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施一公:铭记小学老师嘱咐 为驻马店争光
52fw.cn 08-09 次遇见省实验中学校史馆开馆,施一公参观中一直在照顾老校长肖尚德。
图片由受访者郭健明提供
记者李晓敏谭萍
核心提示|
11月27日,被称为“中国医药最高荣誉”的“吴杨奖”颁奖典礼上,施一公发表了题为《我的科研动力》的即时演讲。他坦承,与大多数科学家因兴趣驱动做科研不同,他从事研究的兴趣很晚才培养起来。小学老师的一句话: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让他铭记终生。
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施一公真诚呼吁: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们和乡亲尽一点义务。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
这篇演讲稿经大河报官方微博、“清华大学小研在线”、“豫见·北京”等微信公众号推出后,迅速引起热议。在家乡河南尤其是驻马店反响强烈。
在这个时代,“我们还缺什么,还能为社会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许多人看完演讲稿后不禁对自己发问。
今天,本报将施一公的演讲稿节选刊出以飨读者,并真诚邀请大家参与到本报发起的#我们这个时代还缺什么#的互动讨论中……
今天上午9点至12点,本报热线电话0371-65796238恭候您一吐心声。
看完演讲稿,他们这样说
郑州大学一位老师:施一公感言,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发自肺腑的箴言。质朴的语言能够表达真实的自我,因为朴实在奢华面前从不需要卑微;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驱动力,而承担责任更能体现一个成功者的社会担当;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一定会输在起点上,而是成就于对终点的执着。
郑州市民董女士:不要以为科学家不思考社会问题,我猜他一定有着深深的使命感。
中国旅游报张先生:施一公老师的演讲深刻打动人心,书生虽无政治家的治国平台,但却拥有无限广袤的科学文化耕耘良田,为民族精神和健康服务有无限乐趣和动力!
韩先生:喜欢这样的短文,平实,真挚,励志。大才应有大责任大担当,小才可有小责任小担当。我们太需要这些既有作为又有良知的大才小才们理直气壮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啦!
在演讲稿中,施一公多次提及家乡。确实,他一直难忘故乡,大河报记者就多次见证了他与家乡的“交集”。
施一公有着浓重的家乡情结,无论走到哪里,都把河南记在心上。每当别人问起,他总会很自豪地说:“我是河南人!”在很多场合,他都不忘为河南鼓与呼。全国两会期间,作为河南代表团的代表,施一公还积极为河南发展建言献策。
施一公的家乡情结
回家之旅
●2012年6月16日,施一公回到母校省实验中学,给全校师生作了一场名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之后他承诺:每年努力抽出时间回母校给同学们上两天课。
●2013年6月18日至20日,回郑3天,施一公有两天半的时间在母校讲课。6月20日下午,施一公前往郑州大学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
●2014年9月5日,省实验中学校史馆正式开馆。施一公专程“回家”参加开馆仪式,并与学校现任校长马玉霞一起,为校史馆揭牌。
爱国、重情—校友眼中的施一公
虽然荣誉、头衔众多,但在施一公昔日的老校友和老校长印象中,他没有丝毫的架子。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老师郭健明,1984年毕业于省实验中学,比施一公高一届。在郭健明看来,认识施一公的人都知道他是真爱国。这点,得到省实验中学老校长肖尚德的认同。
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肖尚德说:“在国外的时候,施一公科研成果比较突出,很受重视,但是他回来了,毅然决然地回来了,想报答祖国。”
这些,在施一公看来却很简单,他说:“爱国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回国是一个很自然的决定。”
“你知道施一公名字的来历吗?”郭健明向记者透露,施一公的名字源于“一心为公”,他的爷爷、父亲都是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就是想这样培养施一公,以天下为己任。
在郭健明看来,施一公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学术能力、学术精神、爱国精神,还因为他身上闪耀着人格光芒。“他不仅学问做得好,做人也很好。”
郭健明讲了这样一个细节:今年9月5日,省实验中学校史馆开馆,施一公专程赶回母校。一见到老校长肖尚德,他就快步上前,搀扶着老校长,参观过程中,他一直照顾着老校长,汗湿衣衫全然不顾。“我当时还拍下他们的背影发到校友圈里,大家都很感动。”
“这篇演讲稿,在高校和我们省实验校友之间广为流传,这两天我看了好几遍。”昨晚,郭健明对记者说,高校圈内的人都觉得,这篇演讲稿,对教育体制、科研体制、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改革,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培养人才,从小就要有家国情怀”。
施一公其人
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他带领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
(节选)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
我在驻马店地区汝南县的一个小村庄──小郭庄──生活了三年多,然后在驻马店镇又生活了整整八年。我在驻马店度过了十一个春秋,这里有我人生中最亲切、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虽然那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苦,但心里一直很满足、很快乐。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大家可能想不到,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今天,我同样想说:老师您好!我还在为咱驻马店争光。我中学去了郑州,大学到了清华大学。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驻马店的父老乡亲,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乡亲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日子?
#p#分页标题#e#●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还在昏迷中。但是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为什么不救我父亲?!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真有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直到父亲去世,我一直非常幸运。从小学就接受了很体面的教育,中学、大学更是如此,大家都很关照我;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觉得我缺回报。父亲去世后,我真的开始懂事了,我发誓要照顾我的母亲,回报从小到大爱护、关心我的老师和父老乡亲。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哪点不一样?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我成长于驻马店,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呢。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
●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你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只代表自己,不只代表你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你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们和乡亲尽一点义务。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