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网友 10-09 次遇见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宋真宗——編者)做了一篇《讀書樂》,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于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就講所以要讀書的别的原因。
爲什麽要讀書?
有三點可以講:
第一,因爲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産;
第二,爲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
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并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于讀書的标語。
爲什麽讀書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标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地說一說。
第一,因爲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知識的遺産,我們接受了這遺産,以此爲基礎,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類之所以與别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爲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知識傳給别人,又傳至後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後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能累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使後人可以節省很多腦力。非洲野蠻人在山野中遇見鹿,他們就畫了一個人和一隻鹿以代信,給後面的人叫他們勿追。但是把知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麽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爲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
現在學校裏各種教科書,如物理、化學、曆史等等,都是根據幾千年來進步的知識編纂成書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得來的知識學問和經驗,所謂進化,就是叫人節省勞力。蜜蜂雖能築巢,能發明,但傳下來就隻有這一點知識,沒有繼續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知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了嗎?所以人有了這知識的遺産,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業,就可以縮短工作,使有餘力做别的事。
第二點稍複雜,就是爲讀書而讀書,爲求過去的知識而讀書。不錯,知識可以從書本中得來,但讀書不是那麽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近,所以讀書要戴眼鏡。不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曾子固說過:“經而已不足以緻經”,所以他對于《本草綱目》、内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于經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謂“緻已知而後讀”,讀書無非擴充知識而已。我十二歲時,各種小說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後,再回頭看,很多不懂。講到詩經,從前以爲講的是男女愛情、文王後妃一類的事,從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鏡去看,現在換了一副眼鏡,覺得完全不同。現在才知道詩經和民間歌謠很有關系。對于民間歌謠的研究,近來很有進步,北平有歌謠周刊,歌謠叢書,關于各地歌謠收羅很廣。我們如果能把歌謠的文章,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時代的環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詩經裏有一段說:“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在從前眼光看來,覺得完全講不通,現在才知道當時野蠻人社會有一種風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獸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應。
還有詩經裏“窈窕淑女”一節,從比較民族學眼光看來,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社會的人,吃飯時可以打鼓彈琴,絲毫沒有受禮教的束縛。再從文法方面來觀察,像詩經裏“之子于歸”、“黃鳥于飛”、“鳳凰于飛”的“于”字,此外,詩經裏又有幾百個“維”字,這些都是有作用無意義的虛字,但以前的人卻從未注意及此。所以書是越看越有意義,書越多讀越能讀書。再說在《墨子》一書裏,差不多各種學問都有,像光學、力學、邏輯、算學、幾何學上的圓和平行線,以及經濟學上的購買力和貨币,幾乎什麽都講到了,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所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知識,才能懂得墨子。總之,讀書是爲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書難讀。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爲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要打倒難讀,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礎的科學知識,那麽,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說一遍,讀書的目的在于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吃飯拉屎不用想,但逢着三叉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境,就發生困難了。走東或是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困難很多。病有各樣的病,發燒,頭痛,多得很。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困難弄清。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讀書就是出主意,暗示,但主意很多,于是又逢着困難。主意多少要看學問多少。都采用也不行。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麽,就換了一個,若能就行了。這好比開鎖,這一個鑰匙開不出就換了一個,假定是可以開的,那麽,問題就解決了。第五步就是試驗。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過這五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段。科學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多經過這五步。第三步主意或暗示很多,若無主意,便無辦法,沒有主意,便不知道怎樣辦,這是因爲知識不夠,學力不足,經驗不豐富,從來沒有想到,所以到要解決問題時便沒有材料。
讀書是過去知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知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軍千日,用兵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塗起來。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什麽原則去解決,後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了物競天擇的學說。譬如一條魚可以産生二百萬魚子,這樣,太平洋應該占滿了,然而大魚要吃小魚,更大的魚要吃大魚,所以生物要适應環境才能生存。但按照經濟學原則,達爾文主義是很沒有條理的,而我們讀書就是要解決這個困難。又譬如從前的人以爲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太陽是世界的中心,繞着地球而行。據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的解說,是因爲希臘人已經講過這句話,哥白尼想到了這句話可以解決這問題,便采用了。假使希臘沒有這句話,在六十幾年之後恐怕沒有人敢說這句話吧。
這就是讀書的好處。像這樣當初逢着困難後來得到解決的事很多,單說我個人就有許多。在我的書房裏有一部小說叫作《醒世姻緣》,是西周生所著,自然用的是假名字,這是17、18 世紀間的出品,印好在家藏了六年。這部小說講到婚姻問題,其内容是這樣:有個好老婆,不知何故,後來忽然變壞,作者沒有提及解決方法,也沒有想到可以離婚,隻說是前世作孽,因爲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換樣子,壓迫者變爲被壓迫者。這種前世作孽,起先相愛,後來忽變的故事,我仿佛什麽地方看見過,後來在《聊齋》一書中見到一篇和這相類似的筆記,也是說到一個女子,起先怎樣愛着她的丈夫,後來怎樣變爲兇太太,便想到這部小說大約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雜志,也說是蒲留仙做的,不過沒有證據。今年我在北平,才找到了證據。
這一件事可以解釋剛才我所說的第二點,就是讀書是爲了要讀書而讀書,同時也可以解釋第三點,就是讀書可以供給出主意的來源。當初若是沒有主意,到了逢着困難時便要手足無措,所以讀書可以解決問題,就是軍事、政治、财政、思想等問題,也都可以解決,這就是讀書的用處。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傍着洋燈看小說,洋燈裝有油,但是不亮,因爲燈心短了。于是他想到《伊索寓言》裏有一篇故事,說是一隻老鴉要喝瓶中的水,因爲瓶太小,得不到水,它就銜石投瓶中,水乃上來。這位朋友是懂得化學的,加水于燈中恐怕不亮,于是投以銅元,油乃碰到燈心。這是看《伊索寓言》看小說給他的幫助。讀書好像用兵,養兵求其能用,否則即使有十萬、二十萬的大兵也沒有用處,有的時候還要兵變呢。
至于“讀什麽書”,我從五歲起到了四十歲,讀了三十五年的書。究竟有幾部書應該讀,我也曾經想過。其中有條理有系統的書可以說是還沒有兩三部,至于精心結構之作,二千五百年以來恐怕隻有半打。譬如老子這部書,今天說一句“道可道”,明天又說一句“非常道”,沒有一些系統。集是雜貨店,史和子還是雜貨店。至于詩經禮記易經也隻有一點形式,講到内容,可以說沒有一些東西可以給我們改進道德增進知識的幫助的。中國書不夠讀樂趣,我們要另開生路,辟殖民地。讀書要讀到有樂而無苦。能做到這地步,書中便有無窮。希望大家不要怕讀書,起初的确要查閱字典,但假使能下一年苦功,能把所讀的書的内容句句分析清楚,這樣的繼續不斷做去,那麽,在一二年中定可開辟一個樂園,還隻怕求知的欲望太大,來不及讀呢。我總算是老大哥,今天我就根據我過去三十五年讀書的經驗,給你們一個臨别的忠告。
選自《胡适文存 zhaichao.net.cn》
#p#分页标题#e#
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宋真宗——编者)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
为什么要读书?
有三点可以讲: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我一踏进青年会的大门,就看见许多关于读书的标语。
为什么读书大概诸位看了这些标语就都已知道了,现在我就把以上三点更详细地说一说。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人的脑很大,与猴不同,人能造出语言,后来更进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
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书,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所以读书要戴眼镜。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曾子固说过:“经而已不足以致经”,所以他对于《本草纲目》、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谓“致已知而后读”,读书无非扩充知识而已。我十二岁时,各种小说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很多不懂。讲到诗经,从前以为讲的是男女爱情、文王后妃一类的事,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觉得完全不同。现在才知道诗经和民间歌谣很有关系。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近来很有进步,北平有歌谣周刊,歌谣丛书,关于各地歌谣收罗很广。我们如果能把歌谣的文章,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时代的环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诗经里有一段说:“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从前眼光看来,觉得完全讲不通,现在才知道当时野蛮人社会有一种风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兽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应。
还有诗经里“窈窕淑女”一节,从比较民族学眼光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人,吃饭时可以打鼓弹琴,丝毫没有受礼教的束缚。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维”字,这些都是有作用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所以书是越看越有意义,书越多读越能读书。再说在《墨子》一书里,差不多各种学问都有,像光学、力学、逻辑、算学、几何学上的圆和平行线,以及经济学上的购买力和货币,几乎什么都讲到了,但你要懂得光学,才能懂得墨子所说的光,你要懂得各种知识,才能懂得墨子。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要打倒难读,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若是我们有了基础的科学知识,那么,我们在读书时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说一遍,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吃饭拉屎不用想,但逢着三叉路口,十字街头那样的环境,就发生困难了。走东或是走西,这样做或是那样做,困难很多。病有各样的病,发烧,头痛,多得很。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困难弄清。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读书就是出主意,暗示,但主意很多,于是又逢着困难。主意多少要看学问多少。都采用也不行。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要想到这一个方法能不能解决,若不能,那么,就换了一个,若能就行了。这好比开锁,这一个钥匙开不出就换了一个,假定是可以开的,那么,问题就解决了。第五步就是试验。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五步,或是逃不了这五个阶段。科学家要解决问题,侦探要侦探案件,多经过这五步。第三步主意或暗示很多,若无主意,便无办法,没有主意,便不知道怎样办,这是因为知识不够,学力不足,经验不丰富,从来没有想到,所以到要解决问题时便没有材料。
读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兵一朝。否则,学问一些都没有,遇到困难就要糊涂起来。例如达尔文把生物变迁现象研究了几十年,却想不出什么原则去解决,后来无意中看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说人口是按照几何学级数一倍一倍地增加,粮食是按照数学级数增加,达尔文研究了这原则,忽然触机,就把这原则应用到生物学上去,创了物竞天择的学说。譬如一条鱼可以产生二百万鱼子,这样,太平洋应该占满了,然而大鱼要吃小鱼,更大的鱼要吃大鱼,所以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但按照经济学原则,达尔文主义是很没有条理的,而我们读书就是要解决这个困难。又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绕着地球而行。据罗素说,哥白尼所以这样的解说,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哥白尼想到了这句话可以解决这问题,便采用了。假使希腊没有这句话,在六十几年之后恐怕没有人敢说这句话吧。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像这样当初逢着困难后来得到解决的事很多,单说我个人就有许多。在我的书房里有一部小说叫作《醒世姻缘》,是西周生所著,自然用的是假名字,这是17、18 世纪间的出品,印好在家藏了六年。这部小说讲到婚姻问题,其内容是这样:有个好老婆,不知何故,后来忽然变坏,作者没有提及解决方法,也没有想到可以离婚,只说是前世作孽,因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换样子,压迫者变为被压迫者。这种前世作孽,起先相爱,后来忽变的故事,我仿佛什么地方看见过,后来在《聊斋》一书中见到一篇和这相类似的笔记,也是说到一个女子,起先怎样爱着她的丈夫,后来怎样变为凶太太,便想到这部小说大约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杂志,也说是蒲留仙做的,不过没有证据。今年我在北平,才找到了证据。
这一件事可以解释刚才我所说的第二点,就是读书是为了要读书而读书,同时也可以解释第三点,就是读书可以供给出主意的来源。当初若是没有主意,到了逢着困难时便要手足无措,所以读书可以解决问题,就是军事、政治、财政、思想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这就是读书的用处。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傍着洋灯看小说,洋灯装有油,但是不亮,因为灯心短了。于是他想到《伊索寓言》里有一篇故事,说是一只老鸦要喝瓶中的水,因为瓶太小,得不到水,它就衔石投瓶中,水乃上来。这位朋友是懂得化学的,加水于灯中恐怕不亮,于是投以铜元,油乃碰到灯心。这是看《伊索寓言》看小说给他的帮助。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
至于“读什么书”,我从五岁起到了四十岁,读了三十五年的书。究竟有几部书应该读,我也曾经想过。其中有条理有系统的书可以说是还没有两三部,至于精心结构之作,二千五百年以来恐怕只有半打。譬如老子这部书,今天说一句“道可道”,明天又说一句“非常道”,没有一些系统。集是杂货店,史和子还是杂货店。至于诗经礼记易经也只有一点形式,讲到内容,可以说没有一些东西可以给我们改进道德增进知识的帮助的。中国书不够读乐趣,我们要另开生路,辟殖民地。读书要读到有乐而无苦。能做到这地步,书中便有无穷。希望大家不要怕读书,起初的确要查阅字典,但假使能下一年苦功,能把所读的书的内容句句分析清楚,这样的继续不断做去,那么,在一二年中定可开辟一个乐园,还只怕求知的欲望太大,来不及读呢。我总算是老大哥,今天我就根据我过去三十五年读书的经验,给你们一个临别的忠告。
选自《胡适文存 zhaichao.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