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或许没有权益保障一定要有
52fw.cn 06-18 次遇见0
微信
网约工成为就业增长亮点
就在数天前,一个法院审理的消息在网络上火了,急诊界泰斗李谋秋女儿发布消息称医学泰斗被撞身亡。今年2月24日被一“饿了么”送餐员撞倒在地,抢救了1个月之后,于3月26日不幸去世,享年75岁。更令家属心寒的是,直到8月8日正式开庭,“饿了么”从未表达过歉意,且将责任甩给第三方公司。这一行为在经李谋秋女儿爆料后引发众怒,网友积极声援的同时也开始了细数“饿了么”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罪状”。
这一事件距离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邱婕在第18届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全球年会上发表关于网约工就业法律属性的论文,不足一个月。
在这次年会上,来自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位学者共同参与了未来就业、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就业,以及劳动力多样性等问题的讨论,邱婕对于网约工就业问题的关注成功地吸引了年会的主办方,并获邀请成了发言嘉宾。
说实话,能得到邀请已经让我感觉很意外了,在会议中,全球学者对于中国处理网约工问题的关注度之高让我更觉意外。用他们的话来说,中国拥有最大的网约工消费市场,有最为庞大的网约工队伍,且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国对于网约经济下的劳动力管理所做出的探索和尝试都可能成为“世界样本”。
这么说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从宏观就业数据看,我国就业人口还在持续增加中,2016年已超过7.7亿人。但原来主要消化就业的第二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我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工业部门“去产能”,以及工业4.0下AI技术“无人工厂”的出现。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者仍处于不断减少,处于输出劳动力的趋势。在GDP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年新增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尤为突出。其中,网约工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亮点。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指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从业者约5000万,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有专家预测在未来20年里,平台经济将为中国直接提供4亿个工作机会,相当于中国总劳动力人口的50%。另据网约车企业滴滴平台披露,其注册网约车司机过千万,全职网约车司机超过100万人;而“饿了么”送餐平台的注册配送员人数已超过300万人。
“属于什么关系”成为纠纷处理的瓶颈
网约经济或者也有人称为平台经济体中的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诸多劳动纠纷问题。
2015年末,白先生等7名厨师将上海乐快公司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要求确认劳动关系,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加班费等共计40余万元。他们都是“好厨师”APP平台的私厨,该案被媒体称为“网约工劳动争议第一案”。其实,这并非网约工劳动纠纷的第一案。2014年,代驾孙先生将北京亿心宜行汽车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诉到了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并补缴社保等。然而,代驾孙先生直至二审均未获得支持,法院否定他与代驾公司存在劳动关系。而网约厨师们则最终被北京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存在劳动关系,并获得违法解除的赔偿金。此外,我也留意到,我们《劳权周刊》也曾报道过“达达”小哥的意外事故,有过对外卖小哥送餐时受伤是否属于工伤的探讨。包括前文中提到了“饿了么”外卖小哥撞死急诊界泰斗的事件,平台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也是从外卖小哥与平台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开始的……
在我收集的近50个网约工案例中,所有平台均否认与网约工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网约工尽管最终诉求各有不同,如为缴纳社保、获得工伤待遇、获得补偿金等,但均提出要求与平台企业确定劳动关系。由此可见,“属于什么关系”已经成为许多争议判断走向的关节点。 既像劳动关系又不像传统劳动关系
同样是网约工,司法认定的结果却千差万别。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针对拥有注册人数占比最大的“饿了么”平台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人群包括自有员工、众包骑手、站长这三类。
从调查结果来看,送餐员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超过了法定工时的每周40小时,近80%的送餐员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并有近3/4的送餐员每周工作七天。访谈中很多送餐员都表示基本没有休息,为了挣钱都在工作。从工时数量不难发现,对大部分送餐员来说,这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工作。
从员工管理的调查数据看,“饿了么”平台制订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在下载APP注册时,必须点击确认已阅读规章。同时,平台向大部分送餐员发放了规章手册,并进行培训。几乎所有的送餐员都知道必须遵守平台的规章,如果违反规章将受到平台的处罚。包括:扣积分、扣信用分、限制接单、封禁账号等方式。其中,平台对最为核心的业务送餐有尤为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