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十万真的难吗?
admin 03-30 次遇见月入十萬真的難嗎?
文/三公子
這是朋友抛給我的“月入十萬很難嗎”問題,當時我就問他,“你是以雇員的身份來看這個問題,還是以老板的身份來看?”
朋友不明白我的意思,不怪他,早些年我也不會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01
剛工作的時候,我看着在北上廣打拼的朋友們工資動辄就是1萬起,剛開始還互聊對方的月收入,過了兩年都變成聊年薪了。
好像除了我還在拿四位數的工資外,他們月收入都是2萬多,偶爾他們還會調侃我說,“幸好你是在三線城市,那點工資到北上廣估計租完房子後,都不夠吃飯的。”
那時候,真是嫉妒羨慕恨。似乎在我周邊,某某人的月入兩萬就是一個工作待遇好的證明,自己可以輕描淡寫地在朋友圈得瑟一下,爹媽也可以裝作不在意地在廣場舞朋友圈裏顯擺下。而且隻要沒有購房的壓力,這個薪水足夠讓自己吃得好睡的好,哪怕月光也是酒池肉林的月光啊。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高薪會漸漸變得很雞肋。
參照我那些發小的收入軌迹來看,離開學校後進入北上廣外企工作,月薪從七八千起跳,年收入10萬左右;努力工作兩三年,月收入會漲到2-3萬,年收入進入20-30萬的區間值;再然後工資上漲的速度慢慢放緩,如果職位上一直停滞不前,走資深中層路線,工資最多在30-40萬之間封頂,如果職位上有突破,那麽年收入會進入到50-60萬的區間。
工作年限在10-15年,年收入50-60萬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甚至在職場上也算是小有發言權的人物。
以60萬作爲理想狀态,月收入是5萬,算是相當亮眼的收入,看看我們身邊,除了創業做生意并且成功的人,工薪階層的哥哥姐姐們有多少年收入是60萬的?
所以,從工薪層的角度來看,月收入過10萬真的非常難。月收入10萬就意味着年收入120萬,對于企業來說,他花百萬請來的人才注定要撬起幾千萬的利潤才行,這可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工作業績。此外,也不是每個企業都有這樣的豪氣來支付這筆百萬的年薪。
所以,面對“月入10萬難不難”的命題,從雇員的角度出發,基本上對于我們這類進入職場尚達不到10年的人而言,難于上青天。
02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很少真的有死胡同,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當雇員,是食物鏈的最低端,付出最大的辛苦,換取最少的利潤,命哒莆赵诒鹑说氖稚希瑓s沒有絲毫的發言權。
那麽真正站在食物鏈頂端并且占有最大利潤額的人,才會擁有高收入。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當老板給你發一個月1萬元工資的時候,你實際得爲他掙了多少錢?
或者我換個角度問,如果你是老板,招聘10個員工幹活,他們一個月給你營收多少,你才願意拿出10萬元(人均1萬)作爲工資?
我之前遇到過一個創業團隊,老板掌握最大的人脈資源,然後找了8個年輕人組成核心團隊做項目,項目一單談下來200萬,扣除了亂七八糟的郀I費用,還有150萬,然後核心團隊平均每人拿3萬,餘下的126萬歸老板。
對于8個年輕人而言,一個項目拿3萬元可以秒殺身邊很多朋友,但實際上,他們也不過是喝了點湯而已,肉被老板拿了。
一個126萬淨利潤的項目就足夠讓老板完成“月入10萬”的目标任務,那麽一年如果接上三五個呢?恐怕可以寫出一篇“月入百萬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的分享帖吧。
這個事例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1、擁有人脈資源的人就擁有了決定權,爲何社會上那些X二代(不是混吃等死的那類)一出道就比别人跑得快,走的順,賺得多,因爲他們有獨家稀缺的資源,這是他們擁有絕對定價權的寶貴資本。
這世上,什麽最值錢,剛需的ONLY ONE最值錢。
2、要盡量處在食物鏈的上遊,要麽是當老板,要麽是項目團隊的頭頭,千萬不要扮演最基層的角色。
100萬的淨利潤到了老板手上可能被拿走了7成,然後30萬分配到項目主管手上,又被拿走了10萬,餘下的20萬可能要分配給5、6個成員,人均能夠多少?
大家都會看《窮爸爸富爸爸》,青琦從頭到尾都沒有講具體的理财方式,在他看來方式很次要,真正重要的是依靠理念“逃離老鼠圈怪圈”,也就是想辦法把自己從“雇員”的思維轉化到“雇主”的思維,依靠别人的力量幫助自己成爲千萬富翁。
對于老板這個角色而言,“月入十萬”壓根不是自己去操心的事情,隻是靠手下完成的一個工作指标罷了。
03
上面段落寫完,或許大家覺得月入十萬沒有希望了,太TM人生悲催了,這年頭怎麽可能人人當老板,且還能擁有豐富的人脈資源,然後擁有定價權。
其實沒有這麽可悲,在這個“消費知識”互聯網時代,很多人成爲了“第三種角色”,這種角色介于雇主和雇員之間,可以自由轉換,既承擔一些乙方的工作量,又部分擁有甲方的話語權。
隻要擁有“差異且獨特”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那麽就能夠産生一定量級的定價權。
大家知道“斜杠青年”嘛,互聯網時代下擁有多重身份的職場角色,多重身份就意味着收入多元化,就意味一個人可以不依靠職場上的那份工資過日子,更意味着要是哪天老板讓你覺得很不爽,可以拍着桌子說,“老子我不幹了!”
我以前一直強調收入多元化會帶來自由,其實這種自由選擇背後就是“有錢買尊嚴”。
前段日子,我有個朋友工作不順利,總說老板很無良,到處壓榨他們,最後跟我說“生活不容易,被工作困死在這個破地方”。
我當時直接跟他說,“誰說跳不出這個破地方,如果有一天你月收入是你一個月工資的10倍,那時候你就不會說自己跳不出來的話了”。
所以當一個人進入到“斜杠青年”的角色後,他的收入會變得多元化,月入2萬、5萬甚至10萬其實并不能算是艱難的事情。
我可以拿小明同學舉例說明:
1、小明同學每天花3個小時在家裏寫小說,并且在網絡上各大平台積極投稿,2年時間裏經曆了很多次拒稿後終于有了起色,小說開始在很多平台上收到好評,粉絲群體也越來越多,前來簽約出書的出版社也多了。
2、小明的書上市後,他跟着出版社一整年跑了40多場分享會,在圖書館、各類書店以及高校進行新書的推廣簽售,書的銷量終于破了10萬冊,每本書小明拿3元稿費(稅後),一年銷售10萬冊給小明帶來了30萬的收益。
3、小明的短篇小說除了集合出版後,一些精彩的故事被影視圈買走,全書有10個故事被買走,又給小明帶來了20萬的收益。
4、小明因爲全國各地做推廣,漸漸有了更大的名氣,開始有電台或者電視邀請他去做嘉賓,一些平台邀請他去講故事,光這些出場費加起來也會有20多萬。
#p#分页标题#e#5、小明有很多忠實的粉絲,爲了能夠跟粉絲有更好的互動,于是他成立了收費會員群,每個會員入會費是一年500元,隻要有1000個粉絲入會,就是50萬的收入。倘若小明此時此刻在全網絡擁有了100萬的粉絲群體,號召一兩千個忠實粉絲入會應該不是難事。更何況他的會員費定得還真心不算高。
光以上1-5個活動,小明的年收入就達到了120萬,月入10萬已經實現了。
一旦小明的社會影響力上了規模,就會有更多的商機找上門來,新的書稿邀約,更多的商業嘉賓邀約,更大規模的會員入會,甚至他還可以參與大到電影制作,小到電視劇改編,總之人隻要思維活起來,會發現錢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如果有人說他自己複制不了小明同學的軌迹,因爲他文筆不好,不會堅持訓練寫作,不會跟出版社搞好關系,不會積累社交媒體上的粉絲,并且不願意像小明同學一樣無報酬的堅持寫文章2年,所以小明同學的方式不可用也不可信。
那麽,一個既不願意提升自己能力,又不願意積極學習,還不願意着手嘗試的人,有什麽資格想要“月入十萬”的生活?難道要别人努力了之後,把錢送給他?
小明是一個例子,其實放眼互聯網,很多人都因爲身份的多元化而積累的一大筆的财富。
“韓國吃播”上那些吃飯主播們,平日身份可能各式各樣,到了飯點就開始錄制視頻,輕松月入幾十萬;
“陌陌”上那些女主播打扮的花枝招展在電腦前唱歌跳舞,按時按點有一堆男性屌絲打錢送花,輕松月入幾十萬;
日本的木下妹子的“木下養不起”吃飯系列讓全世界的人追着看,YOUTUBE的點擊直接破億,訂閱量過了100萬,她可以接廣告,拍短視頻,輕松月入幾十萬;
微博微信上那些小到幾十萬粉絲的小咖,達到幾百萬粉絲的大咖,寫個段子,植入個廣告,分分鍾幾萬元廣告收入到賬,一個月做10單,大家算算月入多少錢?
有人說這些人的核心是“粉絲群體多,社會影響力大”,沒錯這的确是他們的“王炸”。可是換個角度問問,龐大的粉絲群體是怎麽來的,博主一定是依靠獨特的個人魅力(不讨論魅力的好于還)來深耕網絡才能彙集大量的粉絲群體,也漸漸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且持續輸出更多的信息來黏住粉絲群體,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依靠美色成爲網紅的人,有他們自己的供需市場,我不做評論。但是依靠才華成爲網紅的人,其實都不不容易,光是堅持每周持續輸入高質量内容這件事,就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隻要堅持下來,并且找到自己的特色,未來将社會影響力變現是分分鍾的事情。試問這類人哪個需要擔憂自己無法“月入10萬”呢?
04
最後回到那個問題“月入10萬,難不難”?
1、如果是給老板打工,在團隊中一直處于食物鏈底層的話,不要期待月入10萬了,能保證自己的收入持續上升就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了。
2、如果沒有稀缺資源信息,成爲不了食物鏈上遊的雇主,那麽就考慮讓自己變成互聯網時代下的一名“斜杠青年”,依靠自身的才華去開辟多渠道的收入源泉。
嘗試着動腦子,将一種能力轉化成不同的形式,然後跟市場對接後進行變現。
一本有趣的書可以做成文字版、漫畫版、有聲版;一個好劇本可以變成舞台劇、電台深夜故事,上大銀幕和小銀幕;一個職場技能可以變成課程教案無限量複制傳播等等。
總之,不要用給人打工的模式去尋找“月入10萬”的機會,而是要以創業者思維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希望有志之士從此刻起開始自己的“月入十萬”探索之旅,不要覺得這個夢想很可怕,你先邁出第一步,再去想第二步怎麽走,走久了就會發現“夢想有成真的那麽一天”。
我一直在路上,從未想過停下。
月入十万真的难吗?
文/三公子
这是朋友抛给我的“月入十万很难吗”问题,当时我就问他,“你是以雇员的身份来看这个问题,还是以老板的身份来看?”
朋友不明白我的意思,不怪他,早些年我也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01
刚工作的时候,我看着在北上广打拼的朋友们工资动辄就是1万起,刚开始还互聊对方的月收入,过了两年都变成聊年薪了。
好像除了我还在拿四位数的工资外,他们月收入都是2万多,偶尔他们还会调侃我说,“幸好你是在三线城市,那点工资到北上广估计租完房子后,都不够吃饭的。”
那时候,真是嫉妒羡慕恨。似乎在我周边,某某人的月入两万就是一个工作待遇好的证明,自己可以轻描淡写地在朋友圈得瑟一下,爹妈也可以装作不在意地在广场舞朋友圈里显摆下。而且只要没有购房的压力,这个薪水足够让自己吃得好睡的好,哪怕月光也是酒池肉林的月光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薪会渐渐变得很鸡肋。
参照我那些发小的收入轨迹来看,离开学校后进入北上广外企工作,月薪从七八千起跳,年收入10万左右;努力工作两三年,月收入会涨到2-3万,年收入进入20-30万的区间值;再然后工资上涨的速度慢慢放缓,如果职位上一直停滞不前,走资深中层路线,工资最多在30-40万之间封顶,如果职位上有突破,那么年收入会进入到50-60万的区间。
工作年限在10-15年,年收入50-60万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甚至在职场上也算是小有发言权的人物。
以60万作为理想状态,月收入是5万,算是相当亮眼的收入,看看我们身边,除了创业做生意并且成功的人,工薪阶层的哥哥姐姐们有多少年收入是60万的?
所以,从工薪层的角度来看,月收入过10万真的非常难。月收入10万就意味着年收入120万,对于企业来说,他花百万请来的人才注定要撬起几千万的利润才行,这可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业绩。此外,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豪气来支付这笔百万的年薪。
所以,面对“月入10万难不难”的命题,从雇员的角度出发,基本上对于我们这类进入职场尚达不到10年的人而言,难于上青天。
02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少真的有死胡同,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当雇员,是食物链的最低端,付出最大的辛苦,换取最少的利润,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却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那么真正站在食物链顶端并且占有最大利润额的人,才会拥有高收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当老板给你发一个月1万元工资的时候,你实际得为他挣了多少钱?
或者我换个角度问,如果你是老板,招聘10个员工干活,他们一个月给你营收多少,你才愿意拿出10万元(人均1万)作为工资?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创业团队,老板掌握最大的人脉资源,然后找了8个年轻人组成核心团队做项目,项目一单谈下来200万,扣除了乱七八糟的运营费用,还有150万,然后核心团队平均每人拿3万,余下的126万归老板。
对于8个年轻人而言,一个项目拿3万元可以秒杀身边很多朋友,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喝了点汤而已,肉被老板拿了。
一个126万净利润的项目就足够让老板完成“月入10万”的目标任务,那么一年如果接上三五个呢?恐怕可以写出一篇“月入百万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的分享帖吧。
这个事例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1、拥有人脉资源的人就拥有了决定权,为何社会上那些X二代(不是混吃等死的那类)一出道就比别人跑得快,走的顺,赚得多,因为他们有独家稀缺的资源,这是他们拥有绝对定价权的宝贵资本。
这世上,什么最值钱,刚需的ONLY ONE最值钱。
2、要尽量处在食物链的上游,要么是当老板,要么是项目团队的头头,千万不要扮演最基层的角色。
100万的净利润到了老板手上可能被拿走了7成,然后30万分配到项目主管手上,又被拿走了10万,余下的20万可能要分配给5、6个成员,人均能够多少?
#p#分页标题#e#大家都会看《穷爸爸富爸爸》,青琦从头到尾都没有讲具体的理财方式,在他看来方式很次要,真正重要的是依靠理念“逃离老鼠圈怪圈”,也就是想办法把自己从“雇员”的思维转化到“雇主”的思维,依靠别人的力量帮助自己成为千万富翁。
对于老板这个角色而言,“月入十万”压根不是自己去操心的事情,只是靠手下完成的一个工作指标罢了。
03
上面段落写完,或许大家觉得月入十万没有希望了,太TM人生悲催了,这年头怎么可能人人当老板,且还能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然后拥有定价权。
其实没有这么可悲,在这个“消费知识”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成为了“第三种角色”,这种角色介于雇主和雇员之间,可以自由转换,既承担一些乙方的工作量,又部分拥有甲方的话语权。
只要拥有“差异且独特”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那么就能够产生一定量级的定价权。
大家知道“斜杠青年”嘛,互联网时代下拥有多重身份的职场角色,多重身份就意味着收入多元化,就意味一个人可以不依靠职场上的那份工资过日子,更意味着要是哪天老板让你觉得很不爽,可以拍着桌子说,“老子我不干了!”
我以前一直强调收入多元化会带来自由,其实这种自由选择背后就是“有钱买尊严”。
前段日子,我有个朋友工作不顺利,总说老板很无良,到处压榨他们,最后跟我说“生活不容易,被工作困死在这个破地方”。
我当时直接跟他说,“谁说跳不出这个破地方,如果有一天你月收入是你一个月工资的10倍,那时候你就不会说自己跳不出来的话了”。
所以当一个人进入到“斜杠青年”的角色后,他的收入会变得多元化,月入2万、5万甚至10万其实并不能算是艰难的事情。
我可以拿小明同学举例说明:
1、小明同学每天花3个小时在家里写小说,并且在网络上各大平台积极投稿,2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次拒稿后终于有了起色,小说开始在很多平台上收到好评,粉丝群体也越来越多,前来签约出书的出版社也多了。
2、小明的书上市后,他跟着出版社一整年跑了40多场分享会,在图书馆、各类书店以及高校进行新书的推广签售,书的销量终于破了10万册,每本书小明拿3元稿费(税后),一年销售10万册给小明带来了30万的收益。
3、小明的短篇小说除了集合出版后,一些精彩的故事被影视圈买走,全书有10个故事被买走,又给小明带来了20万的收益。
4、小明因为全国各地做推广,渐渐有了更大的名气,开始有电台或者电视邀请他去做嘉宾,一些平台邀请他去讲故事,光这些出场费加起来也会有20多万。
5、小明有很多忠实的粉丝,为了能够跟粉丝有更好的互动,于是他成立了收费会员群,每个会员入会费是一年500元,只要有1000个粉丝入会,就是50万的收入。倘若小明此时此刻在全网络拥有了100万的粉丝群体,号召一两千个忠实粉丝入会应该不是难事。更何况他的会员费定得还真心不算高。
光以上1-5个活动,小明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20万,月入10万已经实现了。
一旦小明的社会影响力上了规模,就会有更多的商机找上门来,新的书稿邀约,更多的商业嘉宾邀约,更大规模的会员入会,甚至他还可以参与大到电影制作,小到电视剧改编,总之人只要思维活起来,会发现钱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有人说他自己复制不了小明同学的轨迹,因为他文笔不好,不会坚持训练写作,不会跟出版社搞好关系,不会积累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并且不愿意像小明同学一样无报酬的坚持写文章2年,所以小明同学的方式不可用也不可信。
那么,一个既不愿意提升自己能力,又不愿意积极学习,还不愿意着手尝试的人,有什么资格想要“月入十万”的生活?难道要别人努力了之后,把钱送给他?
小明是一个例子,其实放眼互联网,很多人都因为身份的多元化而积累的一大笔的财富。
“韩国吃播”上那些吃饭主播们,平日身份可能各式各样,到了饭点就开始录制视频,轻松月入几十万;
“陌陌”上那些女主播打扮的花枝招展在电脑前唱歌跳舞,按时按点有一堆男性屌丝打钱送花,轻松月入几十万;
日本的木下妹子的“木下养不起”吃饭系列让全世界的人追着看,YOUTUBE的点击直接破亿,订阅量过了100万,她可以接广告,拍短视频,轻松月入几十万;
微博微信上那些小到几十万粉丝的小咖,达到几百万粉丝的大咖,写个段子,植入个广告,分分钟几万元广告收入到账,一个月做10单,大家算算月入多少钱?
#p#分页标题#e#有人说这些人的核心是“粉丝群体多,社会影响力大”,没错这的确是他们的“王炸”。可是换个角度问问,庞大的粉丝群体是怎么来的,博主一定是依靠独特的个人魅力(不讨论魅力的好于还)来深耕网络才能汇集大量的粉丝群体,也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且持续输出更多的信息来黏住粉丝群体,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