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恢:中药药理研究第一人
52fw.cn 05-17 次遇见陈克恢(1898—1988)出生于上海郊区农村,幼年丧父,5岁时由舅父周寿南(中医)教他读书写字,学习四书五经,10岁时才进入公立学校。1916年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两年后毕业,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插班于药学系三年级,于1920年毕业。
因舅父是中医,他幼年时常在中药房里读书玩耍,因而对中药感兴趣,去美国时即立志用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为了满足他研究中药的愿望,导师克来莫斯在四年级时,给了他从中国进口的肉桂500磅,让他进行桂皮油的研究。他以这项研究完成了学士论文。
大学毕业后,他感到如果回国开展研究工作,还需要较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知识,又进入该校医学院,学了两年医学课程,并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1923年,因母亲病重回到北京,受聘于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任助教,直到1925年。
陈氏据以成名的贡献是麻黄研究。在协和药理系系主任卡尔·施密特的支持下购买了大量的麻黄进行研究,他使用了自己在国外所学的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对麻黄进行分离,通过用不溶性溶剂层层萃取,他很快就从麻黄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化合物。
但是,其实陈克恢并非第一个分离出该化合物的人,早在1877年,日本人长井长义就从麻黄中分离此碱,命名为麻黄碱,他认为麻黄碱有扩大瞳孔的功能。
熟悉中医药理的陈克恢当然不会认为麻黄碱只有扩大瞳孔的功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发现,给麻醉了的狗或毁脑脊髓猫静脉注射麻黄碱1—5毫克可使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使血管(特别是内脏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能使离体子宫很快收缩,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滴入眼内引起瞳孔散大。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口服有效,且作用时间长,毒性较低。
陈氏日夜奋战,仅用了6个月就得到不少成果,并在美国实验生物与医学学会北京分会上作了初步报告。1924年,他发表了关于麻黄碱药理作用的第一篇论文。回美国后,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当时美国尚无严格的药政管理法,麻黄碱药理研究很快进入临床观察,并证明它可以治疗过敏性疾病、干草热和支气管哮喘,还可用于脊椎麻醉时常见的血压下降。口服麻黄碱25—50毫克能对抗巴比妥类安眠药引起的余醉。他还分析了世界各地产的麻黄草,发现只有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所产含左旋麻黄碱。从此,礼来药厂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麻黄用于麻黄碱的生产,以适应临床需要。这种状况持续了19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期间,两位德国化学家用发酵法将苯甲醛与甲基胺缩合,成功地合成了左旋麻黄碱为止。由于这样合成的产品和天然产品完全相同,且价格低廉,此后不再从麻黄中提取。
更重要的是,陈克恢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研究了很多结构与麻黄碱类似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了无数交感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这些研究不仅发现了很多新药,分别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鼻充血、疲劳、肥胖病和发作性睡症等的治疗,也为后来α-及β-阻断剂的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这项研究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开发新药的一个典范,也为研究和开发祖国医药宝库指明了道路。
显然,陈氏是非常出色的天才,但是,没有舅父提供的中医药背景知识,他不可能那样神速地做出终生据以成名的贡献。同样,没有现代医药学知识,也不可能做出所谓现代研究。日本学者分析出麻黄碱比他早38年,却未能迅速展开,说明中医的文化土壤也是发扬中医药不可少的。
由于对麻黄碱的研究成果,陈克恢一举成名,但是他对于麻黄碱的研究仅持续了几年的时间,随后他又投入到新的项目当中,致力于研究蟾蜍毒素。
蟾蜍毒在中医里叫做蟾酥,是蟾蜍耳后腺及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或浅黄色浆液,有毒。中医里认为蟾酥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的功效,许多药典里都记载了蟾酥治疗疔疮,痈疽,发背,瘰疬,慢性骨髓炎,咽喉肿痛,小儿疳积,心衰的内容。
陈克恢在北京的药店里买了大量的蟾酥,并且分离出华蟾蜍精和华蟾蜍毒素,并发现这两种成分都有洋地黄样的强心作用,临床试用证明静脉注射1mg能使室速减慢5小时,与洋地黄毒甙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