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柔玄镇地望新考
02-13 次遇见内容提要:柔玄镇是北魏六镇之中重要一镇,对于其位置所在,学界多倾向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城址。以《魏书》相关记载为依据,综合考察六镇的总体布局,考证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才是柔玄镇镇城,而土城子城址为怀荒镇。
柔玄镇是北魏六镇的重要镇城之一,关于其治城所在,一直存有争议。《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一文认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城址为柔玄镇旧址。土城子城址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发表之后,影响较大,依据此文观点普遍认为柔玄镇即在此城。松下宪一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的调查成果,均沿袭了这一观点。
《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一文,重点是对土城子城址调查成果的介绍,认为其符合北魏镇城的规模,在史料学上,仅采用《水经注》的一条史料,而没有提及《魏书》相关记载,尤其是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北巡,由柔玄镇返回平城,《魏书》的这条史料对于柔玄镇的定位价值极大,该文却并没有提到。
考证柔玄镇镇城,《魏书》是第一手史料,首先需要从《魏书》的相关记载出发,全面分析六镇镇城的总体布局,结合新的考古学成果,予以客观辨析。笔者不揣浅陋,试做初步探考。
一、何谓六镇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于牛川复国,四处征伐,是一个“行国”。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营建城邑宫室,开启了从游牧政权向农耕国家转变的历程。据《魏书·食货志》记载:“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道武帝在位期间,固定的军事防御线集中于京畿之内,平城向北50多千米修筑有行宫犲山宫(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市区东侧薛刚山),犲山宫再向北50多千米依托参合陂(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黄旗海)作为军事防御的前沿,京畿之北皆为游牧部族。
明元帝拓跋嗣继位之后,固定的军事防区进一步扩大。向北,于泰常八年(423年)在长川之南修筑了一座名为长城的戍城,同时在“起自赤城,西至五原”的燕山—阴山东西一线“备置戍卫”。从赤城(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县城一带)至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市区一带)的燕山—阴山地区,是道武帝复国之初“行国”的主要活动范围;到明元帝时期,京畿范围进一步扩大至阴山以南的参合陂北(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察右前旗所在的黄旗海盆地)、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平原)、五原东西一线。再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于漠南草原、西北边疆构筑六镇,管领归降的高车等部族,防御柔然南侵。
六镇中,怀朔镇的设置,《魏书》有明确记载,为延和二年(433年)。到文成帝拓跋濬时期(452—465年在位),从漠南到西北地区的镇城,设置已很完备。太安五年(459年),文成帝诏书曰:“而六镇、云中、高平、二雍、秦州,遍遇灾旱,年谷不收。”这些镇城中,云中镇治所为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高平镇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二雍、秦州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六镇分布于以上镇城以北、以东区域,对北魏的北部、西北部边疆,形成包围之势。
孝明帝元诩孝昌年间(525—528年),“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这是《魏书》关于六镇改镇为州的记载,北魏晚期的六镇数量,由初建时的六个扩展至八个。
八个镇城中,薄骨律镇最靠西,设置于太延二年(436年),镇城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薄骨律镇以宁夏平原北部为中心,管辖贺兰山及其以北的乌兰布和沙漠,后套平原西部及其以北的阴山、漠南地区。薄骨律镇东邻沃野镇,《魏书》记载二镇相距八百里。沃野镇镇城为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地处黄河后套平原东北角,主要管辖后套平原中东部及其以北的阴山、漠南地区。
从沃野镇向东,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由西向东布列于阴山之北的漠南草原,这一点可由《魏书》记载的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北巡路线反映出来。从柔玄镇向东,依次为怀荒镇、御夷镇。据《魏书·赵逸传》,太武帝神〖XCS-12.TIF,JZ〗三年(430年)之后,赵逸曾担任宁朔将军、赤城镇将十余年。六镇初建之时,赤城镇为最东部的一镇,后为御夷镇取代。
二、柔玄镇的位置
为迁都洛阳做准备,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北巡盛乐旧都,拜谒金陵,先后抵达朔州、怀朔镇,最后经武川、抚冥、柔玄三镇返回平城。
关于怀朔镇的位置,目前学界已达成共识,为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向东,发现的北魏城址,在内蒙古境内,有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古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库伦图古城、察右中旗元山子古城、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白音察干古城。从白音察干古城向东,即河北省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古城。三工地镇土城子古城距离哈拉沟村较近,鉴于土城子古城一名容易引起混淆,有学者称此城为哈拉沟古城。
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到哈拉沟古城,共9座城址(图一)。在长城资源调查中,对内蒙古境内的8座北魏城址均进行了实地调查,除白音察干古城形制破坏不清外,其他城址均测绘了平面图(图二、图三)。从形制与规模来看,9座城址可划分四个类型。
A型:2座,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图二,1)、哈拉沟古城(图二,2)。均为单城,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周长在4000~5000米之间。
B型:2座,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图三,1)、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图三,2)。均系多城结构。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由大城、小城和南城三部分组成,大城西南隅有一子城。乌兰花土城子古城由东城、西城对接组成,西城连接于东城的西北端,东城城内东半部有长方形子城。
C型:1座,克里孟古城(图三,3)。为内、外城结构,外城平面呈近梯形的四边形,周长达4000多米;内城位于外城东部,周长近2000米。
D型:4座,二份子古城(图三,4)、库伦图古城(图三,5)、元山子古城(图三,6)、白音察干古城。均为单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规模普遍较小。二份子古城平面形制呈长方形,东北角城墙为躲避河流而修筑成内抹状,整体南北长约760米,东西宽约720米。库伦图古城平面略呈方形,边长在450米左右。元山子古城平面呈略倾斜的长方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50米。调查时,白音察干古城已在城镇建设中遭到彻底损毁,地表难辨遗迹;据地方文物工作者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尚可辨识城垣四至,平面呈方形,边长约500米。
从四型城址的规模来看,A、B、C三型虽结构有所差异,但规模均较大,其军事建制与六镇有关。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有人认为是武川镇镇城;乌兰花土城子古城,早年间已考证为抚冥镇,学界争议不大。如果按此顺序排下去,克里孟古城为柔玄镇,哈拉沟古城则为怀荒镇。
D型城址结构单一,规模也较小,除二份子古城周长近3000米之外,其他三座城址周长均在2000米之内,白音察干古城的城垣长度估测数值可能偏大。据《魏书·源贺传》记载,宣武帝元恪正始年间(504—508年),大将源怀出镇阴山,曾上疏于六镇间“筑城置戍,分兵要害,劝农积粟”,“世宗从之。今北镇诸戍东西九城是也”。D型城址,与6世纪初年修筑的六镇间戍城有关。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北巡,与柔玄镇相关记载如下:“癸丑,幸怀朔镇。己未,幸武川镇。辛酉,幸抚冥镇。甲子,幸柔玄镇。乙丑,南还……戊辰,车驾次旋鸿池。庚午,谒永固陵。辛未,还平城宫。”癸丑为阴历八月十一日,孝文帝抵达怀朔镇,己未(十七日)至武川镇。白灵淖城圐圙古城东距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的直线距离约90千米,二份子古城位于两城之间的中间点,孝文帝在怀朔镇短暂停留之后,再出发至武川镇。孝文帝辛酉(十九日)至抚冥镇,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东距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之间的直线距离约50千米;孝文帝在武川镇住宿了一晚,第二天启程出发,用两天时间走到了抚冥镇。孝文帝马不停蹄,一天可以走30—40千米。
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东距克里孟古城的直线距离约90千米,之间分布有库伦图古城、元山子古城,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东北距库伦图古城的直线距离约25千米,库伦图古城东距元山子古城的直线距离约35千米,元山子古城东距克里孟古城的直线距离约35千米。孝文帝从抚冥镇至柔玄镇,用了三天时间(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按照每天30—40千米的驿程,正好从乌兰花土城子古城赶到克里孟古城。太和十八年(494年),库伦图古城、元山子古城尚不存在,但在6世纪初年这两座戍城选址时,可能就是建在抚冥镇至柔玄镇之间的驿道传舍之上,孝文帝在这两个地方均曾宿顿一晚。
克里孟古城东距哈拉沟古城的直线距离约100千米。如果将哈拉沟古城定位为柔玄镇,其与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之间的距离太远,孝文帝根本无法在三天时间之内走到。
三、柔玄镇与平城之间的交通
孝文帝乙丑(二十三日)南还,戊辰(二十六日)抵达旋鸿池,庚午(二十八日)拜谒永固陵,辛未(二十九日)回到平城宫。从柔玄镇到平城宫,孝文帝总共用了7天时间。
西汉时期,平城是雁门郡平城县兼东部都尉治所,由平城向北至黄旗海为东都都尉塞道。北魏定都平城之后,在道武帝、明元帝两朝,西汉雁门郡东部都尉塞道成为皇帝北巡的主要驿道。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年),行幸平城北约50千米处的犲山宫,从平城顺着如浑水(今天在山西省境内名为御河,在内蒙古境内名为饮马河)北上至犲山宫是两天驿程,当中需在方山永固陵附近宿顿一晚,传舍可能位于方山永固陵西北的祁皇墓村一带。旋鸿池是黄旗海之南的一座小湖泊,大体位置在今乌兰察布市丰镇市隆盛庄镇安家卜子村附近,早年间还有一个安家卜海子,如今水面完全消失。北魏时期,旋鸿池水域范围“东西二里,南北四里”。
从丰镇市薛刚山至安家卜子村的直线距离约30千米,是一个驿程。从安家卜子村向北,过隆盛庄镇东侧隘口,经黄旗海东岸的孤山(北魏蟠羊山)至黄旗海东北岸,是一个驿程。顺着黄旗海内流河泉玉林河北上,大体经今天G208国道集宁至白音察干段,至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东侧的白音察干古城,是两个驿程。再从白音察干古城至克里孟古城,是一个驿程。
克里孟古城位于灰腾梁之北的韩勿拉河流域,以韩勿拉河流域为中心的一片草原,北魏时期称作牛川,北魏初年为贺兰部游牧地,公元386年道武帝在贺兰部的支持下于牛川复国。根据《魏书·贺讷传》记载,道武帝登国六年(391年),“垂遣子麟讨之,败染干于牛都,破讷于赤城”。这里的牛都,指的就是贺兰部在牛川的中心驻地,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大将慕容麟讨伐贺兰部,在牛都打败其部落大人贺兰染干。定都平城之后,道武帝对贺兰部采取了“部落离散”政策,部落民成为分土定居的编户齐民,牛川完全为北魏掌控。道武帝、明元帝在位期间,均曾多次巡幸牛川。
明元帝太常元年(416年),“秋七月甲申,帝自白鹿陂西行,大狝于牛川。登釜山,临殷繁水而南,观于九十九泉。戊戌,车驾还宫”。这一则史料,涉及牛川周边的几处重要地名。白鹿陂可能指张家口市尚义县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交界处的察汗淖;釜山指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境内的乌兰哈达火山,以山顶形为下陷锅底状而得名,位置在牛川之东、白音察干古城之北一带;从釜山—牛川东西一线向南至灰腾梁,之间有众多发源于灰腾梁的小河,形成纵横交错的乱流河,小型湖泊星罗棋布,这就是殷繁水,殷繁即众多之意;九十九泉位于灰腾梁之上,是一个高山草甸草原湖泊群。
此前,道武帝曾于天赐三年(406年)八月“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武要北原就是指灰腾梁高山草甸草原,以位于西汉定襄郡武要县(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三道营古城)北侧而得名;石亭指环绕九十九泉的一道西汉长城,“造石亭”就是寻访这段前朝军事工程;石漠指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与兴和县之间的南北向低山丘陵区。
牛川位于灰腾梁山后,从灰腾梁山前至山后,古代主要有两条驿道,一条就是前文提到的从克里孟古城经白音察干古城至黄旗海的路线。另一条自黄旗海东北岸向西北而行,至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大土城古城(元代大同路平地县治城)附近,由此向北翻越灰腾梁,抵达山后地区。据石坚军研究,元代木怜驿即经此而行。木怜驿由元中都(今张家口市张北县白城子古城)向西而来,经位于黄旗海东北部元代集宁路(今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附近的扫怜站赤,再至元代平地县附近的燕只哥赤近站赤,由此向北翻越灰腾梁,元代的灰腾梁名为官山。
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天兴二年(399年),道武帝出征高车,“庚午,车驾北巡,分命诸将大袭高车,大将军、常山王遵等三军从东道出长川,镇北将军高凉王乐真等七军从西道出牛川,车驾亲勒六军从中道自驳髯水西北”。长川为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南北向平川,驳髯水为流经灰腾梁东端、向南注入黄旗海的泉玉林河,中道即孝文帝北巡南返平城道,西道即元代木怜驿所经驿道。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开始把盛乐旧都以北的阴山作为巡幸的驻跸地,在阴山之中建有行宫广德殿(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圪塔古城)。太武帝由平城至盛乐,多自平城西行,经今天明长城之上的杀虎口进入今内蒙古境内,再沿浑河上游沧头河北上,经今天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西北部的石匣子沟(北魏参合陉)进入盛乐。从平城向北经黄旗海的驿道,史料中很少被提到。太武帝之后,北魏皇帝偶尔由平城向北出巡,旋鸿池成了最北目的地。文成帝拓跋濬曾于和平三年(462年)“观渔于旋鸿池”,孝文帝曾于太和八年(484年)“行幸旋鸿池”。
四、关于怀荒镇
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这里的长城,不是一道军事防御线,而是一座名为“长城”的军事性城堡,旧址即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图四)。哈拉沟古城位于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北略偏东约33千米处,也就是位于长川之北。
长川城位于于延水源头一带,《水经注》记载于延水源头,曰:“〖XCS-4.TIF,JZ〗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于延水即今东洋河,东洋河上游后河发源于长川西部的低山丘陵区。后河流经元山子土城子古城,由此考证该城址为长川城,即《魏书》记载的泰常八年(423年)所筑长城。
《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一文同样从《水经注》这一条史料出发,认为于延水源头在长川西部,哈拉沟古城位置偏东,所以,该城址即为柔玄镇。但细辨该条史料,哈拉沟古城与元山子土城子古城是一北一南的关系,于延水源头既然在长川城南,怎么会成为柔玄镇西呢?显然,这是一条有问题的史料。《水经注》讹误很多,历史地理学界对其有着客观评价。石泉在利用《水经注》研究荆楚地理时,首先承认郦道元是古代地理学的一大权威,《水经注》是一部内容丰富、价值很高的历史地理文献,但该书内容错乱之处比比皆是,利用时,应具体辨析,不可盲目信从。
长川在鲜卑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汉代,长川为代郡西部都尉(治高柳县,在今山西阳高县城关镇李官屯村)出塞的通道。公元2世纪中叶,檀石槐被推举为鲜卑大人,在高柳北三百里的弹汗山啜仇水畔建立牙帐,控驭东、中、西三部大人,将内蒙古草原大部纳入鲜卑军事部落大联盟的统治之下,与东汉王朝南北对峙。从今山西阳高县顺着长川向北三百里,正是哈拉沟古城所在的这一区域。
曹魏时期,拓跋鲜卑部落首领力微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娶其女,率所部北居长川。公元258年,力微从长川迁至定襄之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大黑河流域东部一带)。北魏定都平城后,长川为自平城北出漠南的重要通道之一,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均曾临幸长川,所以,在长川之南筑长城,在长川之北建怀荒镇,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是完全有必要的。
《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一文对怀荒镇位置所在,沿袭前人观点,认为在今张北县县城内,但一直未能确认城址。实际上,怀荒镇在张北县县城所谓的前人观点,是毫无依据的。张北县县城南控通往洋河谷地(北魏代谷)的野狐岭,向北约15千米为元中都遗址,西北距哈拉沟古城的直线距离约65千米,这一区域可能设有归属怀荒镇管辖的戍城。据《魏书·张衮传》记载,宣武帝元恪在位期间,张法曾任怀荒镇金城戍将。张北县县城至元中都一带,可能设有北魏金城戍。
从怀荒镇向东,北魏前期有赤城镇,位于张家口市赤城县县城内。赤城坐落于燕山山地的白河河谷之中,登国二年(387年)道武帝巡幸至此。从赤城溯白河北上,有著名的独石,在独石南有猫峪堡古城,先后为北魏御夷城、御夷镇旧址。可见,白河谷地是北魏王朝在燕山地区防御的要塞。赤城镇、御夷镇西距哈拉沟古城的直线距离,在150—160千米之间。
御夷镇设立后,与怀荒镇联系密切。据《魏书·慕容白曜传》记载,从正始初年开始,慕容契在六镇多地任职,曾作为平城镇将都督御夷、怀荒二镇。从克里孟古城、哈拉沟古城与平城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看,克里孟古城在平城的北略偏西方向,哈拉沟古城在平城的北略偏东方向,如果将哈拉沟古城定义为柔玄镇的话,那么,平城镇将管理的镇城就必然要包含柔玄镇了。
五、余论
曹魏初年,拓跋鲜卑部落由大泽(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呼伦湖)南迁至“匈奴之故地”,大约在赤城镇至怀荒镇之间的燕山以北草原。由此向西,拓跋鲜卑逐步迁徙,先至长川,再至定襄之盛乐,从此以盛乐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3世纪末、4世纪初,拓跋鲜卑部落三分之际,东部大人禄官的分地“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也就是拓跋鲜卑初徙所至“匈奴之故地”。
北魏建六镇,除薄骨律镇、沃野镇设置于新征服地区之外,其他镇城均位于拓跋鲜卑部落、部落联盟、代国直至道武帝牛川复国之后在阴山—燕山的活动区域,即赤城至五原一线。
云中镇与六镇大约同时设立,位于盛乐旧都,地位明显高于六镇。早期六镇,分为西三镇、东三镇,西三镇自西向东依次为薄骨律镇、沃野镇、怀朔镇,东三镇自西向东依次为柔玄镇、怀荒镇、赤城镇。怀朔镇与柔玄镇之间的漠南地区,最初由云中镇统辖,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四年(470 年)“女水之战”后,在这一区域新增武川镇、抚冥镇,云中镇防区退居阴山以南,自此六镇演变为八镇。由于设置较晚,而且担负着防御盛乐旧都的重任,武川、抚冥二镇相距最近。
西三镇、东三镇之中,怀朔、柔玄二镇的重要性相对较高。孝文帝时期,拓跋继曾担任“都督柔玄、抚冥、怀荒三镇诸军事、镇北将军、柔玄镇大将”职务,表明柔玄镇曾一度兼领其东西两侧的抚冥、怀荒二镇军务。将柔玄镇定位于牛川,符合北魏复国之地的地位。
克里孟古城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对该城址历史建制的认定,将有利于开展城址的本体保护与资源利用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魏王朝北疆军镇防御体系的考古学研究”(19BKG010))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