比,在20年间,增长了200倍之多,自1978年PCT运行以来首次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一。而美国2019年以57840件申请(2018年56142件)位列全球第二,此外,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列三、四、五位,维持2018年排名不变。
早在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就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当年,我国受理了超过52万件专利申请,美国为50万件,日本34万件。到2018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为154万件,占全球46.4%,远超美国的59万件、日本的31万件,连续8年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这指的是总专利申请量,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我国还依旧落后美国、日本等国。总专利申请大幅领先,国际专利申请落后,曾被质疑重视专利数量,而忽视专利质量,那么,国际专利申请量也位列第一后,专利数量和质量是不是做到齐飞了呢?
我国在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的评价等方面,近年来,都更强调“国际”,把“国际”作为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如国际论文、国际专利、国际会议等等。客观而言,用国际论文、国际专利评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贡献,相对于就看论文和专利数量,更重视论文和专利的含金量、创新价值。然而,只看国际论文发表、国际专利申请的评价,其本质还是数量评价,会导向科技研究者重发表、申请,把精力用在包装、打造论文、专利上,甚至出现买卖论文、买卖专利的弄虚作假的问题。
我国申请专利多,而专利转化、产业化比例却并不高,也就是说,申请专利数,并不能准确反映科技创新能力。原因在于,为鼓励专利申请,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帮科研人员出专利申请费和维护费,科研人员于是没有申请、维护专利的压力,不管专利是否有产业化前景,都去申请专利;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本身就成为研究人员的成果,为提高本单位的专利申请数与专利授权数,尤其是国际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不少单位对专利申请、专利授权进行奖励,而在申请成功、获得授权后,很多专利成果就束之高阁,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推进专利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
针对我国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中存在的“重申请,轻转化”等现实问题,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要求在人才评聘体系方面,坚决杜绝简单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为考核内容,加大专利转化运用绩效的权重。在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方面,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可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予以奖励。但是,要转变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待专利申请的功利态度,仅有意见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我国科研评价为何存在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问题,盛行“数量评价”?其主要原因是对科研成果进行行政评价。以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能力与贡献,只需评价者数数字,并不需要评价者有专业能力,去看论文本身有无创新价值,以及专利究竟有无转化运用价值。由于缺乏专业能力评价论文和专利本身,因此行政评价就特别强调简单的数量评价,把论文、专利分不同的档次,也属于数量评价。假如继续坚持行政评价而不进行专业同行评价,那么,就很难建立起重视论文、专利本身价值的专业评价体系,或者说,是把评价权交给了期刊与专利授权机构,滋生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