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后腿”的中国人文社科
52fw.cn 06-21 次遇见自2015年以来,建设“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了中国知名大学最响亮的口号。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只要有国家巨额经费投入,我相信某些理工学科有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去。因为有钱就可以购买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可以高薪从世界各国招聘知名科学家。不久前,教育部直属大学公布2019年预算,清华297亿元居首。按英国媒体(THE)世界大学最新排名,尽管清华大学从无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仍被排在亚洲第一,远高于各有五名以上“诺奖”得主的三所日本大学。按英国公司(QS)最新排名,清华大学竟被排在各有61和96位“诺奖”、5位菲尔兹奖和3位图灵奖得主的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前面。清华大学俨然已成为世界超一流大学了。不过,假如有一天中国籍科学家“诺奖”得主超过人口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那时就不用借助媒体或公司的大学排名,而可更有底气地宣布:中国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科。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或一流科学家的“钱学森之问”和“杨振宁之问”也会迎刃而解。
但是,我在这里只想谈谈人文社科,因为与依靠经费投入的理工科不同,人文社科的研究主要取决于学者个人长期的学术积累与独到见解。日本侵华期间(1937-1945年),北平、上海等处许多大学避寇内迁到四川和云南(如西南联大)。尽管当时大学教师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极端艰苦,许多人还是写出了传世之作,如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钱穆《国史大纲》、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贞元六书》、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金岳霖《论道》、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等。
遗憾的是,1949年后中国全盘照搬苏联教育模式,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奠基人、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被彻底否定。从此,人文社科领域长期走下坡路。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