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7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网友 04-01 次遇见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争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滞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爲94、3%。調查文件采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爲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爲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别爲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别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争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争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争,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爲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爲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調查結果見圖3)。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标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爲重點考慮。兩項占的比例分别爲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緻,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爲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于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爲“經驗及實踐能力”爲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曆”、“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占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确的認識,明确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爲“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爲自己的“實踐能力”、“競争與風險意識”處于劣勢狀态,它們分别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爲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滞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适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将成爲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于不平衡狀态。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見圖5)。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占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爲“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占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局限于信息發布、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讨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招乓庾R。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别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大學生失業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本文論述的是大學生的失業問題,通過分析失業的情況和原因,得出相應的對策以及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一種趨勢的結論。
關鍵詞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供求矛盾、市場缺陷。
#p#分页标题#e#正文作爲一名大學生,我想"就業"這個詞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很敏感的,我們大多數大學生讀四年大學無非是爲了以後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我們有可能失業,這給很多大學生很大的打擊,甚至有損我們讀大學的積極性。記得我們社會問題研究老師對我們說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是這樣說的:“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難道真的是企業不需要大學生了嗎?”是啊,難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學生了嗎?不是的,那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大學生失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結構性失業。由于學習期間社會經濟結構(包括産業結構、産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區域分布等不适合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畢業時不能适應就業市場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順利就業。
二是摩擦性失業。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雙方要求不一緻導緻畢業生沒有用人單位接收的情況。
三是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原意是指由于經濟衰退、總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業。我國目前經濟持續增長,并沒有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是随着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社會對畢業生需求量增長速度滞後于畢業生人數增長,導緻有效需求不足。
那爲什麽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導緻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5萬人,大約有35萬畢業生就業時未找到工作;××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未就業畢業生人數超過50萬人;××年全國高校畢業生212萬人,預計畢業時未就業人數将超過70萬人1。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和畢業時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還将急劇增長。畢業生就業人數的增加,促使畢業生就業市場發生了新變化,畢業生就業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使廣大畢業生面臨更加激烈的就業競争環境。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爲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爲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隻有供求相一緻,才能實現均衡,否則則會失衡,導緻“就業難”。“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曆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适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适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緻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緻了非自願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低;圍繞高校、地區、行業存在不少就業市場,但是未形成較統一的大市場,導緻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搜尋成本較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分市場甚至秩序混亂等等。導緻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争、不完全信息和較高成本,影響就業。當前買方市場中的不完全競争會導緻兩種現象:一是部分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二是一些畢業生被迫退出市場,形成周期性失業;市場信息不完全會導緻摩擦性失業或結構性失業;市場進入和咝谐杀据^高則可能會導緻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業。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單位,是市場不完善、信息渠道不暢通的直接體現。2
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戶籍制度改革的滞後,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這種現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務措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距離由畢業生就業障礙轉變爲就業動力還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第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增強畢業生素質和适應社會的能力。
高等學校是爲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爲高等教育發展的導向。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
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緻高校畢業生不适應用人單位需要,在就業市場上缺乏需求,形成結構性失業。高等學校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市場爲導向,以質量爲基礎,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設置專業,有效地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就不一樣。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動手能力差,或是社會适應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争力和吸引力。素質教育強調個人素質的發揮,因而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适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争力,克服摩擦性失業。
第三:着力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增強畢業生的擇業技能。
在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缺乏必要的求職技巧、擇業技能差是導緻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原因。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作爲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着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客觀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于利用市場信息,善于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通過市場落實就業單位。
第四:加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爲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p#分页标题#e#要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信息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國家、地方和高等學校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互相聯系,互相補充,促進就業市場中的充分信息,爲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還要制訂相關規定,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有效的調控和管理是市場發揮優勢的重要保證。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于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爲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統一規範,保證市場秩序。
第五:積極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處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的大學畢業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會發現,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積極引導畢業生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觀,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自覺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觀念,主動到基層就業。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大學是我們許夢和圓夢的地方,我們來的時候躊躇滿志,我們走的時候也絕對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雖然大學生難就業已成爲一種趨勢,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絕不要就這樣失去了信心。或許我們以後找不到稱心的工作,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有我們來時的那顆火熱的心,把我們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要管以後會怎麽樣,隻要我們在這四年内無愧于心,這樣就夠了,如果我們太注重結果的話我們有可能欣賞不到沿途的美麗的風景,畢竟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想通這一點,那麽我們就不會失去信心了,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現在,把什麽就業煩惱都抛到一邊,認真學習,我想這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篇二
我們采用問卷的調查方式對我校學生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主要采取網絡和走訪教室、圖書館、宿舍和路邊攔截的方式,發送調查問卷。團隊合作爲了順利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同時也想幫助更廣大的在校大學生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形勢!在采訪對象中有剛邁入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處在風華的大二學生23名,更有已經到了擇業和繼續深造的大三學生27名。能夠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和了解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在這期間大學生的數量更是突飛猛進。大學生也有過去的“天之驕子”成爲今日的“無人問津”!到底是什麽原因導緻這種情況,怎樣才能讓大學生更好的就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呢?帶着這一問題和思考,同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我們進行了這一次調查并進行了準确統計和深入分析:
被調查的學生爲我校大學生。我們采用自制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自習室、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份。有效問卷調查者主要來自機電專業、工業設計專業、外語專業、信息專業、經管專業和金融專業!采取随機抽樣的調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從調查的數據看出,大學生未來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是由社會、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足和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嚴重不一緻造成的。我們主要對這四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場競争情況
我們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爲5%左右,那爲什麽還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呢?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外,主要是難在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在我們的調查中,無一人對當前形勢樂觀,60人之中隻有2人認爲當前形勢還是較好,有9人占調查的15%認爲還算正常的就業形勢,而其他50人占總體的83%普遍認爲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感到壓力重重。現在大學生都普遍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受訪者中有僅有2人不了解、一人認爲其不重要,而認爲重要的占到調查的75%。在當前學的專業和工作不對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自己的專業是有前途的,其中認爲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認爲自己專業較有前途的則達到36位,占所有調查者的80%,僅有6人認爲本專業很沒前途。可以看出大學教育還是相當重要的。由于競争的加劇,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在問及畢業初的薪酬時,有31個人認爲起初工資爲1500元,14人認爲應該爲2500元,兩部分加起來占總人數的75%,在物價日益增加的基礎上,大學生要求這樣的工資是不高的,可以看見競争的大學生的影響。
第一,随着企業改革的深化,還會不斷有一些工人下崗或者失業,這批人的就業難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人數比較大。比如說大學生,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将達到495萬人,這也是近幾年來最高的。今年要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在600萬人左右。第三,中國農村有大量的富餘勞動力要轉移到城市裏就業。基于這三條原因,做好就業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前社會普遍壓迫大學生,尤其是剛畢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他們的能力還隻浮于理論上,社會經驗不足,處事和辦事能力不夠,況且每年有那麽多大學生,供大于求從而造成當前的局面。
二、學校對安排大學生就業方面指導不足
在我們受訪的大學生中,隻有5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感到很滿意,感到較滿意的有24人,兩者合計占48%,而感到不滿意和很不滿意達到52%,充分體現我們學校的就業指導還需加強,照顧到更大多數學生的情況。教育導緻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問題是,教育與生産相脫離。我國現在生産模式是“世界加工廠”,主要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經驗的技工,是體力勞動者,而大學教育培養的是高價勞動力的腦力勞動者。所以,要說“頭腦還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那不是大學生,而是指責大學生的專家、學者和領導者自己。但這不是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應當是:中國不應該是大學生供過于求,需要降低大學生的價值體現,而是要盡快改變我國的生産模式,使大學生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使中國能夠自主創新,發展生産。黨中央一再強調發展自主創新經濟,但大學生就業難卻成了問題,這種情況說明發展自主創新經濟還沒有落到實處,還是停留在文件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标準”。大學生就業的實際,可以檢驗黨的發展方針。
#p#分页标题#e#第二,重要的問題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産業化要“正義”,說法可以不改,但含義要矯正:教育産業化是爲社會生産人才。那種爲學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産利潤,應該叫做“教育資本化”;現在許多學校名曰“産業化”,實質資本化。而社會培訓機構被“産業化”人士評爲資本化,是爲自己掷?妫瑓s爲市場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貢獻。像我們最熟悉的北大青鳥教育就可以稱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要學習培訓機構,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觀念問題。中國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教育應當是“公有制爲主體”,爲人民服務爲宗旨。教育不應該是個人的投資,而應當是社會對發展的投入,是一種社會積累。教育費用應當由國家、社會承擔,從物質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爲祖國、爲社會“回報”而學習的思想觀念。教育費用由國家、社會承擔之後,還縮小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勞動力的生産價值的個人差别。這不僅有現實的意義,而且有很深遠的意義。
三、大學生自身素質因素
在談到畢業後的打算後的打算後,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創業等,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是害怕面對社會競争的,采取考研是爲了更晚一點面對競争,也是對自己以後能找個更好的工作。在問及到,畢業後他們認爲最重要的是什麽時,有15個人認爲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總人數的25%,而更多的人選擇最要的因素是“個人發展空間的重要性”,占總人數的61%,而其他因素則被大學生看輕。在大學生考慮工作的地方時,20個人選擇留在大學所在地,10人則選擇回家
鄉,38人則是主張去發達城市闖一番,而對于崗位過剩的西部地區則隻有2人選擇。在大學生所重視的素質中面試技巧和計算機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專業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是專業不對口的結果。大學生就業難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大學生自身準備不足造成的,在受訪者中,有相當一般分的大三學生對所要去的企業竟然一點也不了解,占總人數的33%。調查中他們普遍感到經驗不足是造成他們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因素,約占50%。除了這些方面,我們大學生還存在以下問題:
(1)、招艈栴},不少畢業生發現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曆能爲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争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學生則通過投機取巧或造假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
(2)、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于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加上不少大學生大學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
(3)、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内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地區,造成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據中新網報導造成本科學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狀态。
(4)、求職途徑把握不準。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于“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四、用人單位誤區
(1)、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爲,學曆越高越好。選人學曆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适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件研究生僅用于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并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将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于大學生公平競争。
(4)、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不少用人企業經營有困難,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實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隻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就是以上種種原因導緻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
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并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赢。
1、學生應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1)、注重專業學習。專業強、基礎實、理論深、技能佳,是每個用人單位渴望的人才标準。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注重加強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苦練内功,提升素質,培養能力,掌握技巧,爲順利就業打基礎、創條件、做準備。
#p#分页标题#e#(2)、加強實踐鍛煉。從進入大學起就要有意識的進行就業規劃,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實踐機會,爲将來的就業競争增加砝碼。要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重視校内和校外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特别是社會兼職可以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加強實踐學習,熟悉工作流程,豐富社會經驗,拓寬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進行能力鍛煉、施展個人才華的重要舞台。
(3)、調整就業心态。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直面壓力和挑戰。“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是亘古不變的真理,特别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的轉型和轉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變社會的情況下,要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态,适應社會的要求。改變過去那種“一步到位”的就業心理,放棄“甯爲玉碎,不爲瓦全”的舊知識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務員當成“救命稻草”(畢竟能如願的隻是極少數),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健康觀念,先争取工作崗位,爲社會和家庭“減負”,再在工作中磨練自己,尋找機會進行突破。
(4)、還應在大學時全面關注社會動态,早早做好職業規劃,并不斷朝着這個方向奮鬥。同時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适當的做些兼職工作,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全面掌握知識,以便在各行各業都能夠快速接手工作。同時大學生們也應避重就輕,不要總湧往發達城市,西部地區更有利于發揮大學生的抱負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東部,爲西部發展做出貢獻。
2、單位:切實糾正用人偏見。
用人單位一方面要與學校加強互動交流,多了解學校裏各專業的特色,還可以借鑒大學生見習制度的思路,爲在校大學生提供寒暑假實習基地,既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業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要進一步轉變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切實糾正用人選材的偏見。一個單位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充滿激情、有闖勁,富有創新精神,而且理論功底紮實,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對他們适當加以培訓,一定能爲企業帶來更好更長遠的發展。所以,企業不能隻圖眼前的短期利益,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要改變唯經驗論、唯文憑論的做法,還要糾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見,切實做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赢。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曆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
其次,選人标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标準,确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确定科學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
3、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對策
(1)、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樹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積極培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具有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精神,能爲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大學生。
(2)、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爲導向,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适銷對路的人才。現有科類結構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産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适應,必須适時調整。
(3)、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爲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并能獨立開展工作,爲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内容和服務形式,爲大學生确立正确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争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争創造有利條件。
(4)、學校應該實行積極的大學生安排就業政策,不僅在未來的發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調節上面,減輕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同時老師們應該對學生們加強教育,并進行積極暗示,多增加學生們的鍛煉機會(别出現面試事心裏緊張表達不清等情況)。
4、社會及政府其他對策——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
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政府要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産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産業,提高産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大家采纳!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美文网的栏目!
篇一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p#分页标题#e#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的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通过分析失业的情况和原因,得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供求矛盾、市场缺陷。
正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p#分页标题#e#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