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严明军纪真的杀了儿子吗
admin 10-02 次遇见戚继光是明朝嘉靖皇帝年间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是山东登州人,出生将门之家,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戚继光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守卫海疆、抵抗倭寇,也就是消灭海上强盗。因此,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明朝嘉靖年间,海上的“南倭北掳”是明朝的两大隐患,“南倭”就是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主要是闽、浙、粤一带的日本海盗。“北掳”就是与明朝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当时,东南沿海的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官府的支持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狼狈为奸,在中国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指挥俭事,负责沿海一带的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
戚继光统军打仗,军纪严明,违令者定斩不饶。为此,便有了几百年来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的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在福建莆田,这一故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此外,福建的宁德、连江、闽侯,浙江义乌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那么,所谓虎毒不伤子,戚继光为严明军纪杀了儿子是真的吗?换句话说,戚继光斩子的故事是不是历史事实?又到底发生在哪个地方呢?
有一种说法是: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故事内容是: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队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打败,就想绕道逃跑。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令自己的儿子戚印率军伏击,并交代不可取胜,而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再进行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无论是谁,违反军令定要按军法处置。
谁料戚印只顾奋身杀敌,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的交代。后来戚印率军回营,将士们都说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但戚继光却在听完儿子的禀报之后,勃然大怒,不服从指挥,应该以军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赎罪。但戚继光却认为戚印明令故犯,贻误军机,不得不杀。为了严明军纪,戚继光将儿子正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不是发生在浙江常风岭,而是发生在福建麒麟山,斩的不是儿子戚印,而是戚狄平。据说在一次战役前,戚继光晓谕全军:“只许勇往直前,不准犹豫回顾。违令者斩!”他任命自己的儿子戚狄平为先锋官,率领3000精锐部队打前锋。然而在攻击过程中,戚狄平担心父亲年老力衰,跟随不上,便立马回头向樟湾方向望了望,这时跟在后面的将士以为先锋有命令要传达,不觉也都脚下一顿,停了下来。戚继光勃然大怒,立刻命人将戚狄平绑至马前。戚继光身边的将士纷纷跪地求情,也无济于事,戚继光还是按军法处置了儿子,将其斩于军前。
最终,戚家军胜利地攻占了横屿,斩杀倭寇2600多人,彻底捣毁了横屿上倭寇盘踞的巢穴。戚继光率军回师时,路过麒麟山,想起被他自己斩杀于此的儿子,不禁伤心落泪。于是,戚继光斩杀儿子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只是,这故事是真是假?有没有历史事实?却一直是个疑问。
在戚继光斩杀儿子的传说中,史学界却另有看法,因为在很多史料中都没有记载这样的故事。戚继光斩杀儿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录》、《明书》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中均无记载,戚继光后人所编著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另外,在《戚继光墓志铭》中却有这样的记载,戚继光的正房夫人王氏,一生只生有一个女儿,并没有传说中的长子戚印这个人。戚继光在军中所纳的小妾陈氏、沈氏、杨氏等人虽然先后为他生下了戚柞国、戚安国、戚报国、戚昌国、戚兴国等儿子,但这些儿子在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期都还是襁褓中的小儿子,根本不可能成为统军打仗的将领。
因此,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戚继光为严明军纪杀了儿子的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也是为了歌颂戚继光的大义和大忠,也许就是人们根据戚继光将军治军严明、军纪如山的特点演绎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