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意还是好故事,解开快递“最后100米”难题
52fw.cn 05-04 次遇见2016年,全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达到313亿件。这是个好消息,又是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由于快递人工成本的上升,社区安全等限制条件或快递员配送时间紧等原因,往往在最后的末端配送环节达不到“门到门”的服务标准,于是给了创业者机会。目前站在这个“最后一百米”决赛场上的,主要分为“快递智能柜”和“互联网+收发室”模式。前者后丰巢、速递易等一票选手,后者有“@收发室”、熊猫快站、菜鸟驿站等。
坏消息是,2016年底,许多从事终端100物流服务的小公司突然发现自己融不到钱了。最后100米物流的竞赛已经进入决赛阶段,对参赛者的运作模式和规模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小公司已经面临自然淘汰的命运。
市场的天平最后会倾向谁?
转了一圈,为解决最后100米,出现了两种模式:抢地和抢人
对于“最后100米”的竞争格局,有些人理解为快递柜、门店驿站、社区便利店等几类阵营,而响铃认为就是抢人和抢地两类。
1、抢地,即自建,代表:快递柜
这里主要包括邮政、丰巢、日日顺乐家、京东自提柜等充分利用上游快递资源的大玩家和e 栈、格格货栈、递易、云柜等中小型平台,行业将其分为电商系、快递系和第三方系三类。
目前看丰巢、速递易体量占有较大优势。他们主要提供的应用场景是“用户在离家和工作地点近的地方从快递柜自提快递包裹”,采取的方式是自建,“借”别人的地筑起高高的柜墙。另外还包括一些门店驿站,比如当年的顺丰嘿店和快递超市.无论是自己的地、还是租用的地,都是在原来没有的场景下新建场景(柜子或者门店)。
2、抢人,即共享,代表:收发室
这类类似于易代驾和滴滴打车,采用众包+O2O的方式,在社区和写字楼寻求物业、便利店等实体空间的合作,利用闲散劳动力,在物业的富余空间内(运力),设立收发室,完成代收代发服务。这类模式中,无论是采用移动定位与数据技术,还是通过建设末端快递共用派揽平台,或者直接沿用现有的收发室、物业管理处,都是用“人”在填。
典型代表有定位办公园区的萌站,瞄准学校市场的小麦公社,做写字楼及社区快递包裹管理服务体系的@收发室,面向社区和校园的阿里菜鸟驿站,面向社区的蓝店和熊猫快收等。(尽管他们也有直营店,但占比小,比如熊猫快收在南京有4家直营店,合作门店却有2300余家,收发室有两家示范店,但也是和物业合作,没有出场地租金,另有数百收发室投入运营,签约数千家,覆盖居民百万户)
目前从融资和网点上看,除了菜鸟驿站(目前在全国200个城市和1600家高校开设4.5万家社区站点),@收发室和熊猫快站较为靠前,(熊猫快收已完成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寻求Pre-A 轮融资的合投。收发室天使轮融资1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数千万人民币,投资机构包括: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金、金沙江创投、联想之星创投等)。这类模式除了利用了现成的人力,对于物业的空间也是分时共享,直白的说,用的都是现成的人和空间。
3、优劣对比,各有说法
对于这两类模式,我们不妨作图对比一下。
当然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其中优劣,大家心知肚明。
是不是好故事,看流量
从整体上来看,整个行业都面临着“没挣钱”的尴尬局面(当然现在没赚钱不代表未来不赚钱),行业普遍需要探究新模式,尤其是业界把“赌注”都押在了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上,其电商属性决定了“流量”是推动行业发展乃至盈利的核心因素。这里有几个关键。
1、快递柜不能验货是表,人们需要被关照是里
人们吐糟“无法验货签收”是快递柜的“硬伤”,说收发室可能引发责任不清的问题。其实这都是幌子,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被重视。
网购本是为懒人而生的,就是图方便。但快递柜模式的流量逻辑是在网购场景中,硬生生地将收货拆分成货到快递员那——快递员放快递柜里——收件人收件,新增加了一个环节,是用收发件人的不方便来换取快递员的方便,增加了收发件人的付出成本。从这一点上来说,快递柜模式是逆人性的,它剥夺了收发件人本该享受的“上门”“上手”服务,让收发件人“自助”服务,体验上在倒退。
事实上,快递柜只能是快递员的“补充”,帮助快递员处理“问题件”: 没有时间收货、不能到达收件人“门口”、收件人不在收货地址、快递员一次投递失败的。 如果一味无差别的使用快递柜,用快递柜来取代快递员的“人性”服务,那注定是一场悲剧。
再看收发室的流量逻辑是在回家或便利店买东西时,顺便取下快递,把两件事一起干了,“等快递”回归到“取快递”,减少了用户付出成本。当年嘿店没成,不是因为模式不行,而是快捷的代理点太少,518家店铺只是九牛一毛,用户没享受到被关照。如今个别收发室模式推出能试衣设冰柜等功能,显然是在感情牌,让收发件人感受到“被关照”。
2、没有流量源的模式注定失败
先说说快递柜模式的三大阵营,既然要做本地生活服务变现就得有流量。不要误以为把人拉到快递柜面前就产生了流量,实际是在消耗流量(对用户而言,整个过程中,多数人就是为了收寄快递,并无其他额外需求,也没有任何增加价值,反而是在强行添加新的环节,消耗用户的注意力)。速递易如今面临的窘境(速递易母公司三泰控股连续大幅亏损,面临强制退市风险)恰恰是此类模式的缩影。误以为自己掌控流量,早早举起“第三方运营”的独立旗帜,并迫不急待地收割,向快递员、收发件人双向收费,然而事后发现自己既无技术垄断,又没品牌势能。
#p#分页标题#e#而电商、快递系的快递柜企业则可能好受一些,因为存在上游或下游的巨大业务量优势,在流量端占有优势,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上更容易与第三方企业进行对接。比如丰巢5大股东在国内总共拥有超过87000个网点,85万名一线配送人员,每日递送快件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丰巢可直接与末端客户接触,结合电商原有平台,提供二次导流的机会。
事实上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也已经开始收割战场。
再说收发室模式,它实际上本身有人流量,或者说便利店或物业管理处有流量,而不需要寄人篱下,
平台模式除了去中间化、去中心化,还有一个去边界化,从而可以无限延伸商业价值。就如我们无法定义腾讯的产业一样,他在做连接人和人的事,他既是社交、又是金融、还是电影、娱乐、汽车。。。收发室模式恰恰是在做跨行业整合,刚好需要去边界化。
5、怎样才能赚到钱
(1)优势互补
快递最后100米有很多场景,社区、园区工厂、写字楼、高校等,这些用户类型、服务要求都不一样。既然快递柜模式和收发室模式各有优劣,那全场景设立统一模式的末端网点就不太合理,而应该有细分市场的布局意识,同时要学会舍弃部分市场,比如专注写字楼的“零公里”服务站、专注校园的“递易”快递柜等,都是根据不同场景搭建的第三方网点。未来,在这最后100米,并未能做到快递柜模式或收发室模式独揽天下,双方互补或是常态。
(2)开源前先节流
#p#分页标题#e#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快递柜产量超过3.12万组,单个快递柜成本约5-6万元,使用寿命约2-3年;每年向物业公司支付2000元左右的场地费。快递柜模式不是一无是处,而是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烧钱的速度。所以要想盈利,压缩成本变得极为关键。
总之,在这最后100米物流的的决赛阶段,PK的是对参赛者的运作模式和规模,没有正确理解背后真相的小公司自然淘汰,读懂逻辑并在网点数和融资数额领先的公司将一骑绝尘。(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ews.zol.com.cn true 中关村在线 report 9734 2016年,全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达到313亿件。这是个好消息,又是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由于快递人工成本的上升,社区安全等限制条件或快递员配送时间紧等原因,往往在最后的末端配送环节达不到“门到门”的服务标准,于是给了创业者机会。目前站在这个“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