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图),农业资讯,农业网新闻频道
52fw.cn 04-13 次遇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北京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2018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90元,增长6.6%,与经济增长同步。去年,北京还出台《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对占全市面积近七成的生态涵养区发展划出“红线”: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这意味着北京乡村发展也走上了“减量提质”之路,将以更绿色的GDP留住美丽乡村。
绿色发展做好“加减法”
在密云水库北岸,水库一级保护区内,高岭镇石匣村的产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保水与增收两大难题。
近年来,为保护水源,密云全面实施水库高程155米以下退耕禁种、畜禽禁养,石匣村为此退出耕种土地7000多亩,清退牲畜10600多头,村里仅剩下300多亩的山坡地。
村庄要发展、村民要增收,但发展什么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保护生态环境这条底线。石匣村党支部牵头与高岭镇同属水库一级保护区的其他几个村达成共识,决定发展抗旱性极强的甘薯产业。镇里成立了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本着自愿原则,通过签订流转协议,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2000亩。“在品种选育和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等方面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的支持,充分发挥了甘薯抗旱、涵养水源、成本低、产值高等优势。”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合作社还延伸甘薯产业链,开发薯条、薯干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与多家公司和电商合作,不断拓宽销路。目前,合作社共吸纳高岭镇8个村1100户入社,甘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亩,年产甘薯800万斤,社农年人均增收2000元,成功解决了保水和增收两大难题。
一方面“做减法”,调减规模、降低污染、减少耗能;另一方面“做加法”,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了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来自市农委数据显示,自2014年实施《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了70%、规模养殖场调减了84%、农业年用新水量调减了43%;同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了14个百分点。
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
在顺义赵全营镇的北郎中村,有个经营面积达1000亩的花木中心,年产蝴蝶兰种苗50万株,北京市场上30%的蝴蝶兰都产自这里。该村作为“京郊股份第一村”,1993年开始就走上了股份制发展的道路,1996年成立北京市北郎中农工贸集团,形成了以种猪、屠宰、花卉、籽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但随着非首都功能的进一步疏解,北郎中村传统产业亟须转型。村党支部书记闻宝恒介绍,北郎中村将种猪场疏解至内蒙古敖汉旗,将屠宰场疏解至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腾出土地引入新型业态,为北京奔驰配套建设集租房,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跟北郎中村一样,怀柔区渤海镇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腾笼换鸟”。曾经,板栗、民俗旅游、冷水鱼养殖是镇里的优势产业,如今这里变身“长城旅游休闲度假小镇”。渤海镇逐步清退对水环境存在污染的渔业养殖业;开发板栗衍生手工艺品,打好传统板栗与高端酒店结合的“文化牌”;还与首都高校、板栗种植专业机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