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思想 发展高质量】聚焦高技能人才 培育江苏“大工匠”
52fw.cn 08-22 次遇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江苏各产业持续不断的转型升级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才红利”演绎史。如何推动“江苏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在7月7日举行的“江苏人才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篇∕2018年度江苏省重点技工院校、重点企业招生(招工)咨询暨校企合作对接、技能人才招聘洽谈会” 上,记者找到了答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这两块基石。当前,我省众多技工院校正如同一座座人才“富矿”,源源不断地产出高技能人才“燃料”,为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优质制造呼唤“大工匠”
招聘焊接工年薪10万元、装配工月薪6000元、数控机床操作工实习期月薪4000元……提起技工行业,许多人都摆脱不了“苦累脏、低收入”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如今高技能人才十分抢手。为“抱得高技能人才归”,招聘现场不少企业都抛出了橄榄枝。数据统计,此次招聘会上开出的平均起薪比一般招聘会高20%。
南京技师学院副院长王杭贵介绍,工匠是掌握顶尖工艺技术的人才,是制造业的灵魂。企业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江苏制造业热切呼唤“大工匠”。
尽管用人需求攀升,近年来,偏重高学历的传统观念依然束缚着人们的职业选择,高技能人才的紧缺成为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31所,在校生25.3万人。在生源逐年减少、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江苏技工院校招生连续两年稳中有升,同时每年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毕业生7万人,但是,这些数字与市场用工需求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
“是时候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了!”常州技师学院的学生宋彪感叹道。宋彪是2014级模具班的学生。在去年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中,摘得了最高奖阿尔伯特大奖,被省委书记娄勤俭称赞为值得90后学习的“江苏大工匠”。
校企合作破解“用工荒”
采访中,记者发现,校企合作是解决企业“用工荒”的好途径。目前,江苏131家技工院校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累计联合培养学生超过13万人。
“校企合作已不是技工教育的新鲜词。”镇江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永林认为,在技能人才紧缺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对接是一种双赢举措。
为了实现人才供需无缝对接,我省技工院校还进行了其他尝试。“招生即招工”就是其中一例,此模式为开办冠名班、订单班。学生进入班级后,按照企业需求接受订单式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对应的企业工作,也可与别家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招生即招工的策略,已成为解决招工难问题的一剂良方。”江苏苏美达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经艳燕感触很深。据她介绍,苏美达正在江北新区建设新工厂。由于新厂将采用无人化、自动化生产设备,需要员工掌握新的维护保养技能,所以,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学生,今年在南京技师学院设立了“苏美达班”。
国际化成高技能人才“新名片”
王杭贵告诉记者,我省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居高不下,除了技能人才紧缺的因素外,还因为手中多了一张“国际化”新名片。
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带动师生与国际接轨外,技工院校还建立国际合作学院(班),探索构建国际化资格认证体系,积极推进学生海外交流。比如,南京技师学院与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合作,设立中加班;南京交通技师学院也设立了中德合作、中韩合作等项目。
“技工院校学生出国留学,提升了学历,增长了专业知识。当然,我们的技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训练职业技能的层面上,还得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王杭贵介绍,学院设立了语言中心。学生在国内学习的三年内,只要学满规定课时,加拿大北方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三次英语考试机会,成绩合格后即可去加拿大留学。即使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接受两年高职教育,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求职。
记者了解到,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苏将坚持高端培养方向,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推动技工院校主干专业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接轨,探索建立国际国内职业资格对接互认机制,让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技工院校的新风景。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实习生 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