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波事迹材料
52fw.cn 08-17 次遇见2017年1月16日下午,来自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徐海波作为全国唯一一位农业基层群众代表走进中南海,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会。向总理汇报了自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放弃省城工作、积极返乡从事农业创业的经历,同时代表全国农民向总理提出了希望增加农业风险保障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肯定和鼓励,让徐海波感到非常的激动,他说:一定要更加努力,不辜负总理的期望。
徐海波,男,汉族,1975年11月15日出生,现任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务实进取,勇于担当,善于经营管理,有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责任心强、秉性善良、心胸宽广、乐于助人,在当地有非常好的口碑,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他不断研究农业标准化管理,以工业化的管理理念来经营农业,获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效。他积极探索成立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与农民形成共享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变成了股东,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极大调动了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国家惠农项目投入带来的效益让更多农民共同享有的目标,他的“田川模式”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推广的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模式之一。他主动投入扶贫攻坚行动,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两年内让13个重点贫困村集体,339户贫困户实现长效增收。正是因为徐海波在农业创业中的突出表现,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种粮大户,黄山市劳动模范,黄山市五四青年,黄山好人,黄山市首批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是70后返乡创业的新型农民典型代表之一。
一、心系家乡徽凤归巢
2011年起,徐海波就开始尝试有机农业种植,虽只有80多亩面积,但小有成效。后来,他发现因为一家一户种田不挣钱,在家乡被抛荒的农田越来越多,非常担心。他在想,要解决农田抛荒,一定要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要解决种田不挣钱,一定要发挥家乡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优质粮油产业,打响品牌,提高效益。思路明确了,想好了就干,徐海波说服了妻子,让她也放弃了在安徽合肥的工作,一起回到家乡,把家乡整个村1270亩的农田全部流转过来,开始了新的创业。
二、创新创业实干巧干
徐海波深知:创业不是享受,而是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奋斗。搞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自己没有经验,一切都得自己去摸索,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对家乡热土的深情,他经常是白天在农田,和村里农民、农技专家求学,晚上就上网查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一有机会就和农委、农机专家出去学经验,求贤若渴地招募各类人才,面对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不断揣摩实践各种规模化、机械化实用技术,在夫妻俩的努力下,首次实现了黄山山区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成功。通过不断努力发展,徐海波合作社的优质粮油种植基地规模也扩大到了8个村、7015亩,涵盖了2300多户农户。
为了解决规模化种植管理难题,徐海波通把工业化的管理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把水稻种植像流水线作业似的,分成育秧、施肥、耕田、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若干环节,各自建立了专业的服务队伍,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质量和操作管理流程标准,每项工作都设定了考核奖励制度,分工明确,让大家都知道怎么干,如何干,简单明了,把跟着他做事的农民都变成了新的职业农民。
在这些年的经营中,徐海波发现,从事农业劳动的大部分都是50多岁以上的农民,年轻人都不愿意种田,觉得种田没面子,太苦,收入又少,这让他感到很忧虑。为此,他不断的学习,与科研单位合作,引入人才,研究如何更好用科学化、机械化去种植,降低劳动强度,让种田不再那么辛苦。在合作社内,引入奖励机制,提高劳动收入,形成良性循环。还经常举办机械化耕田、插秧、收割、无人机植保等劳动竞赛,拍摄新农民的宣传片进行播放,与学校、旅行社等合作,免费提供参观优质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向大家展示现代农业发展和现代农民的风采,改变人们对传统种田的看法,让人们觉得从事农业也是一项很好的职业。目前,加入徐海波合作社工作的80后、90后年轻人越来越多。
为了提高经营效益,必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徐海波不仅采取绿色、有机方式种植,还仔细调研了大米销售市场,发挥自己基地种植、零农残、当年新稻等质量品质优势,研究了胚芽米的加工工艺,走差异化竞争,很快就将自己种植加工的优质大米打入了合肥市200多家各大连锁超市门店销售,销售价格从3.8元/斤——18元/斤,得到了消费者广泛认可。徐海波充分依托黟县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把“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电子商务销售,诞生了黄山市首个优质大米品牌,目前产品供不应求。
创业6年来,徐海波一共累计支付农民田租1000余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500余万元,未拖欠一分钱田租、一分钱农民工资。
三、一枝独秀春色满园
多年的经营实践,让徐海波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从他创业一开始,就牢固树立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为了帮助村集体提高收入,他每年按每亩60元支付给村集体管理费,帮助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共赢发展。每次他掌握了实用新技术,就举办新技术现场会,免费向市、县其他种粮大户进行推广,帮助村里能人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民收入。在他的带动下,黟县种粮大户发展迅猛,全县粮油规模化种植达到70%左右。徐海波以自己购买的70多台各种农机设备为基础,成立了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种粮大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降低他们的种植成本,帮助他们一起发展。种粮大户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可能的提供帮助。为了更好的共赢发展,徐海波牵头成立了优质粮油生产联合体,在联合体内,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高于保护价回购,统一提供联合体贷款担保,优势互补,极大促进了农村能人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使得黟县优质粮油产业发展的红红火火,联合体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1万亩,直接带动了7000余户农民增收,该联合体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联合体。
徐海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到扶贫事业,不仅自己通过产业对口帮扶一个贫困村脱贫,还专门成立了黟县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3个重点贫困村、122户贫困户成为社员,通过统一经营管理,保底+效益分红方式,实现长效脱贫致富。在徐海波及合作社的帮助下,以农田租金、社员分红、务工收入、产业帮扶等方式,共帮助13个重点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分别实现每年1—7万元的增长,339户贫困户分别实现年收入增加1700——9000多元。
徐海波常说:我选择回家乡创业,除了实现自身价值,更要尽自己的一些能力造福乡亲,不能只为钱去做,要有点奉献精神,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才有意义。
四、土地入股共享发展
#p#分页标题#e#徐海波在发展中发现,随着面积的扩大,管理越来越难。直接流转支付固定田租虽好,但不能更好的发挥村集体、农民的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性。许多问题矛盾也暴露出来,如:农民对田埂平整有顾虑,国家项目投入带来的效益农民享有的很少等。他越来越发现:如果不能更好的把农民融入进来,产业就很难做大做强。为此,徐海波于2015年12月29日,成立了以田川村集体为单位的“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川分社”。分社中农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龙头企业以现金入股,贫困户按扶贫资金额度量化入股,选举产生社员代表、理事会、监事会,设立公积金,以公司化模式组织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作物种植生产。分社财务独立核算,账务每月公开公示,实行400元/亩保底+效益分红的模式。田川分社经营一年多来,农民对分社中项目的实施,配合支持度明显提升,种植作业和田间管理作业进展异常顺利。
徐海波也非常高兴,探索到了一条能长远、复制发展的好模式。他说:田川模式,让农民变成了股东,当家作主,合作社经营好坏与他们收益息息相关,大家都融入到一起发展,充分调动了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合作社负责为公司提供优质农产品,公司负责组织农资统一采购和农产品回购、加工、销售,将种植环节利润全部让利种植合作社,既降低了种植成本,保障合作社经营安全,公司农产品原料的质量和数量供应也得到保障。国家财政项目资金进入公积金,用于日常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对合作社如出现亏损进行补亏;基础设施等财政项目实施后,因降低种植成本产生的效益由合作社农民共同享受,让每个农户都受益。“田川模式”也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推广的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模式之一。今年,该模式已在全县其它村进行复制推广。
徐海波真切的感受到:如何把农民的利益融入进来,是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他说:正在积极总结经验,探索用农民、村集体闲置的房子、资产入股成立合作社,形成利益联结,在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增加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居家养老等内容,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更多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