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人如何看“996风波”?
52fw.cn 04-22 次遇见最近关于中国“996”的争论吹到了西方媒体,马云三评“996”的看法,从“福报”论,到“不强制”说,又到“自我提升”说,尽管辗转折腾,不断自我修正,但是在西方媒体看来,马云几乎就要与剥削员工的“996恶老板”划等号,而阿里巴巴几乎成为“高科技血汗工厂”。这场公关战中马云大概最得不偿失。
“马云需要机器人,而不是人类”
《快公司》杂志发文的标题是:“对不起,马云:12个小时的工作日不是好事”,文中甚至指出马云所提倡的“工作过度”像是“杀人”。
《雅虎财经》报道的标题是:“马云备受争议的‘996’工作制度促进了‘过度工作导致死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标题是:“马云赞同中国有争议的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的工作文化。”
《彭博新闻》的标题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说:准备好为他工作996。”
推特流传的吐槽更是把马云变成众矢之的:“马云是一头疯狂的、可恶的猪,这狗屎对中国来说太可悲了:9点到9点,一个礼拜6天?不人道。”
“马云非常资本主义和剥削,用他的肌肉力量来建立996文化。当父母都工作12个小时,在交通中度过3个小时,谁来抚养孩子????他需要机器人,而不是人类。”
“马云和他那愚不可及的996工作需求是我们需要更多工会的原因,而不是更少!”
英国《卫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放缓,科技领域出现泡沫,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重新考虑长时间工作的利弊。
这些文章和论述无疑将形成一种对中国工作环境的刻板印象。去年,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迈克尔莫里茨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题为“硅谷应该明智地追随中国的步伐”,因为“中国科技公司的职业道德远远超过美国的竞争对手”,“资深经理工作8106或8107”,当时有读者质疑莫里茨是不是故意反着写一篇讽刺文章?或是智商有问题?
两个硅谷人眼中的中国“996事件”
其实,高科技行业的长时间工作并不是中国独有。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每周工作多达120小时。他在推特上的经典名句是:“有很多更容易工作的地方,但从来没有人能以每周40小时的时间改变世界。”
李开复在《AI超级强国:中国、硅谷和新世界秩序》中写道:“硅谷的企业家们赢得的声誉是美国一些最努力工作的人,充满激情的年轻创业者整夜疯狂地赶着把产品拿出来,然后在寻找下一个大发现的同时强迫性地重复该产品。硅谷的企业家确实努力工作。但我已经在硅谷和中国的科技领域投入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苹果、微软和谷歌工作,然后孵化和投资了几十家中国初创企业。我可以告诉你,与它隔着太平洋的竞争对手比起来,硅谷看起来非常懒散。”
我虽然没有在硅谷工作过,但是根据自己每周工作120小时的华尔街经历,觉得美国在某些行业以及精英企业里,也有十分拼搏的工作文化。那么,硅谷到底和中国科技圈比起来哪个更拼?硅谷到底有没有类似“996”的文化?硅谷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996”争议?我为此探访了一些在硅谷工作的朋友。
首先,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案》(FLSA)要求,在美国的大多数员工至少获得联邦最低工资,以及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额外工作时间应该拿到正常工资的1.5倍。但是对于管理人员、行政、专业、外部销售员工和某些电脑雇员,则免除最低工资和加班费的要求。为了获得豁免资格,员工通常必须通过有关其工作职责的某些测试,并每周拿到不低于455美元(相当于3052.46元人民币)的薪酬。为了申请豁免,员工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资必须符合劳动部规定的所有要求。
#p#分页标题#e#也就是说,如何让员工认为不是为老板打工,而是在为自己创造未来,是所有企业在劳资和生活平衡上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问了几个在硅谷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把青春花费在“996”身上,值得吗?
A君曾经在Yahoo!和苹果两家大的科技公司工作,后来换到两家小的初创科技公司,他认为“一路上走来有很强的使命感。当你在Yahoo!和苹果这样的大机构里面,你会主动地要完成很多事情。”但是办公室里并没有很严谨的上班时间,有些很早来,有些很晚来,“当我比较资深了,18:00便会回家,但是在家里面把孩子照顾好之后还会继续工作,每天工作时长大约总共10个钟头,这并不是公司的硬性要求,而是我自己衡量。”
在典型的科技公司工作,除了在底薪之外,员工也会拿到期权股票,“从来没有额外的加班费,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对于公司股票的价值会有帮助。个人的业绩和公司的业绩都会被列为考量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要靠员工自动自发,有没有人会偷懒,搭别人业绩的便车?A认为大公司比较有可能有人搭便车,小公司这种现象比较少,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奖励。雅虎的奖金少,苹果的奖金多,这要看公司的文化。通常科技公司会把员工分为不同的等级,初级年轻人投入的时间比较多,等到像A君已经40多岁时,傍晚五六点便会下班。
A君解释说,超时长的工作方式适合20岁到25岁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冲刺、全神贯注集中在工作上,一个礼拜可以工作110个小时。然后随着资历增加,有了家庭,也会自我调整工作的时长和方式。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硅谷大约是12万美金,在苹果的话,10%会延迟成为年终奖金,再加上股票期权。刚入行时,每年期权股票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可能只占全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随着资历的增长,期权占每年收入的比例会不断增大。
#p#分页标题#e#A君认为,硅谷的文化便是强调牺牲来推进公司的产业价值,吸引了世界各地20岁到30岁、愿意牺牲个人生活方式而全心投入工作的年轻人,这样的工作环境里面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补充。
但是B君入职一年两个月,却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体验。他所在的公司大概有1800名左右的员工,工程师1000名不到。“根据我自己和周围同学朋友的经历,大家一般都是默认一周五天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是很灵活,你可以选择有时在家工作。整体加班的氛围不浓,但是因公司而异,比如业界公认脸书的加班会多一点,谷歌就相对比较悠闲。加班与否还和你个人所在的组有关,如果是公司核心组一般可能会有加班。公司加班并不会有加班工资,所以一般加班大家只是为了个人完成一些项目,以及为了升迁而考虑。”
B君观察到公司里普通一周工作40小时,刚毕业的L3 工程师工资底薪税前12-13万美金,股票一般15-20万美金,分四年给,每年公司会根据员工的表现追加10%-20%股票,也会涨工资(不升职的话,一般根据表现涨5%-10%)。
至于“996”的问题,B君认为硅谷的程序员一直都意识到中国同行工作的“996”机制,这也是跳槽回国的一个很大的考虑。就是如果回国不能在个人发展上有很大的机会,或者薪资上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一般就不太愿意回国,主要就是考虑到中国是“996”工作状态,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很差。
“从我个人看,大家没有觉得年轻的时候去拼搏一下,或者‘996’是每个人都要服从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很不一样,有比较拼的,也有比较佛系的。但硅谷的氛围还是宽松为主,所以不会有很大的同侪压力要求你去加班。”
B君说:“我们平时聊天觉得‘996’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首先是多干这么多时间一定要有相应的回报,要么能很快升职加薪,要么就有加班的工资。如果所有人都默认‘996’,但是又没有额外的好处,那自然是不合理的。因为‘996’就是额外的付出,需要额外的回报。硅谷这边一般不会吐槽工作时间过长,除了公司里的一些特别核心的组。”
B君的观点,与我所认识的中国“90后”大致符合。像报道中的蚂蚁金服被列为“9106”,也就是从上午9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每周工作6天,并不是一般中国年轻人追求的“事业”对象。
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放缓,科技领域出现泡沫,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重新考虑长时间工作的好处。这与美国所经历的周期也有雷同的情绪。比方说在“.com”的泡沫破裂之后,以及金融风暴后,对于超时工作的崇尚引起多方面的反弹。
即使有人认为中国科技界比硅谷还更要“割喉”般地残酷,以“思维方式不同”而自豪的硅谷,仍然与美国多行业开始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背道而驰。硅谷的软件工程师平均起薪为11.1万美元,但是应付硅谷生活水平的开销也很惊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约翰彭卡维尔201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周工作超过56小时几乎不会提高生产率。但重点可能不是关于生产力,而是关于展示承诺和团队精神。
为了比较,我问了几个在BAT公司和在中国从事投行的朋友,在他们看来,中国的“996”文化和硅谷工作文化究竟有何不同?有人认为中国人口多,就业生存压力更大。外企按法律控制工时是刻在大多数员工骨子里的,这个感觉是最大的不同。另外,中国执行“996”是强制执行,并且要求在公司里加班,而硅谷很少明文规定,加班在家在公司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