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京津冀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暨第三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52fw.cn 08-07 次遇见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的2021年京津冀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暨第三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将于2021年1月23日(周六)举办,本届新春座谈会的会议主题为“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届时将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会议议程详见下文。
会议详情
会议主题:
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
会议时间:
2021年1月23日(周六) 9:00一17:30
会议地点:
腾讯会议室(会议地址见下文)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
京津冀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
9:00一12:30
直播二维码
主持人:
谢寿光,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
杨 典,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一、开幕式(9:00一9:30)
1. 主持人开场介绍
2.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致辞
3.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致辞
二、主题演讲(9:30一11:30)
1. 谢立中:“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联
2. 张翼: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趋势
3. 赵万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基于学科史的视角
4. 李正风:STS的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三、内部圆桌论坛(11:30一12:30)
1. 与会嘉宾自由发言
2. 会议总结
中午休息
(12:30一14:00)
第三届中国社会学会青年学者讲坛
14:00一17:30
直播二维码
主持人:
童根兴,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
一、嘉宾致辞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致辞
二、主题演讲
1. 住宅物业管理服务的“问题化”
——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市场、社会与国家
肖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基层治理。
内容简介: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的商品化市场化改革对城市社会空间、“公-私”关系及“家-国”关系的重构均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当前,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普遍成为各大城市基层治理中非常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且同时涉及民生改善、市场健全、社会发育、法治进程和国家政权建设等错综交织的多个维度。多年以来,住宅物业管理服务的“问题化”演变过程本身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无论是其症结诊断、治道探索还是理论建构都需要从历史的时空脉络与转型路径中去加以理解和追寻,以市场、社会和国家的“三分法”来处理各自边界和关系问题既实属必要又力所不逮。
2. 雇工还是换工: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村庄内劳动交换演讲人:
王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研究方向:民族与边疆问题。
内容简介:
家庭经营与村庄内劳动交换是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村庄内的资源共享与流动在保证农业生产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巩固了村庄的社会团结。这种组织形式在农业生产日益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的过程中,仍保持了强大的韧性。关于这个问题,既有研究的关注点多集中于“家庭经营”相对于“规模化经营”的优势,而较少讨论村庄内劳动交换在高度市场化的农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依靠“市场”还是依靠“邻居”?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村庄内经济关系乃至团结基础的变化。本研究基于对川西高原莴笋种植产业的经验观察,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在地方上已经形成了雇工市场的情况下,为什么村庄内的劳动交换仍然是重要的?在市场可以解决一切资源要素供给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是否损害了村庄的团结基础?
3. 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
都市中的陌生人演讲人:
杜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理论等。
内容简介:
一个世纪前,城市社会学在中国与美国兴起之时,对于城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人性的研究。研究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运用生命史的视角对三类都市陌生人(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的观察,考察了不同人群的新旧历程及其进入都市新生活的不同状态。研究发现,无论是身处异国的中国洗衣工,还是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生活并沦为罪犯的中国农民,都不能以抛弃乡土与家族的个体化方式进入都市生活。
4. 定县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的本土化实践演讲人:
黄家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基层社会治理等。
内容简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定县调查是我国社会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式事件,也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学本土化的艰辛探索。由于种种原因,该调查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学界对其认识往往仅停留于对个别文本的关注。本演讲基于大量珍贵的一手历史资料及本人所在学术团队近二十年来持续开展的定县追踪调查,站在百年变迁的历史视野下,呈现定县调查的多重面向,并重新认识定县调查的多重历史价值。同时,也通过不同时期定县调查的历史比较,凸显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的价值与困惑。
5. 演算泛灵世界:
人工智能物联网背景下工具理性批判的重构演讲人:
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理论、文化社会学、新闻学与传播。
内容简介:
批判理论自建立以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揭示我们的世界如何自启蒙时代以来,因基于工具理性的“技术”而造成了病态关系。不过技术在当代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当代社会已经发展出“自我演算”技术,并且以无线射频辨识(RFID)嵌入方式造就了前所未有、且可预见会再持续成熟发展的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技术物都开始具有自我演算与物质实践的能力,让我们身处在如同万物有灵的世界。本文将此称为“演算泛灵世界”。过去,工具理性的麻烦在于将人纳入了技术控制领域之内;但在演算泛灵世界当中情况却反过来了,其麻烦在于将人排除在技术控制领域之外了。从“演算泛灵论”现象出发,我们若对工具理性批判的某些基本命题进行重新思考,也许可以为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诊断补充进一些新的视角。
6. “地域性”的回归:
疫情背景中的中国城市社会形态及其治理演讲人:
谭宏泽,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博士。
研究方向:流动性研究、社会学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内容简介:
从滕尼斯、韦伯到帕森斯再到亚历山大、普特南、吉登斯等一众社会理论家们从不同进路共同指出了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事实,即“地域性”的消弭。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进程就是一个人们的依赖与信任逐步从(居住)地域转向功能分化的抽象化系统的过程。中国城市社会也正处于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但疫情的出现作为一种外部风险,在减缓脱域进程的同时将基于居住地域的本体性安全重新建构了起来。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疫情防控实践使得中国城市社会呈现出了独特的“远距离社会关联的在地性表达”样态,具有主体流动性低和信息流动性高的新特征。由于疫情的延续性,这一社会样态逐渐成为稳定性而非过渡性存在。“地域性”的社会学意义正在重构,也在突破现存理论的预设。这种变化并非中国独有,也正在转变人们对于“正常”社会生活的理解与实践。
评议人
周飞舟,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张海东,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梁玉成,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三、会议总结:
陈光金,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邀请函 | 2021年京津冀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暨第三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