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实践丨你就是我,向小米学客户教育
52fw.cn 08-04 次遇见A、针对客户可能受到的教育,通过营销手段进行抵抗。
B、指导客户具有判断能力,我努力做到客户心中最好。
阅读指南:
选择A的朋友,请跳至第四章“营销抵抗教育”。
选择B的朋友,我们接着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客户教育成为商业营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是复杂、越是抽象、越是专业度高、越是需要感情和信任的产品,往往需要在客户教育上下很大的功夫。而银行恰恰是这样的行业,银行的产品也正是符合这些特征的产品。当然,在逐渐功利化的银行前端营销,很快忽视了客户教育的作用,在强化触达和转化的今天,逐渐放弃了对银行长期有好处的“客户教育”。有一年,我在银行网点,遇到一个行长批评他的大堂经理“跟客户瞎聊那么久,也没有销售出去产品。”这句话就是一些银行重视销售转化而忽视客户教育的典型案例。
从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以在线服务、无人接触、小白思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一面加速布局线下场景,另一面把“客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客户教育,在实现产品销售的同时,为企业实现品牌文化沉淀、强化客户依赖;为客户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展望,在双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客户教育究竟是什么?对于企业,对于银行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看看客户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以及这些痛点是如何一步步引领“客户教育”的演变。
一、客户教育的商业演变
客户教育不是教育,是人们在商业发生变化时自发形成的一种营销抵抗行为,在一部分商家的意识到客户教育的价值时,客户教育又向着有利于营销的方向发展。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客户教育是如何被商业演变影响的。
1、假冒伪劣之痛
最早出现的客户教育,是为了解决一个做基本的客户需求,防止假冒伪劣。“假冒伪”还是后话,主要还是“劣”,质量不好,服务不好,以次充好,这是劣,这自然是客户深恶痛绝的。在这里首先诞生出来客户教育是在KOC(关键意见客户)带来的,常发生在熟人社交,比如80年代很有名的识别毛料的方法,抽取一些毛料线头,用火烧一下,纯毛料是天然有机物(比如头发)烧着之后味道,而掺了涤纶之类材料的毛料有石油化工品或橡胶品(比如塑料绳)烧着之后的味道。随后一些质量好、服务好的商家,发现了客户教育的作用,就开始向社会传递识别各种“劣质品”的方法,成为最早期的“客户教育”。
2、产品互怼之殇
很快,“客户教育”遇到了第一个门槛,那就是恶性竞争。在当年广告法还不健全的年代,一些商家厂家以“客户教育”之名,以“识别优劣”为手段,把竞争对手的产品作为“劣质产品”对客户进行宣传。结果你抨击我,我也贬低你,造成整个市场的崩塌。80年代初最有名的案例,就是“磁化杯”市场。A品牌说B品牌的磁化杯没效果、B品牌就说A品牌会引起高血压、A品牌又说B品牌会引起头疼、B品牌又说A品牌会诱发心脏病。最后,磁化杯市场整体崩塌,客户说“你们都有问题,我谁都不买”。
3、无所不能之虚
后来国家广告法逐渐规范,严控相互贬低直接比较,既然不能批评对手,那就只有夸大自己。那时候很多产品就以“全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小到厨房全能的抹布、大到肌肉全能的健身器、再大到包治百病的神药。一分功效夸到十分那都是保守腼腆的代表,一盒老鼠药就能打败帝国主义、拯救全人类的产品层出不穷。久而久之,客户也养成了习惯,你吹得越厉害,我就越不买。当年相声名宿马季大师的著名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讽刺的就是这种现象。吃一堑长一智是客户教育,只是成本太大;讽刺的艺术形式也是客户教育,只是不够正能量。
4、合同模糊之恶
无论哪种吹嘘,最后都要兑现。有一些产品简单直接、即时有效,那么“成交即兑现”,比如我去餐馆吃饭,好吃就买单。另一些产品是延迟兑现的,但出于投入、成本考虑,客户必须提前支付代价,这中间就出现了一个交易的悬空期。起初一部分人,利用交易悬空期卷款跑路,这叫“诈骗”。为了防止诈骗怎么办?以合同的形式固化,以法律的名义保护消费者利益。受国家教育普及不均衡影响,合同也并非牢不可破,在很多合同中通过模糊概念、模棱两可、文字游戏,甚至通过排版、布局、字号的不同,隐藏重点设置陷阱,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障碍。多少年下来,客户们觉得,有时候合同保护的并不是消费者,对合同的认识也逐渐恶化。
5、长篇累牍之妄
当时代翻过新的篇章,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推进,一大批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诞生,物产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产品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强,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怎么用?一个消费者家庭,往往是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成为家里看说明书的那个人,当这个人不在家,也许开个电视,放个VCD都有问题。八国联军版的说明书,拿到手里的感觉让人有一种回到学校被老师用教鞭指着鼻子的感觉。你在家里怎么都折腾不好的东西,拿到店里退货,人家随便摆弄一下又是好的。粉红姐姐陈好的成名作并不是《粉红女郎》,而是“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商务通广告,号称“没有说明书的电子产品”,让多少人真正消费得舒舒服服。“客户教育”在这里进入了新的篇章,“不教之教”是为王道。
6、安装售后之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买的越来越大,各种产品的价值和规格也越来越大,定制化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很多大型家庭设备、产品的技术水平提升带来了价格下降,普及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一部分商家又想出力了新的赚钱模式“产品不赚钱、赚钱在产品外”,有点接近当前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了。不赚钱怎么活下去?靠“加戏”。额外增加的流程,带来了客户持续性的消耗,这些流程包括安装,比如电视机空调等;保养,比如橱柜、汽车等;耗材,比如打印机、空气净化器等。一些口径、接口的不兼容带来耗材和服务方式的定向绑定,比如汽车保养要去4S点,否则买配件买不到之类。
7、盲坑哑骗之毒
#p#分页标题#e#客户教育做得好,营销工作就越难做,市场就向更多地转向了不易受到教育的客户群体,其中最弱势的群体是老年人和儿童。因为他们不接受教育,更不会对不良产品发出声音。盲坑哑骗,并不是指欺骗残疾人,而是指欺骗所有不能有合理渠道主张自己权益的客户。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儿童的乳制品、老年人的保健品了。
8、虚荣智商之税
商品服务消费者只是一种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费者才是最高的成就。这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的营销骗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精神。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公司戴比尔斯的主席尼基奥本海默说过:“钻石从本质上来说毫无价值,除非它们满足了人们从心底里需要它们的欲望。”也就是说,脱离使用价值而完全从精神价值形成的市场,而这一招用在女性用品消费市场屡试不爽。通过洗脑营销,实现了三个概念的捆绑:爱情是永恒的,女人是需要追求爱情的,钻石的永恒可以用来代表爱情。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iPhone6之后的苹果;从小X王到小X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与这些或是抵抗客户教育、或是利用客户教育的前辈相比,银行业涉及客户教育的时间还太短。在金融业也有一个银行一直追赶的前辈,就是保险业,更是离开“客户教育”一天都活不下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客户教育存在的两个基点也逐渐发生了转移,2020年之后成为银行人思考“客户教育”需要琢磨的新课题。这两个基点是“面对面接触”“人对人传播”,在互联网是如何解决的?我们通过研究小米的客户教育来探索答案。
二、小米的客户教育
小米究竟是一个互联网企业还是一个手机硬件企业?小米究竟擅长产品研发还是市场营销?都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小米如何通过客户教育建立品牌认识,最终获得客户的认可、参与和喜欢。
1、品牌归类
客户教育的起点,就是得确认教育的客户是谁,划定一个市场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寻找主题和机会。小米如何定义的这个市场呢?一句话“为发烧而生”。这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的产品很厉害,可以称得上“发烧级别”;第二层意思,买我产品的客户都是高端专业玩家,可以称为“发烧友”;第三层意思,我(指小米品牌)很专业,会告诉你如何定义“发烧”。光说自己很专业是没有用的,很快小米就丢出了“专业试金石”米柚操作系统。通过开源这个操作系统,有的人觉得很好用、有的人觉得很好看、有的人可以给手机刷米柚、有的人可以翻译成各国语言版,有的人还能编程往里面加功能……,一下子就把客户群体里的专业差距划分出来了。到这里,很多人才觉得,小米的“发烧”,是和所有客户一起参与,一起发烧。这种品牌定位,让技术宅男迅速把自己对标进去,归属到小米品牌下。
2、产品认知
在完成客户定位之后,就正式启动了客户教育。这个时候客户们发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发烧硬件,是高级昂贵的代名词。那小米贵么?”小米迅速针对当时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制定了定价策略,主力手机1999的价格,价格嵌在4000+的国际高档手机和1000以下的山寨手机中间,而性能直指4000+的国际高档手机。通过这个教育客户:贵并不是最好的,便宜也不一定没好货。提出了“极致性价比”的概念,这个概念除了是一种客户购物标准,更是一种消费理念“用有限的代价获得更好的性能”。这个产品认知,一方面符合客户定位标准,技术宅往往是对性能要求很高的年轻人,但年轻人的收入都不高;另一方面,也打击了竞争对手,界定了什么标准是“贵”,什么标准是“性能不好”。
3、价值度量
手机这个产品是一个典型综合科技应用聚合的结晶,关于“性能好不好”这个的争论一直都在,苹果说苹果好,安卓说安卓好,三星说我的CPU好,OPPO说我的摄像头好,最后谁好不一而足。在比较的时候,大家都吹牛,都以自己的标准为依据,怎么办?很简单,找三方鉴定机构,用三方机构提供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很复杂所以看起来很专业,大家都能接受但自己不能测量计算出结果;第二个好处,这么复杂的东西通过工具可以测算出一个量化的结果,俗称“跑个分”。那些年最有名的手机评测软件叫“安兔兔”,后来据说被小米收购了。小米说自己的产品性价比最高,因为我的东西便宜,所以同等价格,我是“性能怪兽”。别人说,你为啥是性能怪兽?小米就回答“我们跑个分吧”,对于大部分客户来说,这个分值怎么构成的不知道,但结果是“分高价低”就是“极致性价比”。这在客户教育方面,一面传递专业的思维方式,另一面又努力把这种专业简单化、工具化,通过一个跑分轻松地让每个人都能掌握。
4、技术前倾
请问有谁比销售人员的“客户教育”做得更好?那就是创造出产品的技术人员,技术或生产制造企业有一个岗位叫做“售前工程师”,他们负责向客户传递产品的使用方法,收集客户修改意见,并对客户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在小米,每个岗位的工程师都通过论坛与客户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在15分钟做出应答。这并不是一个偶然案例,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福特公司就采取过解散销售团队,让后台开发的工程师担任销售。他们比销售人员更懂得汽车,帮助经济萧条时期的客户用最低的代价买到最实用的车,同时直接听取客户意见,作为回到公司修改设计的素材。更重要的一点,让工程师们能够在经济萧条时有足够的薪水,愿意留在福特,迎接经济复苏。作为客户,想一下,你不会用的功能,是这个产品的设计师直接讲解,你想改进的地方,立即有人与你商量如何改进,这种体验与什么都不懂需要转介的客服相比,你更喜欢谁?客户教育有两面,一面是企业教育客户,另一面是客户教育企业。
5、我就是你
说到教育,都听过一句话“言传身教”,说的是说教永远没有身体力行的作用大。在小米的客户教育里,就有了一种“我就是你”的文化体验,形成了两个梯队的意见领袖。高层梯队是以小米CEO雷军为代表的网红梯队,雷军自己是创业领袖,以前是与所有技术宅一样的程序猿、中关村(000931,股吧)劳模,他的选择也指引很多年轻人的方向,也形成从没有一家科技企业的CEO像雷军一样喜欢走向前台。底层梯队是以小米员工为代表的社群运营,他们通过小米之家等门店,在传递产品的同时,将上面品牌定位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客户。我就是你,我用过的产品觉得好才推荐给你,我的生活方式觉得不错你也可以获得。
#p#分页标题#e#以上小米公司的客户教育并非面面俱到,2020年,小米也曾经陷入“屌丝门”,某高官发言称用户为“屌丝”受到声讨。这就是她在发言的时候,把自己从“屌丝”这个群体中摘出去了,只要她说的是“我们小米和大家一样都是屌丝”,那么这个发言就是完全成功的,实际上,小米也正是这么做的。这正说明了“我是代表屌丝立场,为屌丝谋福利的企业”。
三、客户教育逻辑
案例永远好听好看,到自己动手“一做就错”。客户教育的难度,与教育银行不要执着于营销技巧不相上下。我们看了客户教育的演变,以及小米在客户教育上的办法,重要的不是“我们学会怎么做”,而是“我们从中学会了什么”。
1、客户教育的需求
开展客户教育之前,请先问自己,“客户为什么要受到你的教育?”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教育了客户就是为他好,结果发现自己家的儿女都不买这里理论的账。我们再看看,银行的年轻员工,都是不受教育的主;银行的老同志们,也不是能受教育的人,凭什么客户就要受你的教育?消费就是为了自己开心,结果花钱买受教育,客户心理会开心么?所以,客户教育,只有企业有需求,客户需要客户教育的本质,是与企业做博弈,结果……还要让企业来教育。
客户能接受教育,本身是对消费流程存在困难。这个流程从广义上包括几个步骤:信息收集、分析决策、采购谈判、交易确立、交易过程、产品交付、售后维护、生活体验、价值主张,到最后一步,又反过来影响最前面的信息收集。这样一个完整的环,对于客户来说,中间几乎层层陷阱,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企业的制约。举个例子,比如,信息收集,我要买个基金,我要去哪里收集信息?会遇到几个问题,第一我不知道去哪里收集,所以收集不到;第二我打开百度一找,几百页基金信息,信息量太大;第三百度排在前面的是广告信息,我怎么知道他是不是骗我?实际上,每个环节都有大量问题,教育客户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教会客户,还是让客户放弃教育呢?
2、怎么教育客户
作为银行,经营的根基是“信任”,所以怎么教育客户成为“客户体验”战略中必须深度思索和设计的一个环节。这里尤其要提一点的,就是把客服外包给商务公司的银行,你们的心真大。
(1)营销
营销是一门劝服技术,体现在客户教育上,是一种客户教育抵抗。那么要谈客户教育,一定跳不过营销这一关,最原始客户教育是营销发展的,最新式的客户教育是服务于营销的。从最浅的层面来说,营销是被动的客户教育,要么是客户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教育你,要么你通过回答客户提问完成客户教育。营销并不是客户教育,而是博弈,通过劝服客户的过程,附带地完成了产品逻辑、生活方式、品牌文化的传递。你博弈赢了客户,你完成销售,博弈输了,销售失败。当然还有一种客户教育的方式是“认怂”,你故意认输,让客户教育你获得成就感,有时候也能完成销售。从教育的角度,是双败。
(2)传递价值观
客户教育最生搬硬套的,就是告诉客户“什么是好”。一般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叫产品逻辑,什么是好产品;一个叫社会价值,什么被社会称为好。当然,绝大部分客户思维里已经有了什么是好的观念,未必正确,也许需要被修正,最终要的是客户不同,适合他的价值观也不同。
先说产品逻辑,比如一个客户问你什么是最好的投资?合理的回答是要兼顾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但,难的在“兼顾”二字,怎样叫兼顾,什么比例叫合理搭配,收益性可以看见风险性和流动性怎么衡量?这些就是专业的银行人向客户传递的合理价值,包括:你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你,为什么适合你。举个例子,对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说,你是年轻人,发了第一笔工资,除了给重要的人买礼物,还可以买一些长期高风险投资,比如股票。一是投入不高可以长期获益,二是可以借机学习投资技巧,三是即使亏了成本也不大而且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其次,是社会价值,也就是这消费会受到社会的认识程度。你说客户买个东西关社会什么事儿啊?说白了,不就臭显摆么?手机鄙视链听说过吧?老板用华为、小秘用苹果、小弟用小米。按照这个,小米就落入社会底层了,怎么还有人买呢?有办法,剧情反转。“极致性价比”这个概念一推出,随之而来的就是“智商鄙视链”,很快就有一张不同品牌手机的文化素质水平图(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找找),“智商税”一词在这个环境大放光彩。在银行业,有着大量产品可能造成社会价值认知的差异,比如贵金属、纪念券、保险等等,这里没有社会认知好坏的问题,只有是否适合客户的问题。
(3)搭建销售人设
作为银行人,要教育客户,尤其在一个销售角色去教育客户,那么首先要让客户信任你。教育是一件专业的事情,但我们经常遇到的障碍是,你越专业客户越觉得你会骗他。所以,伴随着客户教育的是搭建一个合理的“人设”,让人愿意接受、亲近、相信这个人设。搭建这个人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我是谁,二是为什么站在你的立场。这一点经常在银行做保险营销的时候听到,比如:你看我家老妈跟您一样,退休之前买的这个保险,退休之后每个月领XXX钱,加上退休金,日子别提多滋润了,每个月拉着我家老爷子出去旅游,还没事补助补助我,我呀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那时候她买这个保险买少了。
(4)客户能力培养
作为前端销售人员,客户觉得你专业,也对你建立了信任,客户在这里就开始出现分水岭。一部分客户,完全接受销售人员的人设,放心把一切都交给你,自己只接受结果就可以;另一部分客户,觉得自己需要在这个领域成长,愿意把自己变成专业的人。所以客户教育加了四门功课,分别是:信息收集、分析判断、产品使用、日常维护。
信息收集:你要买基金去哪里查?信息渠道和信息获得量成为两个重要的门槛。
分析判断:什么样的基金是好基金?净值、增长率、基金公司、经理人,要参考的要素有多少,如何进行平衡评价得出优选结果。
产品使用:基金要怎么买?到什么网站、用什么APP、通过什么流程买。当然最重要的是秀增长率,就像信用卡产品要秀购物返现、积分兑换。这都属于通过产品使用结果吸引客户。
日常维护:基金要怎么赎回,要关注什么指标,要如何定投定赎。尤其是对抗风险能力差的客户,能不能提供基金售后,就是银行到了时候喊一声,统一撤退。
#p#分页标题#e#要培养客户理论不难,可并不是每个客户都愿意受到教育或者教得会的,怎么办?就需要银行帮助他们把效用衡量进行优化,让他们能够获得、能够比较、能够分项,这个的基础是“工具化”,就像小米采用“打个分”这个方法,工具就是“安兔兔”。银行需要一个产品比较软件工具,将风险收益比清楚地现实在客户面前,一些基本的功能,比如多个产品横向对比等功能就是必须具备的。这种工具不仅仅是对客户有用,更是对基层员工的专业能力有所帮助。
(5)树立品牌文化
当基层与客户交互到一定程度,不上升到银行文化层面,那么客户教育产生的效果将不可持续且低级,员工做得又累又没效果。这就是银行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和价值主张,也就是银行的“人设”。比如: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传递的财私人设、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打造的科技人设,这种人设,说实话没什么用,因为没有说明,我是谁,我代表谁的立场说话,招行还可以代表财私客户说话,平安银行能代表科技人说话么?在这一点上,大银行要向小银行学习,台湾大众银行“平凡人”人设,就是一个相当好的定位。有了这种定位,自认符合这种设定的客户自然就会向这样的企业聚集。
(6)引导消费观念
在商业企业,要引导客户的消费观念,在银行,要引导客户的投资观念,进一步延伸,也是消费观念,毕竟赚的钱-消费=投资的钱。银行文化、客户归属,将决定银行的主力目标客户群体是什么样的画像。而引导的消费观念对客户来说,是两件事“适合自己的”“适合社会的”。无良商家的目标就是卖掉自己的产品,无良银行的目标就是完成自己的KPI。尤其是在销售人员提成高任务重的行业,总是把“客单价”看得很重,把“复购率”看的很轻。引领健康生活、让客户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过属实的生活、获得有效的保障、收取应有的收益,是银行的客户教育需要完善的,发现没有,比普通企业做客户教育要难得多。
(7)提供消费支持
光说没有用,还得看怎么做。要让客户相信银行,相信银行人传递的价值观、能力、文化,不光要嘴上说的好听,还要做出成果来,因为有一大部分客户,他们是不愿意把自己变专业,更愿意相信一个人,然后把自己的各项消费前期工作,比如:信息、合同等,交给他们,最后只留下选择决策权。
四、营销抵抗教育
从引言直接跳到这里的朋友,心里一定都揣着一句话“如果把客户都教会了,那我们怎么活?”是的,如果这些都被客户学会了,就把客户锻炼成了经济学里“完全理智的人”,那对于销售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银行更多的是懂得客户教育之后,用各种手段“抵抗教育”。
1、抵抗信息传递
抵抗客户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抵抗信息传递,让客户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用于决策。主要的方法是三种:
(1)减少信息传递
作为银行人,自己要充分掌握信息,但越是专业的信息,越是不能传递给客户,包括信息渠道、信息内容。
(2)误导信息传递
其次,要有误导客户的信息库,通过你的标准给出评价结果,显示其他产品各有缺陷。误导信息也存在两个难点:第一,要找到“你的产品好,别人产品不好”,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毕竟银行产品同质化太高。
(3)扩大信息传递
遇到足够高明的客户,觉得自己有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和产品选择的,就要给一个超大的信息库。面对超大信息库,一般客户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专业能力最低的,看着超大数据就头疼了,自然劝退;二是专业能力半桶水的,看着超大数据有一种征服欲,结果在海量的、非人力能实现的数据演算中迷失,最后被迫劝退;三是专业能力超高的,很快发现银行的企图,用一次强力的演算和决策证明银行不可信,然后劝退银行销售。
2、抵抗价值度量
每个人对产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当客户受到不同的银行教育的时候,每一家银行都把自己的价值度量传递给客户,银行前端销售必然需要抵抗与你认知不同的价值度量。当然,你不能直接对客户说“你说得不对”而是要通过其他方式。
(1)先入为主
要在日常沟通中,抢先把自己产品的特征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传递给客户。这一点实际上,与银行的客户基础十分相关,早接触、早信任,才能早让客户接受你。当然你做不到先入为主,那就只好在每次与客户接触的时候,做到潜移默化了,这是个流水功夫不太难。
(2)顾左右而言他
客户已经接受的教育,是一套他觉得合理的价值度量体系,那么请不要试图在这个体系内和客户争论,并试图找到证据证明这个体系是错误的。而是要努力找到这个体系之外客户没有意识到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异化。比如:有人教育客户车损险要大品牌、理赔快,你一不要证明你的保险理赔比他还快,二不要证明理赔快是不对的,你要做的是告诉客户“刮蹭类型的小以外,我推荐的保险可以三笔理赔合成一笔,有利于你第二年保费下降。”
3、抵抗流程经验
与银行打交道的客户,情绪化的倾向这几年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带着律师跟银行打交道了。银行在抵抗客户的同时,客户同时也在抵抗银行,最常受到诟病的就是银行的流程。
(1)拉长流程
有的客户总在责怪银行,为什么总是这么慢,究竟卡在哪里了?然后试图研究银行的流程来强化对银行的约束。实际上银行拉长流程有时候是故意的,为的就是强化银行的专业性,降低客户探索的欲望,同时用长流程覆盖更多的内部岗位形成相互牵制。所以,对待试图抵抗你的流程的客户,你只要一句话“我是为你好。”
(2)代理依赖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银行有很多流程不合道理。但客户要抵抗你,你不能总是抵抗客户,怎么办?最好的抵抗就是“放着我来”,银行员工把这些工作都解决掉,客户的体验是最好的,这算客户教育么?当然算,教会客户“万事找我”,让客户依赖你,有老婆的男人都这么干。
4、抵抗合约分析
上面说有带律师来跟银行聊天的,主要聊什么?聊银行中附着的各种合约、声明、约束性文稿、免责条款等等。其实完全不要被“律师”两个字给唬住,想抵抗他们也是非常容易的。
(1)量大、字小、没重点
这个不要解释了吧?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学学保险行业的合同,至少5页,小五号字,除了金额所有的内容都统一字号颜色,看不到约束性条款的重点。说实话,我要是律师谁带我去看合同,再好的朋友也按时间收费。
(2)专业化
#p#分页标题#e#银行合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都是格式文本,啥意思?就是经过专业的人审过的。要么是国家规定统一格式文本,要么是经过银行法律合规三审五改,最后定稿下来的文本,基本考虑了可能存在的所有法律问题和风险问题。一般银行人对客户只要说“这是经过我们法律部门审过的”即可。当然,银行如果用心,在合同文本中注明审定机构是一个让客户安心的最好方法。如果客户带来的律师非要证明他是有用的,大可把文本交给他们自己审阅,但如果要修改请与你行法律部门沟通。
(3)仪式化、权威化
最后,一些银行合同中会约束一些仪式,比如对着摄像头念一段话、在某个地方写一段话等等。这些仪式一方面保障了客户与银行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表示了有相关机构和部门确定这个仪式的合法有效性。所以,银行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将这个约束告诉客户,并提示“没有这个内容有可能是违法(违规/有风险/不保障)的哦。”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理财双录。
5、抵抗判断能力
当然,银行也会遇到那种被培训得“人间榜样,投资楷模”的客户,真的被打造成了“完全理智”的经济人。那怎么办?你必须抵抗他优秀的判断力,到了这个层次就非常难了,因为你将抵抗所有客户中最精英的那一群。体现出短期抵抗和远期抵抗,短期抵抗客户的逻辑决策能力,远期抵抗客户的消费理念。
(1)抵抗逻辑决策
当一个客户向你咨询产品信息到很细致的时候,而且你能明显感受到“他怎么这么会问,全问到点子上了”。恭喜你遇到了精英客户,当然你不用怕的是,这类客户不会太多。他们往往有专业的能力和知识,一般银行人可能都比不过他,开个银行客户群分分钟会被他抢走话题中心的这种高手,他们就是传说中的KOC。这种客户怎么抵抗?有限信息,大量活动,极短时间。你根本比不过他,你要做的就是让他的能力在极小范围内发挥作用,信息越少决策依据越少,活动越多诱惑和方向越多,这无疑就增加了决策难度。最后决策时间极短,“这个产品只卖2000万,收益是史无前例的半年预期XX%,下午5点结束认购,您看现在4点50了……”当然,如果逼到这么急了,有很多客户立马化身“国家一级退堂鼓表演艺术家”,“我再考虑考虑……”基本上就没了。所以,为了抵抗退堂鼓,你可以说“可以理解您的顾虑,这个产品在我们银行也只有很专业的几个经理才能计算清楚,以后有别的产品我再推荐给您……”同时,眼中要无意流露出淡淡的嘲讽。所谓点将不如激将,直接将客户送进一个“yes/no”的二选一,如果是一个对自我能力有高度认可的客户,那么有可能会被激将,否则他会坚持no,你也不要可惜,请期待下次机会。
(2)抵抗投资理念
第二种,是抵抗投资理念,重要的是打破客户的“理智”外壳,让客户不理智起来。我们说过,银行让客户不理智的产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信用卡。因为客户在消费的时候,可能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但是拿出现金买单的一瞬间,人就冷静下来了,而信用卡恰恰让客户看不到现金,哪怕是存款不足,还有信用卡透支部分顶着,可以提前消费。所以,信用卡产品利好整个消费行业。抵抗理智的方法有三点,求情、求同、求成就。
求情,指的是用情感代替逻辑,让客户的情感迸发出来,最好用的是场景化。比如开门红搞个活动,新年请客户连环,给60岁以上VIP客户每个人送一个长命金锁。其他老年客户一看,呦挺好看,挺喜庆,也适合给我孙子来一个,一问,不贵,才999,给孙子不就该长命百岁天长地久么?老人家之间相互一串儿,“你也来一个”“我来一对儿,给你孙女一个,给我孙子做媳妇”。
求同,指的是用从众化心里替代逻辑,尤其适合有一定风险的产品和经常摇摆不定的客户。银行前端营销话术常见的“遇事不决,可听案例”就是这样。当遇到客户犹豫时,就说“您看,您很熟的XX,去年就买了这个产品,到今年已经享受了XX。”
求成就,指的是能够从投资消费行为中,获得成就感。这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向客户提供各种攻略。比如用卡攻略,“您看,这是XX客户,她用我们信用卡,周二五折都去那家餐厅,一顿精致的西餐,只要不到30元。”“这是XX客户,上周通过信用卡海淘交易,买了一台PS5,他天天都会秀游戏通关记录。”针对客户KYC进行攻略传递,在传递产品的同时,也将不同客户的生活方式传递给了他。
最后,银行业的业务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社会有了解金融熟悉银行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行业逐渐透明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客户教育”,让银行品牌亮起来,让银行信用立起来,让银行文化传播出去,让银行员工可爱起来。作为一个银行人,应该跟客户同一战线,少一些抵抗,多一些真诚。
纯属原创,如欲转载,请保持文章原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时间之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