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尝试
52fw.cn 06-20 次遇见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参与精神得到恰当的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团结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得到锻炼,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师生共同归纳创新
学生经过上述诸环节后所习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结论。因此,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教师必须努力要做的。为此,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在归纳织网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织网不仅能简洁扼要地掌握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有效训练和提升。
同样,通过上述诸环节的学习,学生一般已能够掌握主干知识,但也会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教师精讲点拨,释疑解惑,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辨和修正能力。一般说来,中学生产生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教材内容的某种“误解”,以及由“误解”引起的理论同实际的矛盾。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在教材知识和重大社会热点结合上下功夫,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做到有备无患。就“解惑”的方式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师生论辩、摆出事实论据、进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总的说来,要以启发为主,以提示思路为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寻因究果;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关系;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就是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此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诱导质疑,鼓励求新的工作。诱导质疑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的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要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敢于超越。就质疑求新的方法而言,一般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段递进思维方法进行;而质疑求新的“抓手”,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利用课本中有关思考题质疑;②引导学生在新知旧识的综合、比较中质疑;③将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综合从中质疑;④联系当今社会热点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展开质疑。
下面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鸟不鸣山更幽”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高山和平原,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 “你敢剪吗?” (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