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问题与对策
网络 06-15 次遇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问题与对策 本文关键词:毕业论文,对策,本科,指导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问题与对策 本文简介:【关键词】毕业论文指导;存在问题;对策1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1)毕业论文指导的前期准备不足。教师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都是从学生大学最后一年开始,之前的三年,由于每位教师教授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师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过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开始毕业论文准备时,对如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问题与对策 本文内容:
【关键词】毕业论文指导;存在问题;对策
1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指导的前期准备不足。
教师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都是从学生大学最后一年开始,之前的三年,由于每位教师教授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师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过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开始毕业论文准备时,对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一无所知,不知道从何入手。近几年三本学生的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差,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主要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大学的最后半年,学生要实习,忙着找工作,还有的要考研,学生就会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重视,胡乱凑合,过关就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质量难以保证。
(3)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过分单一。
近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是老师拟定题目,供学生选择,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是自拟题目。老师拟定题目,供学生选择,这是毕业论文选题通用的方式,但这种过分单一的选题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老师拟定的题目一般都是老师较擅长的或感兴趣的,学生不一定熟悉或感兴趣,所以学生在选题时比较盲目,经常出现学生要求重选题目甚至变换几次题目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写开题申请书时,还想换题目,大大影响了工作进度。二是老师拟定的题目毕竟有限,而且与往年题目有所重复。这样,学生选题的重复率较高,一个题目七、八个学生都选了。而学校要求同届学生一人一题,这样,许多学生就要换题目,那他们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白做了,又得重新开始查资料,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与学生选题不对口。
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上,基本上以学生选题为基础,分配给该教师的学生尽量都是选择该教师拟定题目的学生。但由于学生选题重复率较高,选择指导教师的重复率更高,有时甚至二、三十个学生选同一个指导教师,这样,就要把很多学生分配给其他教师,于是就出现了学生选题与老师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术上的偏差。
(5)毕业论文答辩存在问题。
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时间不够,负责答辩的教师无法与答辩学生进行一定深度的交流,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现场指导。二是对学生的答辩考核要求过低,只要是参加答辩的学生,基本上都让过关,即使有的学生在答辩时出现了较严重的理论、概念上的错误。
(6)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存在问题。
一是,要求过低,把关不严。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定,教师面对自己指导的学生,往往会于心不忍,降低要求。二是,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够灵活。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学生提交论文,进行答辩。没有引进更多的、灵活的考核方式。
(7)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检查。目前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及实践科组织进行一次中期检查,各学院和各系检查力度不够。应层层把关,细化到毕业设计指导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才能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8)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缺口较大。近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2016届达到465人。按照学校每位教师最多指导7名学生的规定,需要67位指导教师,而我校只有32名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专职教师,还需要35名外聘教师。所以,外聘老师的来源、组织、管理以及如何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2相应对策的探讨
(1)做好毕业论文指导的前期准备工作。
毕业论文指导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日常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二是,尽早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方法、过程有所了解;知道如何选题,如何查阅资料,论文格式的要求等等。
实现上述目的可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在学生大一到大三年级时,通过日常教学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二,在其他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小论文的写作;或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若干课题,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诸如家乡田野故事调查、家乡民风民俗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四,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把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我校为例,西安思源学院对所有本科生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撰写是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个内容。应用文写作课教师可以把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知识的渗透。
第五,在学生大三时专门组织几场关于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讲座,请资深教师给学生讲解撰写毕业论文的方法、过程、如何选题,如何查阅资料,论文格式要求等等。2016年5月和2017年4月,我分别为2017届和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组织了两次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讲座,学生们对毕业论文写作更加重视,及早做好了对于毕业设计的心理准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深入了解了撰写毕业论文的知识。讲座中,学生就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事宜向老师提出许多问题,都一一得到解答,收获很大,学生们对讲座非常欢迎。
(2)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
把开始选题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的第十五周,在第六学期的第十八周定题,完成题目审核工作。这样,在暑假之前确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在暑假查阅资料。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假期可以通过qq、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充分做好开题的准备。
(3)鼓励学生自拟题目,选题突出应用性。
学生自拟题目有两个好处。一是,他们对自己选的题目感兴趣,前期积累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对论题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论文内容会有更多的创新。论文质量也会较高。二是,学生自拟题目出现题目重复的几率非常低,这样可以解决选题重复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并指导学生对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最好在学生大三时就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题目。另外,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要求毕业论文选题突出应用性。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有限,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把实践中调查研究的内容作文论文题目。
(4)熟悉每位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学生选题力求与老师专业对口。
这就要求毕业论文教学的管理者除了要熟悉每位指导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外,还要了解指导教师除自己的研究专长外,还对哪些学科领域感兴趣并有一定的研究。在论文指导教师分配上,力求做到学生选题与老师专业对口,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指导教师学术上的偏差。
(5)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要严格把关并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成绩,二是,论文答辩成绩。为了在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上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专业在毕业论文评分环节,除了指导教师评分外,增加了其他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以保证评分的公平公正。在论文答辩环节,延长了答辩时间,负责答辩的教师有一定的时间与答辩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现场指导。
另外,不断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多样化,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在省级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并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可以免去毕业论文的考核。
(6)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检查。
在对毕业论文指导的检查工作中,应建立系、二级学院、学校的三级检查监督体系。层层把关,细化到毕业设计指导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除检查毕业论文相关表格填写是否规范外,重点检查教师指导记录情况,督促指导教师尽职尽责指导学生。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
(7)建立外聘指导教师资料库,解决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缺口问题。
近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缺口较大。我校积极探索,引进优秀指导教师。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互相协作,一方面由本校教师介绍引入优秀人才。建立起外聘指导教师资料库,建立对外聘教师的组织、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定期向学生了解外聘教师的指导情况,及时与外聘教师沟通,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
3结束语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其他教学环节的神话、补充和检验,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的指导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指导方法,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指导效率,严格管理体系,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张培刚,任保国.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1).
[3]张应强,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
[5]张云鹏,张爱霞.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6]郝玉兰.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