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大学图书馆的“守望者”
52fw.cn 10-15 次遇见纪念毕树棠先生诞辰120周年
毕树棠 (1900—1983) 名庶滋, 号树棠,笔名犹民、忧民、民忧等。民盟成员。山东省文登市文城镇河南村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16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选为学生代表到北京请愿。1920年毕业,回家乡任小学教员、山东文登县师范教师,中东铁路翻译,后到中国驻海参崴领事馆作翻译。1921年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从此有了良好的自学条件。他边工作边自学外语,以英语为主,兼学法语、德语、拉丁语,新中国建立后又自学俄语,被清华师生誉为“活字典”。
20年代,登上文坛开始发表作品。有散文在北平、天津、上海等报刊上发表。抗日战争期间,毕树棠因家庭拖累未能随校去西南联大而留守清华。学校被日军占领后,他便到中国、辅仁等大学教中文,有时还到中学兼课,并从事翻译(曾在意大利驻华使馆任翻译)和写作,以解决全家13口人的吃饭问题。曾任天津《民国日报》主笔。当时, 周作人聘他到北京伪教育部任职,毕树棠坚辞不就。1940年3月,他的散文集《昼梦集》在上海出版,书中多记故乡轶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毕树棠重回清华大学担任讲师,并应清华文学院院长朱自清之聘,在文学院主讲《小说选》。
1949年北平解放之初,毕树棠以知名作家和无党派人士身份受到周恩来和董必武的接见。1949年,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首批会员,应邀出席全国首届文学艺术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1953年—1973年,因政治运动蒙冤,调至清华建筑系图书馆工作(1979年后平反)。1954年,由他翻译的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密西西比河上》全书出版。毕树棠埋头于清华图书馆工作60余年,撰写了大量的中外书刊介绍,向读者通报出版界的消息和世界文坛动态。他为人谦诚,学识广博,得到清华名教授的礼遇,特别是陈寅恪、吴宓等学者常因学术问题请其帮忙。应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之邀翻译《建筑十书》,但未能付梓。1973年因病退休。1983年病逝于清华大学寓所。
【参见】
追忆随笔之一
从《螺君日记》说起——纪念父亲毕树棠先生诞辰120周年(2020-07-26)
?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追忆随笔之二
岁月遗珠 光芒犹存——纪念姥爷毕树棠先生诞辰120周年(2020-07-26)
回忆父亲毕树棠(2009-05-26)
做一个毕树棠式的图书馆员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75234
故事 | 毕树棠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点滴(2017-08-31)
https://www.sohu.com/a/168589918_9995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