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五
52fw.cn 07-08 次遇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2)理解:“共同纲领”;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
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以宣城当地的四张图片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今天有如此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需要制度的保障。那么现在我们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习新课】:
以一首诗开始本课的具体内容学习
共同协商搞国建
我当代表为人民
参政议政新发展
民族政策暖心田
一、共同协商搞国建——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1、背景
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新政协的召开
(1)准备:1949·6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全面筹建新政权工作)
(2)时间、地点、代表:1949·9 北平
3、主要内容
①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②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③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意义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我当代表为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1、背景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标志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主要内容
①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 和 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合作探究:1954年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材料一、6月8日,刘少奇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修正稿进行讨论。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地方组织共8000多人,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提出各种修改意见5900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
材料二、6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宪法草案。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讨论,他们热烈拥护这个宪法草案,又提出了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9月9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根据全民讨论的意见,对草案作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前的最后一次修改。
材料三、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三、参政议政新发展
讨论: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后,政协的职能发生什么变化?
新发展: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组成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
四、民族政策暖心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原因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近代以来,各民族为民族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地理上:大杂聚,小聚居;多在边疆地区,发展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概况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通过图片西藏自治区建立50周年带领学生体会民族区域自治
4.意义
(1)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2)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布置作业】:本课同步练习、填图册和书后本课测评。
【板书设计】: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
(一)形成
(二)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