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现代化:中国发展最大底牌
52fw.cn 04-21 次遇见今年一月下旬,笔者在FT中文网上发表的中国乡村现代化“新三论”的第一篇中曾指出:没有任何国家,能在未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前提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也没有任何的国家,能在没有农民收入现代化情况下,能实现全民的财富现代化。中国的任何现代化进程,绕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提出当今中国乡村的空心化、贫穷化和边缘化,恰恰为中国下一步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
中国的乡村现代化,为什么能扛起再造下一个中国现代化的重任?乡村现代化,为什么能成为今后中国走向发达国家的最大基石和底牌,其中的逻辑何在?不久前,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一个小小的通知,也许为我们揭示乡村现代化可能为中国带来的巨大的能量,打开一个新的天窗。
根据中国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将在“尊重农民安居需求和农房建设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以此来推动中国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特别有意思的,还是该通知提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这就是在今年建成一批示范农房的基础上,到2022年全国试点经验得到推广应用,农房建设管理体制初步健全,到2035年,中国农村将达到“农房建设普遍有管理,农民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普遍改善,农民基本住上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宜居型农房。”时间上推算一下,这正好和中共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对标。
这份“主动公开”的通知,对长期以来城乡整体给人印象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中国意味着什么,业内人士会有不同的解读。想象力丰富的人会直言不讳“这是中国的第二波房地产运动”;就是再理性的四平八稳点评,也不可否认这个“试探气球”,表明在中国的顶层设计中,在城市化大潮下日益空心化、贫穷化和边缘化的中国乡村,尤其是农村的房地产和整体的风貌,正在成为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目标”。此大幕的拉开,为未来中国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那么,要在2035年使中国的农民基本都住上“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宜居型农房”,这次“中国第二波房地产”(农村房市),究竟能为未来中国撑起多大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呢?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7月发表的歌颂中共十八大发展成就的的系列文章,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其中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5.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6平方米,),从2012年至2016年实现年均增长5.4%(城镇为2.7%)。以此类推,到2018年底中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应该在50平方米以上。这里,我们就把人均50平方米作为官方认可的中国农村居民的住房水平,并以此来推算中国的农房现代化改造的经济大帐。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17年年度统计公报,在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这就是说,农村的户籍人口率为57.65%,全国的农村户籍人口为8亿(80138.112万人)。
#p#分页标题#e#根据官方公布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50平方米的水平,到2017年末,全国农村居民总的住房建筑面积应该达到400亿平方米。但现实中,中国农村总的居民住房总量究竟有多少?除此之外,乡村现有存量住房中,又有多少需要推倒重建成功能现代、结构安全和绿色环保新型现代的宜居型农房呢?
据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在中国大陆244.9万个村庄中,7.56亿的户籍人口共实有246.2亿平方米的住宅(人均32.6平方米)。以此推算,8亿农村居民260.8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住房。如果乐观估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住房达标“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宜居型农房”,那么还有三分之二现有农民住房(约为174亿平方米)需要更新重建。
此外,要达到人均50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水平,现有的农村存量住房和400亿平方米总量还有巨大的落差,还需要新建139.2亿平方米的住房来填补。它和上述需要更新重建的174亿平方米的总量相加,就意味着在未来15年里,中国农村共需要改造新建313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农村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