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统编教材上好小学习作课?听听教材编辑怎么说
52fw.cn 06-20 次遇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较好地运用语言和文字,无外乎能读、能说、能写,这里专门谈谈“能写”这个目标的实现。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学习用几句话表达一个意思,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那么,统编三年级教材在写的方面有哪些考虑?是怎么编排的呢?教学中须注意哪些问题?
1. 能力序列化
在编写之初,编写组即确定了习作在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地位,不要求习作紧紧依附于阅读单元。这个定位给习作松了绑,不再受制于单元主题和文体,为习作自成体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一个以记叙文为主的单元,而习作是“我有一个想法”,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发表意见,类似小小议论文。习作自成体系,不代表习作完全与阅读脱钩。在大部分单元,可能的情况下,习作还是尽量与阅读进行配合。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习作是“我来编童话”;第四单元是预测单元,习作安排的是“续写故事”。
习作难教、难学是公认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习作便教利学,编写组这次下了些功夫,在具体编写开始之前,就制定了一个能力培养的序列。习作涉及的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都在关注之列。哪个点哪个年级重点培养什么,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制定能力培养序列。比如,观察能力是习作的根本能力之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习作训练始终。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即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通过“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除此之外,三年级的多次习作都以“观察”为训练重点,比如上册的“猜猜他是谁”“这儿真美”,下册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图画,写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之后的教材也将多有涉及。全套教材期望通过反复的训练,帮助学生打好观察的底子。
为了化解习作上的难点,同时也为了凸显习作的独立地位,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编排一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训练“观察”,三年级下册练习“想象”,四五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写人记事等不同类习作方法,六年级针对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和真情实感进行培养。习作单元的编排,完全从培养习作能力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写文章的,并设置了一系列训练,保证学生在某项重要习作能力上形成突破,获得提升。
虽然统编教材努力构建一个相对科学的习作训练序列,但是对这个序列,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不能把它与其他学科的序列等同,尤其是理科的知识能力序列。比如数学的知识能力序列是非常严密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习作的序列做不到像数学那样,目前的序列是多年习作教学经验的总结,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其次,习作序列在某册排布了一个点,不代表学过这个点之后,学生就高枕无忧了,更多地意味着一种开始,意味着在今后的习作中要重视这个点的训练。比如,三年级的习作单元学习了观察的方法,倡导养成观察的习惯,在之后册次中还安排了多次以观察为训练重点的习作练习。习作水平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提高,由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非一日可得。
2. 编排立体化
单元习作每学期八次,撑起了习作学习的骨架。叶圣陶先生强调要提高习作水平,需要多多练习。每学期八次习作,数量上还不够,学生“吃不饱”,达不到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怎么办?为此,上好习作课,大致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处理好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准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创作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在写作方面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把一件事写清楚、把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意思写明白的能力,不仅中学如此,小学习作教学更要以此为目标。
陈望道先生对文章修辞作了划分:“修辞的手法,也可以分作两大分野。第一,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其适用是广涉语词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第二,注意在积极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第一种是消极修辞,讲求的是明确通顺,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第二种是积极修辞,讲求的是要具体、生动,我们平时所说的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都属于积极修辞范围。
小学中年段的习作目标主要追求的是消极修辞,也就是把对象写清楚、写明白。到了高年段仍是以消极修辞为基础,逐步加入一些积极修辞练习,但不过分强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各年段的教学重点。对于三年级学生,要多关注他们是否写清楚了,对于写具体不要作过多引导,以免学生基础没有打牢,就去追求更高的层次。教科书中的一些练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消极修辞,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第一道题目:
读读想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互相调换吗?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他低下头,继续帮我把扣子钉好。
这个题目引导学生辨析近义词,关注词语的准确运用。但教材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只是起到一种引领示范作用,在教学层面需要补充更多的例子,使学生养成推敲词语的习惯,形成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2. 明确区分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
目前,阅读教学并未严格区分虚构文章和非虚构文章,但是习作教学对这个问题却不能马虎,区分写实与写虚是一个原则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所以教科书安排了写想象的习作练习,允许学生在习作中进行虚构。比如,“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奇妙的想象”“这样想象真有趣”。这些习作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写作兴趣很有益处。除此以外,其他的习作必须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是不许虚构的。比如,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要求学生写自己曾经的游戏经历,就不允许学生虚构,事实是怎样的就怎么写,自己记得多少就写多少,不能添油加醋。
3. 处理好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关系
统编教材重视语言的积累,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经典名篇,都需要用心记下来,且期望学生将来写作能用上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比如,习作“这儿真美”就有一句提示语:“可以用上这学期新学的词语”,提示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把消极词语变成积极词语。
须注意的是,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积累与运用的关系。目前有些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一写春天就是“春光明媚”,一写秋天就是“秋高气爽”,形成一种刻板表达。因为他们觉得“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是“好词”,习作要用上,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脱离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单纯地强调“好词佳句”的运用,会使习作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以为用上许多形容词、新名词、典故,才能成为好文章。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随便用甚至于干脆不用形容词和典故的。”
小学生习作强调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感,而不是运用几个漂亮词。在评价的时候,教师对此要多加注意,不要过于突出所谓好词好句,让学生明白好的习作在于写出真经历、真感情,语言的好坏在于是否得当、准确地表达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4. 分配好教学时间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书面表达,单元习作加上小练笔,一个学期有二十次左右。如此多的练习,虽然保证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挑战。
#p#分页标题#e#完成一篇习作,从思考写什么开始,明确思路,组织材料,确定结构,开始动笔,最后修改,这些环节的教学时间,从目前来看,动笔环节花的时间较多,写前指导和写后指导花的时间较少。习作教学的时间分配真的合理吗?我们有没有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真正该用的地方呢?
“构思技能是首要的、基本的,表达技能是关键性的,而修改技能只是从属性的。”从对习作的研究来看,写前构思是最重要的。虽说教材中的题目已经在努力唤起学生的经验,但是有些学生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没有可写的,他们尤其需要写前的指导。要使学生在写前合理确定要写的内容,需要作具体的指导,最好是一对一的指导。建议每次习作可选取一部分学生作一对一指导,几次习作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对一指导的机会,一个学期下来能得到几次这样的指导,相信学生定能获益匪浅。
写前构思和写作过程是重要的,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写后的修改。目前,给学生批改作文是一件苦事,且效果往往不彰。批改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改,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哪儿,这样一次次下来才会有所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只看教师书面评点,学生很难彻底明白自己的习作为什么要这么改。目前统编教科书的习作是很重视修改的,相当多的单元习作都对修改给予了具体指导,提醒学生初稿写完并非习作完结,需要修改,通过自己读、同学互相修改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教师如果也能如写前指导一样,每次习作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修改指导,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习作哪里要改,为什么这样改,将对学生习作的提高产生莫大的助益。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读过很多教师的来稿,这些稿件多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相当多教师认为语文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写作,学习口语表达,阅读是为表达服务的。诚然,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但阅读只是为表达服务的吗?“所谓阅读教学,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并非作文教学之辅。而善于指导阅读,虽不喋喋言作文,实大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之培养。”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并且给我们提了醒: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表达准备课。统编教材加大了表达的分量,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很容易走上这条路,那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是极其不利的。(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编辑)
(责编:闻佳琪(实习生)、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