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基础设施范文与后精准扶贫阶段的减贫
52fw.cn 04-18 次遇见【编者按】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教授在4月16日由快手社会价值研究中心举办的“科技普惠,数字温度”互联网社会价值峰会上的发言,经作者本人补充与修订,授权FT中文网发布。
我从80年代末开始关注中国乡村。一个很穷的村庄如果要改变状态,离不开外界的推动。过去40年,外界推动依托于三类基础设施。
第一类是制度基础设施。从中国的减贫经验来看,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在贫困中出不来,很重要的原因是穷人被一些制度给困住了,制度把人绑缚住以后,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做得很正确的事,一些被大山阻隔的人从此改变命运。贵州的变化就非常明显。1988年第一次在遵义附近一个县里做农村改革实验时,从贵阳出发路上要花一天一夜。90年代以后,贵州扶贫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贵阳到遵义一个个隧道打通,实际是把当地的低收入人群与外界之间的屏障打掉了。
第三类是信息基础设施。这一轮精准扶贫后,我们依靠举国体制在解决最困难的一波人的减贫上真是动真格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这些地区依靠体制力量建起来的产业如何可持续,如何将东西卖出去,如何让进去的企业能在这些地区赚到钱,如何让当地贫者持续地改善他们的状况。在我看来,后精准扶贫时代这场战役要持久地打赢,需要有第三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即信息基础设施。在我们根深蒂固的印象里,乡村是穷的,人是落后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穷人只有往外跑才有可能从贫困中摆脱出来。这一轮乡村振兴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是让我们认识到,乡村是有价值的。我们在贵州调研的时候发现,木耳和茶最早都是香港人委托代理商,花很高的价钱进货,也就是说,越是贫困的地区,产品确实独特。另外乡村还有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地方风俗,但目前贫困地区守着这些独特东西过着贫困的日子,原因是这些独特的东西没有产生多少价值,乡村价值处于沉没状态。必须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在知识上与外界打通,能分享外界信息,能与外界沟通,能与外界交易。我们现在的精准扶贫热火朝天,但如果真去农村看一看,真正有效果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今像快手、淘宝,真正把信息连通,使贫困地区的人分享到外面的知识,接触到机会,这是可持续地解决我们最后一波扶贫问题最重要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