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调查报告范文
admin 04-03 次遇见養殖場的養殖過程你了解嗎?以下是由美文閲讀網爲大家整理的養殖場的調查報告範文,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
前言
龍須菜與牡蛎混養及蝦蟹混養是南澳盛行的養殖模式模式,爲南澳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并且進行龍須菜和太平洋牡蛎混養後當地就沒發生過嚴重赤潮。我們小組對此展開實地調研,采訪養殖戶并拍錄了龍須菜與牡蛎混養養殖工作流程,使我們真正的學到了養殖知識。這兩種模式對當地以及其他地區的養殖戶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本文綜述了這兩種模式的養殖方法,對其對生态平衡的作用進行了探讨。調研發現推廣這種模式,不管是從經濟效益上,還是海洋生态保護上,都有着它無可取代的價值。
1. 調研背景介紹
汕頭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位于廣東省東端、南海與台灣海峽交界的海域上,共有35個島嶼,總面積108.57平方公裏,其中主島南澳島面積106.14平方公裏,海岸線76.77公裏,人口7.2萬,目前仍以海洋漁業爲主要産業。該縣擁有海域4,600平方公裏,海洋捕撈業發達,爲全國水産百強縣。島上養殖業也很繁盛,主要養殖蝦、蟹、鮑魚等海鮮。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原來龍須菜與牡蛎混養、蝦蟹混養等模式在當地很是盛行,而且據養殖戶反映,收效甚好。因此,我們對此重點展開了讨論和調研。
龍須菜原産于我國山東省沿和日本沖繩島。既是提取瓊膠的優質原料,又是人類的綠色保健食品珍稀的海洋蔬菜,還是養殖鮑魚等海洋動物的優良飼料;栽培龍須菜還以其特有功能,淨化海區環境,減赤潮的發生,因而具有較高的食用、藥用和經濟價值,産生良好的生态效。1999年至XX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廣東省海洋資源研究發展中心和南澳縣科技興海辦公室合作,開展了“江蓠屬海藻龍須菜移植粵東南澳海區研究”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至今已達規模化生産水平。
太平洋牡蛎原産于日本、澳大利亞,是一種營養豐富、肉質肥美的名優經濟貝類,素有“海洋牛奶精品”美稱。南澳天然條件優越,發展太平洋牡蛎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在一九八四年,南澳就引進太平洋牡蛎進行吊養試驗,一舉獲得成功,并一直作爲常規品種推廣養殖。
據介紹,在南澳島,當地漁民嘗試對龍須菜和太平洋牡蛎進行“間插式”混養,既爲漁民增加創收機會,又相當于在大海中建一個巨型的污水處理廠,有效淨化海水污染[1]。汕頭1998年曾發生一次赤潮,但自1999年引進龍須菜之後附近海域就沒有出現過赤潮。
蝦蟹混養是近幾年海島漁民捉摸出來的一套養殖方式,适用于很多地區套用,由于成效明顯,現已經推廣,幾乎每家養殖戶都采用這種模式。現在在全國各地已經有出現龍蝦與螃蟹混養的模式,據說,這樣養殖的龍蝦産量要比單獨養殖的龍蝦産量要高出十個百分點,而且龍蝦相對的個頭比較大,健康狀況良好。而螃蟹相對而言個頭也比較大,成熟的時間也會提早一兩個星期。也有出現魚蝦混養的模式,這種模式效益很明顯,在長江中下遊特别盛行。它的好處就是魚能以蝦的排洩物爲食,這不僅減少飼料,同時能保持池塘水質較好,有益于蝦的養殖,因爲蝦的生長過程中對水質的要求要遠遠高于飼料的要求。另外,還有出現魚、鴨、水稻并存的養殖方式,不過隻局限于南方水分充足的地方,魚、鴨的糞便不僅是水稻最好的養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形成了一個局部的生态平衡模式。
2. 調研活動概況
調研組員:華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赴汕頭南澳島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
調研時間:2016年7月15日至2016年7月22日
調研地點:後宅鎮西山村路段、後宅鎮羊嶼村各養殖場、羊嶼村近海養殖海域
3. 調研方法介紹
我們調研組采用走訪的形式,通過實地考察,采訪養殖戶,了解目前南澳養殖業的發展狀況。
這次的采訪,我們調研組特别注重細節的問題,特别是在采訪過程中,注意與養殖戶的交流和互動方式。還有,就是特别注意養殖戶提到的一些特别細微的養殖經驗,這些經驗很多都是他們能獲得成功的秘訣。
采訪過程中,我們通過照相及錄像來記錄我們的調研過程,這增加了我們調研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特别是很感謝那位近海養殖的養殖戶,專門開船載我們出海拍攝他的牡蛎養殖方式和過程。
盡管調研過程中遇到過重重問題,比如,天氣炎熱、有的養殖地段人煙稀少、養殖戶拒絕接受采訪……但每次我們的調研組員卻都能堅持下來,而且能及時調整調研方法,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一套與之相适應的調研計劃我們調研組組長還會定期開讨論會、及時總結當天的調研結果。
4 .調研結果
4.1 龍須菜與牡蛎的混養模式[2]
4.1.1 龍須菜的栽培模式
4.1.1.1 筏式單養龍須菜。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數是在秋、冬、春三季連續栽培龍須菜3茬,少數是全年筏架不上岸,連續栽培4茬。
4.1.1.2 龍須菜與海帶筏式輪養。9月--12月栽培龍須菜,12月--翌年4月栽培海帶,4月--7月栽培龍須菜;少數是7月--9月也栽培龍須菜。
4.1.1.3 龍須菜與牡蛎筏式輪養。在夏、秋、冬三季吊養褶牡蛎,在冬、春季牡蛎收獲後栽培龍須菜1茬--2茬。
4.1.2 龍須菜的栽培技術
4.1.2.1 海區選擇。①底質:除了凹凸不平的岩礁底質外均可。②水深:冬季大幹潮線下2.0m以上水深。③風浪與水流:目前,由于養殖器材堅固,抗風浪能力強,可以到潮流較急的海區養殖,風浪較小的海區要求潮流暢通。④水質:南方海區水質一般較肥沃,隻要養殖季節海區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沒有工業廢水嚴重污染均可。
4.1.2.2 海區布局。要求呈“品”字形排列。
4.1.2.3 筏架設置
(1)定位打樁。由于龍須菜在南方生産要避開高溫季節的台風期,因此,考慮筏向的主要因素是潮流,筏向要盡可能做到順流。筏子的位置方向确定後,要确定筏長和樁間距離。筏身長度爲50m--65m,錨纜繩的純長度爲滿潮時水深的2倍--3倍。一台筏子的兩個樁間的水平距離爲筏身長度加上錨纜繩與水深構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邊長度的2倍。兩筏之間的距離就是相鄰樁間的樁距,不同的養殖模式則不一樣,有的2.5m--3.0m,有的4.5m--5.5m,這樣即可确定樁位。
樁基材料視海區底質不同而異。沙泥質底的海區應選用大約直徑 13cm、長2m的松木爲樁;泥沙底的海區選用大約直徑16cm、長3m以上毛竹爲樁;軟泥質底的海區應抛50kg--100kg的鐵錨。注意毛竹末端要打通竹節,長度約占全長的1/3。除鐵錨外,各樁均要在頂端鑽孔以便系樁繩。
#p#分页标题#e#(2)下筏。下筏前,錨纜繩要與樁繩連接好,浮绠繩上還需每隔50cm--60cm處綁好吊繩和相應的浮子後下海,每小區台架的兩側還需加固橫繩,浮绠繩、橫繩與錨纜繩連接好,再将松緊不齊的筏子整理好,使間距一緻,即構成單式筏架。筏架的松緊度要以最高潮也保持松馳爲最适宜。
(3)每小區(約3畝)的用料。除了樁基外,還有2160絲--2800絲的聚乙烯浮绠繩、橫繩、180絲的聚乙烯吊繩和2800絲--3600絲的聚乙烯樁繩、錨纜繩以及浮子等。
4.1.2.4 取苗、夾苗、挂苗
(1)時間。在水溫下降至27℃時,約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苗繩。180絲--360絲聚乙烯繩,有3股3花、3股6花兩種形式,苗繩的撚度必須适宜,太松易掉苗,太緊易傷苗。分苗前幾天要把苗繩處理一下,即新苗繩用水浸泡1天,舊苗繩用200ppm漂白粉消毒、洗淨。
(3)取苗。由于龍須菜基部生長速度慢于頂端,因此,除了要選擇生長良好、顔色紫紅、雜藻較少的龍須菜外,還要盡可能不用基部藻體爲種苗。呙缙陂g要防止藻體幹燥和溫度超過30℃。
(4)夾苗。應采用簇夾法。夾苗量以每米苗繩用50g龍須菜,把剔除雜藻(浒苔等)後當種苗的龍須菜按5g左右爲一小簇穿過苗繩,每隔5cm--10cm左右夾一簇苗,應夾在苗中部,兩端露出5cm--6cm。夾苗時,防止陽光曝曬和藻體幹燥,以防藻體脫水和超過溫度上限。
(5)挂苗。把夾好的苗繩兩端和浮埂上的吊繩連結好。
4.1.2.5栽培管理
(1)水層調節。栽培水層的調節,實際上是調節龍須菜的受光。龍須菜是好光性海藻,過弱的光照生長慢,但過強的光照對生長有抑制作用,范文,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
前言
龙须菜与牡蛎混养及虾蟹混养是南澳盛行的养殖模式模式,为南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进行龙须菜和太平洋牡蛎混养后当地就没发生过严重赤潮。我们小组对此展开实地调研,采访养殖户并拍录了龙须菜与牡蛎混养养殖工作流程,使我们真正的学到了养殖知识。这两种模式对当地以及其他地区的养殖户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综述了这两种模式的养殖方法,对其对生态平衡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调研发现推广这种模式,不管是从经济效益上,还是海洋生态保护上,都有着它无可取代的价值。
1. 调研背景介绍
汕头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位于广东省东端、南海与台湾海峡交界的海域上,共有35个岛屿,总面积108.57平方公里,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岛上养殖业也很繁盛,主要养殖虾、蟹、鲍鱼等海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龙须菜与牡蛎混养、虾蟹混养等模式在当地很是盛行,而且据养殖户反映,收效甚好。因此,我们对此重点展开了讨论和调研。
龙须菜原产于我国山东省沿和日本冲绳岛。既是提取琼胶的优质原料,又是人类的绿色保健食品珍稀的海洋蔬菜,还是养殖鲍鱼等海洋动物的优良饲料;栽培龙须菜还以其特有功能,净化海区环境,减赤潮的发生,因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产生良好的生态效。1999年至XX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和南澳县科技兴海办公室合作,开展了“江蓠属海藻龙须菜移植粤东南澳海区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今已达规模化生产水平。
太平洋牡蛎原产于日本、澳大利亚,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肥美的名优经济贝类,素有“海洋牛奶精品”美称。南澳天然条件优越,发展太平洋牡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一九八四年,南澳就引进太平洋牡蛎进行吊养试验,一举获得成功,并一直作为常规品种推广养殖。
据介绍,在南澳岛,当地渔民尝试对龙须菜和太平洋牡蛎进行“间插式”混养,既为渔民增加创收机会,又相当于在大海中建一个巨型的污水处理厂,有效净化海水污染[1]。汕头1998年曾发生一次赤潮,但自1999年引进龙须菜之后附近海域就没有出现过赤潮。
虾蟹混养是近几年海岛渔民捉摸出来的一套养殖方式,适用于很多地区套用,由于成效明显,现已经推广,几乎每家养殖户都采用这种模式。现在在全国各地已经有出现龙虾与螃蟹混养的模式,据说,这样养殖的龙虾产量要比单独养殖的龙虾产量要高出十个百分点,而且龙虾相对的个头比较大,健康状况良好。而螃蟹相对而言个头也比较大,成熟的时间也会提早一两个星期。也有出现鱼虾混养的模式,这种模式效益很明显,在长江中下游特别盛行。它的好处就是鱼能以虾的排泄物为食,这不仅减少饲料,同时能保持池塘水质较好,有益于虾的养殖,因为虾的生长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饲料的要求。另外,还有出现鱼、鸭、水稻并存的养殖方式,不过只局限于南方水分充足的地方,鱼、鸭的粪便不仅是水稻最好的养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生态平衡模式。
2. 调研活动概况
调研组员: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赴汕头南澳岛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
调研时间:2016年7月15日至2016年7月22日
调研地点:后宅镇西山村路段、后宅镇羊屿村各养殖场、羊屿村近海养殖海域
3. 调研方法介绍
我们调研组采用走访的形式,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养殖户,了解目前南澳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这次的采访,我们调研组特别注重细节的问题,特别是在采访过程中,注意与养殖户的交流和互动方式。还有,就是特别注意养殖户提到的一些特别细微的养殖经验,这些经验很多都是他们能获得成功的秘诀。
采访过程中,我们通过照相及录像来记录我们的调研过程,这增加了我们调研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特别是很感谢那位近海养殖的养殖户,专门开船载我们出海拍摄他的牡蛎养殖方式和过程。
#p#分页标题#e#尽管调研过程中遇到过重重问题,比如,天气炎热、有的养殖地段人烟稀少、养殖户拒绝接受采访……但每次我们的调研组员却都能坚持下来,而且能及时调整调研方法,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调研计划我们调研组组长还会定期开讨论会、及时总结当天的调研结果。
4 .调研结果
4.1 龙须菜与牡蛎的混养模式[2]
4.1.1 龙须菜的栽培模式
4.1.1.1 筏式单养龙须菜。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数是在秋、冬、春三季连续栽培龙须菜3茬,少数是全年筏架不上岸,连续栽培4茬。
4.1.1.2 龙须菜与海带筏式轮养。9月--12月栽培龙须菜,12月--翌年4月栽培海带,4月--7月栽培龙须菜;少数是7月--9月也栽培龙须菜。
4.1.1.3 龙须菜与牡蛎筏式轮养。在夏、秋、冬三季吊养褶牡蛎,在冬、春季牡蛎收获后栽培龙须菜1茬--2茬。
4.1.2 龙须菜的栽培技术
4.1.2.1 海区选择。①底质:除了凹凸不平的岩礁底质外均可。②水深:冬季大干潮线下2.0m以上水深。③风浪与水流:目前,由于养殖器材坚固,抗风浪能力强,可以到潮流较急的海区养殖,风浪较小的海区要求潮流畅通。④水质:南方海区水质一般较肥沃,只要养殖季节海区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没有工业废水严重污染均可。
4.1.2.2 海区布局。要求呈“品”字形排列。
4.1.2.3 筏架设置
(1)定位打桩。由于龙须菜在南方生产要避开高温季节的台风期,因此,考虑筏向的主要因素是潮流,筏向要尽可能做到顺流。筏子的位置方向确定后,要确定筏长和桩间距离。筏身长度为50m--65m,锚缆绳的纯长度为满潮时水深的2倍--3倍。一台筏子的两个桩间的水平距离为筏身长度加上锚缆绳与水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度的2倍。两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邻桩间的桩距,不同的养殖模式则不一样,有的2.5m--3.0m,有的4.5m--5.5m,这样即可确定桩位。
桩基材料视海区底质不同而异。沙泥质底的海区应选用大约直径 13cm、长2m的松木为桩;泥沙底的海区选用大约直径16cm、长3m以上毛竹为桩;软泥质底的海区应抛50kg--100kg的铁锚。注意毛竹末端要打通竹节,长度约占全长的1/3。除铁锚外,各桩均要在顶端钻孔以便系桩绳。
(2)下筏。下筏前,锚缆绳要与桩绳连接好,浮绠绳上还需每隔50cm--60cm处绑好吊绳和相应的浮子后下海,每小区台架的两侧还需加固横绳,浮绠绳、横绳与锚缆绳连接好,再将松紧不齐的筏子整理好,使间距一致,即构成单式筏架。筏架的松紧度要以最高潮也保持松驰为最适宜。
(3)每小区(约3亩)的用料。除了桩基外,还有2160丝--2800丝的聚乙烯浮绠绳、横绳、180丝的聚乙烯吊绳和2800丝--3600丝的聚乙烯桩绳、锚缆绳以及浮子等。
4.1.2.4 取苗、夹苗、挂苗
(1)时间。在水温下降至27℃时,约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苗绳。180丝--360丝聚乙烯绳,有3股3花、3股6花两种形式,苗绳的捻度必须适宜,太松易掉苗,太紧易伤苗。分苗前几天要把苗绳处理一下,即新苗绳用水浸泡1天,旧苗绳用200ppm漂白粉消毒、洗净。
(3)取苗。由于龙须菜基部生长速度慢于顶端,因此,除了要选择生长良好、颜色紫红、杂藻较少的龙须菜外,还要尽可能不用基部藻体为种苗。运苗期间要防止藻体干燥和温度超过30℃。
(4)夹苗。应采用簇夹法。夹苗量以每米苗绳用50g龙须菜,把剔除杂藻(浒苔等)后当种苗的龙须菜按5g左右为一小簇穿过苗绳,每隔5cm--10cm左右夹一簇苗,应夹在苗中部,两端露出5cm--6cm。夹苗时,防止阳光曝晒和藻体干燥,以防藻体脱水和超过温度上限。
(5)挂苗。把夹好的苗绳两端和浮埂上的吊绳连结好。
4.1.2.5栽培管理
(1)水层调节。栽培水层的调节,实际上是调节龙须菜的受光。龙须菜是好光性海藻,过弱的光照生长慢,但过强的光照对生长有抑制作用,甚至色素被阳光分解而褪色变黄,如不及时调整会变白脱落。
(2)调整筏架。除适当增减浮力外,应及时补上被弄断的绳子;要经常注意检查筏架的牢固程度,每台筏子的松紧要一致,要求齐正划一,以保证生产安全,龙须菜受光均匀。
(3)施肥。南方海区水质肥沃,一般不施肥;但在个别季节,局部海区营养盐不足时应考虑挂袋施肥。
4.1.2.6 收获晒干
经过 2个月--3个月的生长,龙须菜增重高达100多倍,这时藻体较粗,颜色紫黑,当每米苗绳达到3kg时即可收获除非病虫害严重而抢收,否则不宜过早收获,因为过早收获的龙须菜含胶量较低。收获应连苗绳一起上岸,不宜采取割收法而留住基部。要选择晴天早晨进行,以确保龙须菜能及时曝晒而不变质。如果第一天没晒干,翌日一定要晒干,以便装袋保存。
4.1.3 太平洋牡蛎的养殖方法
太平洋牡蛎是广盐性、广温的内湾贝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它的软体部丰满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