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三个政策误读
52fw.cn 04-29 次遇见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正当市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4月19日的政治局会议犹如一盆冷水,一下子浇灭了本已在降温的降准预期。尽管很多人嘴上不愿承认,但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可能性已经明显上升。
4月19日的政治局会议与此前公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会议的新闻稿,可以互为印证,大意如下:经济已经超预期企稳,短期进入政策观望期,中国经济政策出现了几个误判,而这样的误判也导致了目前的政策预期出现混乱。
市场的第一个误判,是认为中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扭转经济颓势。这不仅体现在年初对于今年经济展望的异常悲观,也体现在全市场弥漫的对于货币政策的失望情绪。这一系列的误判导致年初主要投行纷纷调低对通胀的展望,对“通缩”的担忧占据了市场的主流情绪。同时,信贷稍一放量,市场就高呼“不可持续”且“套利盛行”,而信贷略有下滑,却又高呼“经济不稳”并要求“强力降准降息”。这样的一种误判,导致了眼下经济出现企稳、政策开始出现掉头迹象时,市场又想当然地幻想货币政策仍会宽松,并将眼下可能的通胀上升归结为“猪瘟”(意思这仅仅是一次性的外部冲击),甚至认为政策层只是“嘴硬”而已。
与第一个误判相关的,是很多市场参与者低估了中国官方“去杠杆”的决心。平心而论,政治局会议似乎并没有将“去杠杆”放在一个极为突出的位置上,背后当然有各种考虑——比如说不想出现政策的U型反转,以及希望等待更多的数据出台帮助判断等等,但笔者认为,“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的判断,可以认为是2016年5月份“权威人士访谈”的观点延续。换句话说,中国已经不再追求高速增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只要市场情绪保持稳定,中国官方会主动减小刺激力度,并让经济增速在下半年顺势下滑,以为明年经济增速目标继续下调作好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根据个别数据超预期就调高全年增速预期,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未来的经济数据很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跳跃,市场是否应该继续“随波逐流”呢?
即使很多经济指标让很多人“看不懂”,相信市场对信贷增速指标的理解并没有太多分歧。从3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水平来看,其同比增速已经达到10.7%,而全年的目标增速为与名义GDP增速相当。目前来看,2019年的名义GDP增速很难超过9.5%,而社融增速已经快接近11%,这样的剪刀差事实上意味着货币政策存在着边际性收紧的可能性。
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误判,是高估了中方促成贸易协议的意愿。事实上,从中方释放的各种信息和信号来看,中国不介意与美国继续谈下去,同时中国也做好了各种准备——包括无法达成贸易协议。与此同时,中方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在汇率议题上,中国只可能承诺“不竞争性贬值”,而非愿意承诺“汇率稳定”甚至“升值”。即便如此,市场也仍在坚持中美达成协议意味着人民币将快速升值的观点,这也的确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