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励志文章:1977,我参加高考
runsly 03-23 次遇见高三勵志文章:1977,我參加高考
聽到恢複高考的消息,我正在一個農場的土地上揮汗如雨。
我們這一代人是不幸的一代。上小學正趕上“革文化的命”,中學又趕上“反回潮”,接着又趕上到農村“滾泥巴、煉紅心”。不該趕上的都趕上了,該趕上的都沒有趕上。“推薦上大學”倒是趕上了,可偏巧又趕上了我的“家庭問題”。上大學,對我來說隻能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夢。
1977年10月21日,當我從廣播裏聽到中斷了十多年的高等院校恢複招生的消息後,激動得徹夜難眠。第二天,我連忙把這一消息告訴給幾位好友,誰知他們早已知道了。我們在一起徹夜長談,談未來談理想,一直談到天明。人生能有幾回搏,改變我們這一代人命叩碾b有高考,大家都決定去搏上一搏。唯有一個非常有希望考上重點大學,但卻早早進工廠、結婚成家、高我幾屆的大齡同學沮喪地說:“我也很想去考,可我走了這個家咋辦?孩子才滿月,妻子又沒工作,我總不能隻顧自己前途扔下她們娘倆不管吧!”大家都深深歎了口氣,知道他是一個心地非常善良的人,隻能爲他惋惜了(前些天又見到他時,他早已下崗了,擺個地攤勉強糊口)。
我們這座位于豫北的小城十分閉塞,突然要高考了,很多人一點兒思想準備也沒有。特别是又得知這次高考将在1977年11月18日至24日報名,12月8日至9日試考,僅剩下一個多月的複習時間,人們更是手忙腳亂。誰也不知這次高考究竟從哪複習、重點是什麽,到處都在瘋了似的尋找複習資料。當年上學的課本不是被燒就是賣破爛了,幸好我上中學時的一些課本還未丢掉,我連夜步行十多公裏跑回家翻箱倒櫃找了出來。還借了别人一本兩人夥用,我看完後再跑十多公裏給他送去。(勵志一生 )母親爲了我少跑路,便用五天六夜時間把那本三百多頁厚的書全部抄了下來。當我從母親手中接過那厚厚的手抄本時,眼睛立時濕潤了。沒想到幾天後,農場的一個知青竟趁我出工不在屋時把我的那些複習資料全偷走了。我立即扒了輛拉煤車追了七八公裏才把他追上,幸虧當場人“贓”俱獲,不然他就死不承認。而讓我至今仍忘不了的是,另一位知青卻主動給我送來了幾本複習資料,我一看,正是我所急需的。他說:“反正我也不參加高考,你覺得有用你就拿去用吧!”(可後來聽說那次高考他也參加了),前面一個曾是我的好朋友,後面一個我至今還叫不出他的名字。
由于上級有文件,對參加高考的知青規定半天勞動、半天複習。可沒過多久,我所在的冷泉農場頭頭又突然宣布,讓我們每天淩晨三點鍾起來參加當時鹿樓公社組織的柴廠岡平整千畝土地大會戰,并欺騙我們說上面根本沒有“半天勞動、半天複習”那樣的規定。當時,可真把我急死了,一個月的複習時間就夠緊張了,現在連這一點兒可憐的時間又要被剝奪了,讓我們如何去應考?此時,我是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可又有什麽辦法呢?從此以後,每天淩晨三點鍾,天還是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我們知青宿舍的門便被一個個“咚咚咚”地砸響了,幾輛拖拉機便把我們拉到六七裏地外的一座山岡上,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座山岡挖平,修建成“大寨式”的梯田。
當時大部分知青才十七八歲,平時營養也不好,每頓飯隻能吃兩個發了黴的玉米面窩頭及無什麽油水的鹽水煮菜,一個月才有一兩斤細糧,大家誰也不敢獨自享用,等同學或家人來農場時才敢拿出來,因爲總不能讓客人吃發黴的黃窩頭吧。這次“平整土地大會戰”一開始,農場頭頭爲了讓我們加快進度,以便在這次“大會戰”中奪得前幾名,曾改善了一天夥食,即白馍随便吃。平時隻能吃個半飽的可憐的知青發瘋似的啃着過去隻有在過節時才能吃到的白面馍,我親眼看到一個年齡小點兒的瘦弱知青一頓飯竟吃了九個二兩多重的馍,差點兒把他撐死……頭頭一看,讓我們随便吃不行,吃得太多,第二天又恢複起每頓飯隻能吃兩個黴窩頭的日子來了。在這樣的營養條件下,幹這樣重的體力活兒,每天又起得這麽早,那勞動強度可想而知了。當我們掄着鐵鎬、揮着鐵鍁、推着平車在山岡上幹得精疲力竭的時候,雞才剛剛開始打鳴……這場面使我想起了一個很有名的動畫片《半夜雞叫》。
每天,我們在山岡上揮汗如雨,一直幹到夜色降臨。晚上,才是我們的複習時間。那時農場經常停電,我與同一住室的兩個知青便圍坐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複習。由于天氣寒冷,刺骨的北風飕飕往屋裏鑽,屋内好似冰窖,我隻好在身上披上一條露着棉絮的舊被子。時間長了,煤油燈的煤油味特大,熏得難受,我又不得不戴上了一隻大口罩……我的兩個同伴捧着書看着看着都先後栽在了桌上,他們“呼呼”睡着的時候,手裏還緊緊攥着課本。我怕睡着,一次次用涼水洗臉、澆頭,以便能強打起精神。一次爲了弄懂一個問題,晚上下工後我步行十幾公裏去請教一位中學老師,連夜趕回來才剛剛躺下,門又被敲響了。強體力的勞動,每晚又要複習,身心極爲疲憊,已經達到了極限,淩晨三點鍾的門若不是被帶隊幹部一遍遍地腳踢磚砸,甚至一些門都已經被砸爛了,是很難震醒那些才睡着的知青的。一次,同屋的一個知青見我睡得太晚了,實在不忍心喊醒我,獨自悄悄走了。我醒後吓了一跳,不參加“大會戰”那可是政治問題,但那天卻平安過去了,原來任小組長的他謊稱我生病把帶隊幹部蒙了過去。
爲了能擠出一點兒可憐的時間,在“會戰”工地上,我專挑那些别人不願幹的比較累的推土的活兒,以便趁别人往車上裝土的短暫幾分鍾空隙裏,能悄悄看上一眼書,記上一個詞,或背上一個公式。我還把一些複習要點抄寫在小硬紙片上,插在推土的車上,邊推車邊背,一次背入迷了,差點兒連人帶車摔下深溝。不久,片上開批判大會,停工半天,高三励志文章:1977,我参加高考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正在一个农场的土地上挥汗如雨。
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幸的一代。上小学正赶上“革文化的命”,中学又赶上“反回潮”,接着又赶上到农村“滚泥巴、炼红心”。不该赶上的都赶上了,该赶上的都没有赶上。“推荐上大学”倒是赶上了,可偏巧又赶上了我的“家庭问题”。上大学,对我来说只能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
1977年10月21日,当我从广播里听到中断了十多年的高等院校恢复招生的消息后,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我连忙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几位好友,谁知他们早已知道了。我们在一起彻夜长谈,谈未来谈理想,一直谈到天明。人生能有几回搏,改变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只有高考,大家都决定去搏上一搏。唯有一个非常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但却早早进工厂、结婚成家、高我几届的大龄同学沮丧地说:“我也很想去考,可我走了这个家咋办?孩子才满月,妻子又没工作,我总不能只顾自己前途扔下她们娘俩不管吧!”大家都深深叹了口气,知道他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只能为他惋惜了(前些天又见到他时,他早已下岗了,摆个地摊勉强糊口)。
我们这座位于豫北的小城十分闭塞,突然要高考了,很多人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特别是又得知这次高考将在1977年11月18日至24日报名,12月8日至9日试考,仅剩下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人们更是手忙脚乱。谁也不知这次高考究竟从哪复习、重点是什么,到处都在疯了似的寻找复习资料。当年上学的课本不是被烧就是卖破烂了,幸好我上中学时的一些课本还未丢掉,我连夜步行十多公里跑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来。还借了别人一本两人伙用,我看完后再跑十多公里给他送去。(励志一生 )母亲为了我少跑路,便用五天六夜时间把那本三百多页厚的书全部抄了下来。当我从母亲手中接过那厚厚的手抄本时,眼睛立时湿润了。没想到几天后,农场的一个知青竟趁我出工不在屋时把我的那些复习资料全偷走了。我立即扒了辆拉煤车追了七八公里才把他追上,幸亏当场人“赃”俱获,不然他就死不承认。而让我至今仍忘不了的是,另一位知青却主动给我送来了几本复习资料,我一看,正是我所急需的。他说:“反正我也不参加高考,你觉得有用你就拿去用吧!”(可后来听说那次高考他也参加了),前面一个曾是我的好朋友,后面一个我至今还叫不出他的名字。
#p#分页标题#e#由于上级有文件,对参加高考的知青规定半天劳动、半天复习。可没过多久,我所在的冷泉农场头头又突然宣布,让我们每天凌晨三点钟起来参加当时鹿楼公社组织的柴厂冈平整千亩土地大会战,并欺骗我们说上面根本没有“半天劳动、半天复习”那样的规定。当时,可真把我急死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就够紧张了,现在连这一点儿可怜的时间又要被剥夺了,让我们如何去应考?此时,我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从此以后,每天凌晨三点钟,天还是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知青宿舍的门便被一个个“咚咚咚”地砸响了,几辆拖拉机便把我们拉到六七里地外的一座山冈上,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座山冈挖平,修建成“大寨式”的梯田。
当时大部分知青才十七八岁,平时营养也不好,每顿饭只能吃两个发了霉的玉米面窝头及无什么油水的盐水煮菜,一个月才有一两斤细粮,大家谁也不敢独自享用,等同学或家人来农场时才敢拿出来,因为总不能让客人吃发霉的黄窝头吧。这次“平整土地大会战”一开始,农场头头为了让我们加快进度,以便在这次“大会战”中夺得前几名,曾改善了一天伙食,即白馍随便吃。平时只能吃个半饱的可怜的知青发疯似的啃着过去只有在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白面馍,我亲眼看到一个年龄小点儿的瘦弱知青一顿饭竟吃了九个二两多重的馍,差点儿把他撑死……头头一看,让我们随便吃不行,吃得太多,第二天又恢复起每顿饭只能吃两个霉窝头的日子来了。在这样的营养条件下,干这样重的体力活儿,每天又起得这么早,那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了。当我们抡着铁镐、挥着铁锨、推着平车在山冈上干得精疲力竭的时候,鸡才刚刚开始打鸣……这场面使我想起了一个很有名的动画片《半夜鸡叫》。
每天,我们在山冈上挥汗如雨,一直干到夜色降临。晚上,才是我们的复习时间。那时农场经常停电,我与同一住室的两个知青便围坐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复习。由于天气寒冷,刺骨的北风飕飕往屋里钻,屋内好似冰窖,我只好在身上披上一条露着棉絮的旧被子。时间长了,煤油灯的煤油味特大,熏得难受,我又不得不戴上了一只大口罩……我的两个同伴捧着书看着看着都先后栽在了桌上,他们“呼呼”睡着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课本。我怕睡着,一次次用凉水洗脸、浇头,以便能强打起精神。一次为了弄懂一个问题,晚上下工后我步行十几公里去请教一位中学老师,连夜赶回来才刚刚躺下,门又被敲响了。强体力的劳动,每晚又要复习,身心极为疲惫,已经达到了极限,凌晨三点钟的门若不是被带队干部一遍遍地脚踢砖砸,甚至一些门都已经被砸烂了,是很难震醒那些才睡着的知青的。一次,同屋的一个知青见我睡得太晚了,实在不忍心喊醒我,独自悄悄走了。我醒后吓了一跳,不参加“大会战”那可是政治问题,但那天却平安过去了,原来任小组长的他谎称我生病把带队干部蒙了过去。
为了能挤出一点儿可怜的时间,在“会战”工地上,我专挑那些别人不愿干的比较累的推土的活儿,以便趁别人往车上装土的短暂几分钟空隙里,能悄悄看上一眼书,记上一个词,或背上一个公式。我还把一些复习要点抄写在小硬纸片上,插在推土的车上,边推车边背,一次背入迷了,差点儿连人带车摔下深沟。不久,片上开批判大会,停工半天,全体知青一早来到会场。趁着人多杂乱,我与一位同伴悄悄溜了出来,钻进附近一个瓜棚,躺在乱草堆里,难得复习了半天数学。后来,一个小头头发现我干活儿时老是带着本书,没能一心搞“会战”,大为不满,上去夺过我的书就要撕,我立时发疯似的冲上去就要与他拼命,他才不得不把书又还给了我。一天,与我一起干活的两个知青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今后,凡是你的活儿我们两个人都轮着替你干了,你就省下些时间多看会儿书吧!”“不不,你们不是也要去考吗?这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啊!”谁知他们竟说:“唉,反正我们考上的希望也不大,与其大家都耽误,还不如多帮帮你!”我一听这话,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当时在农场的灯油都是定量的,几个知青见我成天熬夜复习灯油肯定不够用,便先后将自己的灯油悄悄给我送来。这一点儿灯油在现在看来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却让我泪流满面。
那时,一些有门路的人或装病或找其他理由都悄悄离开农场回家复习去了,我真羡慕他们,不用再干重体力活儿了,每天都能有充裕的时间在家全天复习。而我因是“黑五类”子弟,不敢“装病”,也得不到“恩准”,只得小心翼翼。因农场主要领导曾在全场知青大会上宣布过:“谁要是劳动表现不好,只要我一句话,就是考上了大学他也走不成!”在当时那样的政治形势下,“政审”一关何等重要,是现在的人所想象不到的。那时别说是上学,就是在报上发表一首四行小诗,报社也要给单位来公函调查作者是否有政治问题。两个月后发给我们填写的《河南省高招初选考生登记表》中还专门设了这样一栏:“直系亲属与主要社会关系在十一次路线斗争中有无被逮捕、法办、监护审查、隔离审查、点名批判等情况。”
离高考只有短短几天了,农场头头还不肯放过我们,还让我们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像牲口一样地去干活儿。幸亏上面及时下了通知,让所有参加高考的知青回家准备三天,我才有了三天金子般的复习时间。但三天时间毕竟太短了,想好好复习一下根本无法办到,这时我竟想,若有人能给我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哪怕让我给他当两年长工我都情愿交换。离开农场那天,知青们帮着我们参加高考的人在公路边截了一辆拉煤的大卡车(当时农场到市区十公里车票仅两角钱,可我们知青却坐不起)。我正要爬上煤灰飞扬的卡车,踏上我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高考之路,突然,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出现在我面前:“叔叔,你走了,还会回来吗?”我一看,原来是邻村常来我们农场玩的那个小姑娘,她常常让我给她讲故事。“会回来的!”“那俺可等着你给俺讲故事呢,你的那个故事还没讲完哩!”可是,我这一走三十年了还没有回去。
#p#分页标题#e#十年“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报考的人特别多,当时在我们这个很小的城市里就有四千多名考生,最小的十六岁,最大的三十岁。我的准考证号是“3165”,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数字。1977年12月8日,当我踏进鹤壁市第四中学考点,望着那一群群匆匆赶来参加考试的大小悬殊的考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上午八时十五分,一阵清脆的铃声响彻校园,一场令当年应试的人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考试开始了。记得那年河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有两个,一是《为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而拍手叫好》,二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作文满七十分,占了语文试卷的一大半。
考试那两天,我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饭也顾不上吃,慈祥的母亲总是把饭热了一遍又一遍,我常常边看书边随便吃上几口。长时期的重体力劳动,使我的身体极度虚弱,考试第二天脚竟肿得无法走路,是父亲用自行车把我推到了考场。当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到日渐衰老的父亲在寒风中吃力地推着我一步步走向考场时,一股说不出的酸楚涌上心头,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头上竟有那么多白发。到了学校门口,自行车不让进校门,可离考场还有一段距离,眼看考试时间就要到了,父亲二话没说,背起我就往考场奔去,一百多斤重的我压得父亲大汗淋漓,至今我还时时能感觉到父亲那吃力的喘气声。
高考过后不久,消息传来,在全市四千多名考生中有一百多人上了录取分数线(当时录取率非常低,只有百分之四),我竟也名列前茅。可我并未兴奋多长时间,直到最后,当得知我彻底与大学无缘而被硬塞入一所中专时,犹如一盆冰水倾头浇下,一个下午都没回过神来,仿佛世界在这一刻倾覆了(后来我才得知,因父亲当时还未平反昭雪,我在政审中受到了牵连……)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天。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常常遭人打骂、侮辱;后来,入团、入伍、招工回城,一次次没有份。如今旧伤未去,新痛又来,我真是欲哭无泪、欲喊无声。我曾气呼呼地坐火车跑到省有关部门想问个明白,可走到大门口却停住了,脚像生根似的怎么也迈不进去。
至今,近三十年过去了,我仍保存着北京大学当时给我的来信:
吕洪军同志:
你这种迫切要求深造为祖国多做贡献的精神,诚属难能可贵,值得赞佩。
奈我校不能直接招收新生,须由各有关省、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办理,因此,此次新生的录取与否,我校是无能为力的。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