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用民族文化教育守护独龙族文化之根 巩固
52fw.cn 05-02 次遇见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王素):中国的独龙族是一个不到7000人的人口较少民族,世代聚居于中国横断山脉之下的独龙江峡谷里,四周雪山绵延,号称中国的“西南秘境”。千百年来,独龙族住茅草房、刀耕火种;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与世隔绝,深度贫困。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独龙江乡通路、通电、通网、建设安居房,打响一系列脱贫攻坚战。2018年,独龙族整体脱贫出列,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巨变。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要进一步巩固独龙族脱贫成果,实现奔小康的致富梦,还需充分加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和传承力度,守护独龙族文化之根。对此,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杨四洋认为,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和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从课堂抓起,首先就是保护独龙语,通过双语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记忆、传承与发展:“我们的发展是跨越式,一步跨千年,我们的孩子如果比较小的话可能把历史就忘了。因此我们开了双语课来教独龙文的文字的写法、读法。”
学校的独龙语双语教师马建新正在备课
每周有一天的晨读时刻,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4年级和5年级学生的课堂都会响起琅琅的独龙语读书声。学校的双语教师马建新从2006年到这里支教起就开始从事双语教学,之后他就留下来,成为学校唯一的双语老师。最初推行双语教学,是为了方便只会讲独龙语的低年级孩子学习汉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教学目的已经变成让孩子们牢记本民族的语言。他手里那本独龙语教案几经改编,越来越系统和成熟,原来只有口语没有文字的独龙族语言,如今已经在孩子们的笔头和心里扎下了根:“我们觉得我们独龙族语言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小语言嘛,我们现在独龙族这边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后,特别在语言这块上,很容易受到冲击。我们现在的学生用母语交流的很少,一般只回到家里面用自己的母语,在学校都是用普通话,所以我感觉我们语言的保护性,太重要了,我就担心我们民族的语言以后慢慢会消失掉,传承是很有影响的。过去的孩子至少会哼几句我们独龙族的民歌,现在包括我们都不会,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途径来学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下一步,马建新老师计划收集整理一些独龙语的民歌,在双语课堂上教孩子们唱,像古老的独龙族一样,通过民歌来代代传唱和记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故事。
课间操正在跳独龙族民族舞的同学们
学校每个周日下午会开2节兴趣班,请来独龙江乡的民间手工艺人教授孩子们学习独龙毯的编织、藤篾背篓的编织等手工课程。每周二、周四和周六的课间操时间,学生们不再做广播操,而是围成几个大圈,一起跳独龙族的舞蹈。独龙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庆,或者劳作时,他们都会载歌载舞。课间操上跳起独龙族舞蹈的孩子们,舞步欢快、笑声飞扬,骨子里的民族气质在歌舞声中余韵绵长。
操场一旁,一个皮肤白皙、身材修长的大男孩,正手拿画册看着孩子们的舞蹈,眼镜背后的目光闪闪发亮。他叫马国贤,是刚来支教半年的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生长于山东的他,2018年9月一来到独龙江,就被独龙族神秘古老的文化深深吸引。学习民族服饰设计专业的他,立刻萌生了一个想法,将云南特有的扎染蜡染技艺和独龙族的元素结合到一起,教孩子用扎染蜡染表达自己心里的独龙族文化。“我就是想让他们学一下扎染、蜡染这云南有代表性的两种工艺,也是中国非遗嘛。用这两个技艺去表达独龙族的东西,做个一创新,换一个载体。因为曾经的独龙族的元素都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博物馆,还有各个村子,包括他们用的这些家具等等。很多村民们织独龙毯,我就想这都纺织类的,云南比较有特色的染织类的服饰就是扎染蜡染,何不用这种创新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不会有第二个独龙族,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用非遗扎染蜡染去表达他们自己民族的东西。”
说干就干,2018年10月,马国贤向杨校长和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两边都提交了方案,筹措资金。“我向两方提交了方案以后,杨校长特别支持,我们学院也特别支持,然后钱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寒假就开始采购了,3月初所有的物资都到达,然后开始布置教室。”
马国贤老师在向同学教授扎染蜡染技艺,讲述自己画的卡雀哇节上的民俗活动
兴趣班开办以后,学生们的报名意想不到的踊跃。为了尽量满足学生渴望上课的需求,40个人分了三个班,一周上十节课。连中午午休时间,马国贤也不知疲倦地给学生们上课。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很惊喜,也许这就是来自于他们民族内在的对于美的表达吧。“我觉得他们画的东西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让他们画一些自己本民族的内容,比如说独龙江的一角,比如说我们眼中的独龙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符号还是挺多的。比如说最常见的独龙牛的牛头,还有文面,他们眼中的文面,还有蜂巢。”
五年级学生洪玉芳正在创作她的扎染蜡染作品《文面》
来自龙源村的五年级女孩洪玉芳画的是表现独龙族“文面女”脸部纹样的作品《文面》:“因为这个代表我们独龙族的特色,
五年级学生王金花创作的扎染蜡染半成品作品《蜂巢》
#p#分页标题#e#马国贤还为孩子们5月份的画展创作了一个logo,在蜡染呈现出自然裂纹图案的画布中央,有一个独龙牛头通过扎染五颜六色的套色编花纹图样呈现独龙毯纹样。这个logo不但是画展的logo,也是这个兴趣班的logo,他希望他支教结束以后,这个兴趣班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将独龙族元素的服饰、美食、节日、民歌、舞蹈题材进行大胆尝试,用创新的传承方式发展他们的民族艺术。
这些发生在独龙江畔的为民族文化传承所做的努力,正在一浪推一浪,让迈过了脱贫第一步的独龙族,将他们古老的民族风味、民族文化镌刻进崭新的现代生活,给独龙江人带来更长远的增收致富的增长点,助力他们早日实现小康生活的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