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校长拿走了我的教案
52fw.cn 06-22 次遇见课堂是一个诞生故事的地方。
一天下午,校长发信息通知我,第二天要听我的课。得知消息后,我匆忙翻出教案进行二次备课,修改课件……虽然早上又将教案背了两遍,但心里还是没底。上课前,我不由得捏紧教案纸,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
看到习惯坐在教室前面听课的周校长,我努力保持着镇定。听老师们说,这是周校长多年来的习惯,坐在教室前面,可以看到学生学习时脸上的表情,从中能说明许多问题。
“上课!同学们好!”我脸上带着微笑,与孩子们打着招呼,心中却早已是忐忑万分。“大家一起读读这些词,每个词读两遍。”我侧身面对投影,逐字逐词带着孩子们读完,不时纠正着他们的发音。生字词学完,该进入课文了,我忍不住低下头来,眼神不由地向讲台上放着的教案纸瞄去。突然,我眼前一空,发现桌上的教案纸不见了。一怔之下,抬眼寻找,原来教案纸已经拿在了校长的手上……
为什么把我的教案拿走?来不及细想,我定了定神,问出了下一个问题,脑海中使劲回忆着昨晚熟背的教学流程。就在这时,我不经意间看见,周校长看着我,脸上露出了鼓励的微笑。这微笑,让我紧张的心慢慢镇定了下来。于是,继续进行下一个问题环节。
“你知道,课文中的‘我’是什么吗?”
“我觉得是云。”
“我觉得是雪。”
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一愣,在教案的预设里,只设计了“水”的答案,并没有预想到孩子这样“超纲”的回答。微微思索,我决定给孩子们自由思考的空间,于是问道:“为什么觉得是雪呢?”
一个戴眼镜的孩子站起身来自信地说:“因为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有一篇课文《雪孩子》里面说,雪孩子慢慢融化,然后升上天空,变成了水汽,又变成了白云。”
说得多好啊!我惊喜地鼓励道:“你不仅提前预习了后面的课文,还记住了故事中的细节,真棒!回到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我’是什么?”
班级的气氛一下热闹了起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到了小组讨论,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写云的句子,尤其是“无数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这一句。
“‘极小极小的点’是什么样的呢?”我问。
“是特别特别小的点!”“比针尖还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如果照教案上来看,理解了“极小极小”的意思就可以了。但是此刻,听着这些回答,我想,孩子们没有感性认识,怎样能够让他们切实形象地体会到这无数极小极小的、连成一片的点是什么样的呢?
我灵机一动,请一个孩子来黑板上画一画吧!果然,孩子们的热情更高涨了,一个孩子上台画了一个小圈,下面的孩子直摇头。原来这个点还不够小!她又将这个点改得很小很小。可是,只是一个点,能够体现“无数”吗?于是我提示道:“怎样才能连成一片呢?”“多画一些点。”她自言自语,又补上了许多小点。
我表扬了她,指着黑板上的许多小点说:“这么多的点,数都数不清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无数!”大家异口同声。
环节一个接着一个,进行得出乎意料顺利,我对课堂的把握也越来越游刃有余。
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水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所以——”我引读了文章的最后一句:“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时,我看见一个孩子微微抬起了手,好像想说些什么,但由于老师没问,又将手放了下去。看来,他一定有话想说。我随即抛出了发散性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话音刚落,他高高举起了手,原来他有自己的想法!在大家充分思考过后,我又请几个孩子发言,每个人各有高见。尤其是这个孩子举出了大禹治水的例子,告诉大家可以用疏通的方式来治水。知识面多丰富啊!我表扬了他。
临近下课我发现,我在课堂伊始的紧张感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愉悦感和进步感——我与学生同成长。
下课了,周校长将教案递还给我,鼓励的笑容中更多了几分欣慰。
真的感谢校长拿走了我的教案!拿走了教案,让我的课堂从“走流程”到“走学情”。没有了教案,学生的言语和思维会更加清晰地传递进我们的心里。为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而教学,才应该是教学的本真。
拿走了教案,让我真正把精力用在了课堂的“再创造”上。教师的课堂,备课诚然重要,但是备出的教学设计并非要让教师一字不漏地机械背诵,而是起到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与师生之间的情智交流。课堂上,唯有不被教案的条条框框和拼命背诵的内容所束缚,教师才能更好地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拿走了教案,让我的课堂从“他组织”变成了“自组织”。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课前的教学设计是为我们上课所做的准备,但如果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它将会成为捆住学生的锁链。学生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围绕一个主问题,他们愿意自己去探索、发现、分析、判断。这时,教师要发挥推手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学生的主导者。
感谢校长拿走了我的教案,让我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孩子,找到了教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