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还能出租?莫贪这样的小便宜!
52fw.cn 09-09 次遇见湘潭在线客户端6月8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建强 通讯员 戴石微)不用朝九晚五坐班,不用努力埋头苦干,只需将自己的微信“出租”,每天便能获得几十甚至上百元的收益,天上掉馅饼的事真的有吗?
新的“赚钱方式”很诱人
“高价收V,不想卖的可以租,180元/天”“出租微信加我长期有效”“注册1年绑定手机,有交易记录”……天上掉馅饼,微信也能出租?这样不劳而获又稳赚不赔的事上哪去找啊!今年5月,在湘潭某职院上学的学生小喻和他的几个舍友,就遇到了这样的“好事”。
同住一间宿舍的小李,有一天神秘兮兮地问小喻以及其它舍友们,愿不愿意出租自己的微信号,每天能拿到四五十元的租金,几个小伙伴一听有这等好事,顿时来了兴趣,于是按照小李教他们的,每天按时给自己的微信号“上号”。
什么叫“上号”?每天上午八九点,租号者会在电脑的那一头进行微信登录,将产生的二维码发过来让号主在自己手机上确认登录,此时自己和对方可以同时使用微信。到了晚上八九点,对方会将租金打到他们的支付宝账号上。这样的工作做了几天,小喻一共挣了一百多块,尝到了甜头的他开心不已。
好景不长,被公安机关传唤
可这样的“好差事”没能持续多久,出租的微信账号被封了。不仅如此,因涉嫌诈骗,小喻收到了来自公安机关的传唤。
“你们知道这样做违法吗?”面对公安机关的询问,小喻说,一开始并不知道,对方让他改了微信名,将微信头像改成动漫的,地址设置成了“广东深圳”,最后还要求将加好友的权限设置成无需验证,他都一一照做了。之后,对方在他的微信上大量群发兼职刷单等各类广告,招致了一些群主的投诉或被踢出群,此时的小喻已经意识到那些人租用微信很可能就是用来诈骗。不出几天,他的微信号因“骚扰/恶意营销/欺诈等违规行为”被封了。
“既然明知是诈骗,为何还要继续做?”民警问。
“因为我就是一学生,平时就爸妈给的那点钱,也没什么别的经济来源,就想多赚点零花钱用。”小喻毫不讳言,期间微信号被暂封,只好停了几天没有用,等到微信解封了,他又继续干起了这一来钱轻松的“美差事”。哪怕明知可能触犯法律,也抱着侥幸心理,多赚一点算一点。
出租微信,后果很严重
微信账号人人都能申请,为何还要租用别人的?这背后又隐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张捷为我们解开了幕后真相。
张捷说,不法分子通过拉人添加很多个微信群,并大量发布“淘宝兼职”等引流信息,通过“网赚返利,无需任何押金,一任务一结算”等话术吸引年轻人加入,但实际上并非真的“一任务一结算”,而是付过多次钱后才会真的返利,实际被骗人员花的钱要远远多于所谓的“网赚返利”。而这还只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诈骗方式。
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恶意帐号,微信安全系统会马上封停。因此对于诈骗团伙来说,微信账号是一种“易耗品”,为了确保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持续进行,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新账号提供,黑产组织于是打起了“租用”真人微信号的主意。
出租微信本质上是网络黑灰产为了借普通用户身份实施违法犯罪、逃避监管追踪而布设的陷阱,不仅可能导致个人账号被盗、被封,还有极大的概率会危及他人乃至整个网络空间。5月20日下午微信安全中心发布警示,呼吁大家不要出租自己的微信号。
公安机关提醒,出售买卖实名制手机卡、银行卡,一旦被用于犯罪环节,公安机关将依法对其进行警告、训诫、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校学生应该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要将自己的微信、QQ号、身份信息、银行卡等出租或转借他人使用,防止被违法犯罪人员利用。
法律专家如何看?
“个人微信具有独立的权利属性,属于人格权规制范畴。”湖南湘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献文联系新颁布的《民法典》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5月28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典》总共分为七编,1260条,人格篇作为单独一篇首次编撰入典,反映了该部分内容在民法中的重要地位。
刘献文认为,个人微信从法律属性来看,属于个人信息,所谓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因为个人微信在申请和注册时即关联了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个人电话、住址等身份信息,所以在网络交往过程就完全构成了一个具有身份识别性的实质主体,并因此需要由本人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刘献文分析,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三条的规定,“民事主体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名称、肖像等许可他人使用,但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法律性质不得许可的除外。”据此规定,微信作为一种人格标识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是可以许可他人使用,但这个使用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如果许可他人使用个人微信用于违法活动,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