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贸易战或改变中国国运
52fw.cn 04-09 次遇见FT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近日在访华期间,与FT中文网深度对谈,分享了他对中美贸易纠纷如何终局,以及这场大国博弈将如何影响中国发展轨迹的研判。以下为编辑后的访谈实录。
FT中文网:中美已释放出即将达成贸易协定的信号。您认为最后的临门一脚,还面临哪些不确定性?
沃尔夫:中美双方都有强烈达成协定的意愿,这已经非常明显,关键在于协议的内容。根据我们之前了解到的,美方不仅要求中国经济更加自由化,还提出了许多其他要求,比如要求中国放弃部分WTO的权利、不得报复美国限制中国对美国敏感技术部门的投资等。在我看来,这是一份不平等条约,很难让中国全盘接受。要达成协议,美国必须放弃其中部分要求。
沃尔夫:中美为“终战”需要各自做出的努力
在美国政府内部,特朗普总统和他的阁僚在对华立场上,明显存在分歧。特朗普总统更在意与中国缩小贸易逆差,而他的一些属下对中国则有其他更强硬的要求。他们能统一立场吗?当然,最终是特朗普总统说了算。所以如果中方能够说服他,这份协议对美国已经足够好,对华贸易数字会变得很漂亮,就可能足以让他满意。就像美墨加三国重新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其实对加拿大非常有利,但只要让特朗普觉得好,他就会签字,他的支持者并不会去仔细研究数字,他也并非真心关注类似知识产权保护之类的问题。
对中国谈判者而言,棘手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法绕过特朗普的手下,而这些手下,比如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要强硬得多。就算在这个层面已经谈成,这份协议可能要等到两国元首在会面时亲自签订。那么对于习近平主席而言,还有一个风险在于,特朗普是个极度难以预测的人,如果再度发生河内“特金会”这样的事情——他没签协议就走掉,那对中国会是非常大的羞辱。因此,双方谈判官员目前的磋商、协调和细节安排,对于协议最终能否签署至关重要。
FT中文网:中国知识界中不少人反倒希望美国对中国保持持续的压力。他们认为中国内部改革的动力已经枯竭,因此希望来自美国的压力能推动中国进一步变革。他们这样的期待现实吗?
沃尔夫:我最近在中国,听到不少人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但我认为,特朗普总统与他的前任不同,他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兴趣,他不关心人权,不关心民主制度,所以在政治层面,推动中国进一步变革的压力不会来自这届美国政府。
经济体制层面,美国人提出的一些改革要求,我认为中国政府本来就该尽力推动,因为它们对中国有好处。比如关税自由化,这能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比如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这不仅会改善外资企业,也会改善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待遇;再比如保护知识产权,显然也会保护到中国本地企业。当然美国人还有一些要求,比如中国不搞网络间谍,减少共产党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在这些难度更高的要求上,我不知道最终中国是否会让步。
#p#分页标题#e#至于这些经济制度层面的改革,是否会最终导向政治体制改革,贸易战时摆在明面上的诉求,但却是暗地里的诉求。
历史上有很多领先国家试图阻止后来者超越的先例。一个不那么被人知晓的例子是,英国在19世纪就曾非常努力地阻止技术向美国转移,但美国人还是得到了英国技术。同样,这次面对中国,西方也不会成功。中国人可以研发自己的技术,中国不仅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还能进入许多巨大且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西方能成功遏制中国的崛起吗?不能。但西方可以给中国的崛起增加难度,拖缓这个进程。
FT中文网:西方对中国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假设,就是中国会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快速增长二三十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您似乎对中国经济前景不那么乐观?
沃尔夫:任何时候预测中国经济都是危险的,因为变量实在太多。我认为中国经济前景存在两种极端的可能性,而现在看来,它们都有发生的可能。
先看好的极端。中国仍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人均GDP只有美国人的30%。要知道,当日本经济在90年代陷入停滞时,日本人均GDP已经达到了美国的80%,也就是说,相对而言,当时的日本要比今天的中国富裕很多。在现在的低水平基础上,中国应当还有潜力将相对于美国的人均财富水平增长两到三倍。假设中国在未来30年完成这个过程,那么每年所需的经济增幅已经比过去低很多——要知道,1989年至今的30年,中国人均财富相对于美国增长了七八倍,所以未来30年只增长两三倍,应当是个简单得多的任务,每年只要约4%到5%的GDP增长。再加上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基本停滞,这意味着人均GDP会增长得更快。当然,这一路上会出现不少障碍,包括世界市场是否仍然对中国开放、中国对外出口是否仍然能快速增长、政局是否稳定、能否有效地利用资源、能否处理好国企和债务问题等。但中国过去在管理这类问题上表现都不错,如果能克服这些障碍,就是好的一种极端,也就是经济继续增长相当长一段时间。
再看看糟糕的极端。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一些未富先衰的迹象,包括投资的浪费程度,体现在资本回报率的快速下降,以及反映经济创新程度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放缓。此外,宏观经济的再平衡在过去十年并没有什么进展,中国经济仍高度依赖投资而非消费,债务水平激增,这些长期来看都不可持续。在历史上,很多原本潜力很大的中等收入国家都止步于这样的障碍,增长从此停滞。中国经济如果能再增长30年,那么从1978年算起就将持续增长70年。而环顾全球,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国家,从极度贫穷的起点——大约是中国70年代的财富水平,历经几十年的持续增长,进入到了发达国家行列,那就是韩国。全世界只有韩国这一例。这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维持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是一件多么难以做到的事情。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对进一步改革形成了掣肘。长此以往,中国的体制有可能僵化,稳定压倒改革,增长停滞,这就是比较糟糕的极端。
#p#分页标题#e#很难说中国的实际情况会更偏向哪个极端。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不能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就认为它一定会继续。要看全球大环境,更要看中国自己的选择。
沃尔夫:决定国运的时刻,中国要避免“阿根廷之殇”
FT中文网:这次贸易战,会成为中国发展曲线上的一个重大拐点吗?
沃尔夫:我认为这取决于中国究竟如何应对和终结这场贸易战。如果中国在经济自由化上做出更大努力,得到西方的认可,国际环境对中国仍然开放,那么我相信中国的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而另一种可能,就是贸易战让中国领导人对继续开放经济产生疑虑,转而认为可以依靠国内市场,或许再加上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其实后者体量很难和发达市场相比,那么中国就会放弃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放弃对外投资,把目光转向内部,实施所谓的“闭关锁国”。
历史上是有类似先例的,我只讲一例。在20世纪初,跻身全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的,不管你是否相信,有阿根廷这个国家。阿根廷当时是个农业出口大国,十分高效和富有。原本这个农业大国应当会逐步工业化,带来更多财富和社会进步,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但就在这时,1930年代到来了,世界资本市场崩盘了,价格崩盘了。阿根廷做出的反应?它关闭了经济,实施高度的保护主义政策,选举了贝隆为总统。贝隆实施了封闭政策,给阿根廷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迄今它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衰落。这与其说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不如说是阿根廷自己的选择造成的。
因此,如果贸易战让中国觉得,外部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我们不再相信它,不再与之合作,不再对它开放,那么中国的国运可能就此发生重大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