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罗何含墓志所见安史之乱后入唐吐火罗人动向
02-13 次遇见摘要:延安新出入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记载了罗何含家族的世系和罗何含本人的仕宦经历。罗何含祖父祁斯作为吐火罗大首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吐火罗叶护入华援唐,乱平赴长安担任唐禁军将领。罗何含之父罗殷在河中的朔方军担任武将。罗何含作为朔方军子弟在河中成长,在唐廷削弱河中镇后转往延州安塞军发展,被出于朔方军的军使李如暹、李良僅父子重用,在安塞军中逐渐升为都级武将,参与防御吐蕃及调解党项部落矛盾,见证了中晚唐唐廷对于朔方军的肢解、吸纳和当时复杂的西北边境局势。
公元7世纪初,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命长子呾度设为吐火罗叶护。吐火罗叶护政权与唐朝关系紧密,吐火罗叶护不仅经常遣使前往长安朝贡,在阿拉伯帝国东进后还向唐朝求援,唐朝也在吐火罗广设羁縻府州。不少吐火罗人由于政治、经商、宗教交流等长居中原。安史之乱后,入唐吐火罗人在中原史籍中逐渐销声匿迹。2010年,陕西省延安市出土一方入唐吐火罗人墓志,是目前仅存于世的吐火罗人汉文墓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段志凌对该方墓志进行了录文和初步研究,笔者在此基础上,拟对墓志所反映的安史之乱后入唐吐火罗人与唐廷、朔方军、延州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 墓志所见吐火罗人祁斯入华
志文称罗何含为颛顼后裔。《元和姓纂》云罗姓为“祝融之后”。《史记·楚世家》记祝融乃颛顼之后。志文意指罗何含为中原罗氏。《元和姓纂》称:“罗氏有齐郡、襄阳、河东三族。”敦煌遗书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称罗氏为洪州豫章郡八姓之一、潭州长沙郡六姓之一。《古今姓氏书辨证》还记罗氏为唐益州蜀郡三姓之一。可见齐郡、襄阳、河东、洪州、长沙、蜀郡乃罗姓之郡望,但志文称罗何含分派于酒泉,又为吐火罗国王之戚属,可见罗何含并非中原罗氏,而是吐火罗人。
吐火罗叶护家族乃西突厥汗族分支,以阿史那为姓。《册府元龟》云:“吐火罗国,唐永徽三年,列其地为月氏府,以其叶护阿史那乌湿波为都督。”在唐宿卫之吐火罗叶护之弟曾向唐廷上诉,《册府元龟》记唐玄宗开元六年十一月:“阿史特勒仆罗上书诉曰……”唐乾陵石人像衔名有“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吐火罗叶护姓氏又被简写为那,《新唐书·吐火罗传》云:“神龙元年,王那都泥利遣弟仆罗入朝。”仆罗亦称:“仆罗兄般都泥利承嫡继袭。”但罗何含以罗为姓,可见并非吐火罗王族。另外吐火罗叶护族人多以特勤为号,仆罗即被称为阿史特勤。《册府元龟》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十一月,“吐火罗遣使特健来朝”。唐乾陵石人像衔名有“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仆罗在向唐廷上诉时谈道:“况仆罗身特勤,本蕃位望与亲王一种比类。”
志文称罗何含祖父祁斯为吐火罗大首领,大首领这一官号低于王子,更低于特勤,可见罗何含家族必不出于吐火罗王族。史籍所载入唐的吐火罗大首领、首领均非吐火罗王族。《册府元龟》记开元七年(719)四月,“诃毗施国王捺塞使吐火罗大首领摩婆罗献狮子及五色鹦鹉”。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吐火罗国遣大首领伊难如达干罗底賝来献方物”。乾元二年五月,“诏以吐火罗三藏山那及弟子达摩、首领安延师等来诣阙”。罗何含祖父祁斯作为入唐吐火罗大首领,应不是吐火罗王族。唐代入华的胡人中,有不少都攀附本国王族,如波斯人李素在其墓志中被称为波斯王之甥,粟特人李元谅在其墓志中被称为安息王之后,粟特人史索岩夫人安娘在其墓志中亦被称为安息王之后,荣新江即指出,“在唐朝,粟特安姓往往说自己是安息王子安世高的后人”。《米继芬墓志》称米继芬“其先西域米国人也。代为君长,加不乏贤”。《罗何含墓志》称罗何含家族为吐火罗国王近属明显受到了此种风气的影响。
祁斯以吐火罗大首领而任唐南衙禁军十六卫之一的监门卫大将军,官正三品,封爵为从一品酒泉郡王,封户为食邑二千户。传世史籍中的入唐吐火罗人都没有祁斯所拥有的高官显爵。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十一月,“吐火罗遣使特健来朝,授中郎将,赐紫袍、金鱼袋”。特勤为吐火罗叶护近族,只被授予从四品下的禁军翊府中郎将。开元二十六年二月,“吐火罗遣大首领伊难如达干罗底賝来献方物,授果毅”。伊难如达干罗底賝与祁斯均为吐火罗大首领,但前者只被授予“上府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从六品下”的果毅都尉。乾元二年(759)五月来朝的吐火罗三藏山那及弟子达摩、首领安延师被唐廷“以三藏为光禄少卿,达摩可折冲都尉,延师可左清道率,并员外置,仍放还蕃”。光禄少卿为从四品上,折冲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左清道率为正四品上。三藏山那、达摩、安延师被授予的官职均为员外官,非实任。特勤、伊难如达干罗底賝、三藏山那、达摩、安延师均为短期入唐的吐火罗使者,但像祁斯一样长期在唐的吐火罗叶护阿史那都泥利之弟阿史那仆罗被唐廷授予的官职也比祁斯低。阿史那仆罗曾向唐廷上诉谈道:“去神龙元年蒙恩敕授左领军卫翊府中郎将。”左领军卫翊府中郎将仅为从四品下。
值得注意的是特勤、伊难如达干罗底賝、三藏山那、达摩、安延师、阿史那仆罗都是在安史之乱前被授予官职,官阶低于祁斯。但安史之乱后入唐的吐火罗人官阶则比较高。《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云来自吐火罗巴尔赫城的伊斯官衔为“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文散官,试殿中监为试衔,但殿中监本身为从三品。在安史之乱前被封郡王的入唐中亚胡人极少。陈海涛指出:“中唐时期入仕粟特人地位的提高,还体现在这一时期有多位粟特人被唐王朝封爵为王,而在此之前直到唐初,粟特人被封为王者文献所载只有安禄山。”安史之乱后,粟特人李抱玉、李国臣、李元谅、李抱真、康日知、李元忠都被封郡王。考虑到安史之乱前入唐吐火罗人官职品阶较低,安史之乱后入唐吐火罗人官职品阶较高,且安史之乱后粟特人有很多被封王,祁斯担任监门卫大将军,被封酒泉郡王也应在安史之乱后。
从史籍来看,安史之乱爆发后,吐火罗人有三次入唐。第一次是唐肃宗乾元元年五月吐火罗三藏山那、达摩、安延师来到长安。第二次是乾元元年“六月辛丑朔,吐火罗、康国遣使朝贡”。第三次是乾元元年“秋七月辛未朔,吐火罗叶护乌利多并九国首领来朝,助国讨贼,上令赴朔方行营”。祁斯是哪一次入唐?第一次入唐的吐火罗人只有三藏山那、达摩、安延师。第二次入唐的吐火罗人,《册府元龟》记为乾元元年“六月辛丑朔,吐火罗叶护使乌利多,康国长史康忠义,剑南蛮酋段秦生并来朝”。第三次入唐的吐火罗人除吐火罗叶护乌利多外,还有一支吐火罗军队。《太平寰宇记》记吐火罗于“乾元元年七月,与西域九国遣兵助国讨逆,肃宗令赴朔方行营”。所谓九国,即指昭武九姓诸国。吐鲁番出土之天宝十载《制授张无价游记将军告身》云:“四镇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等。”许序雅认为该件文书中的“九国即昭武九姓之国”。祁斯应为随吐火罗叶护乌利多入唐的吐火罗将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十分重视利用西域、中亚诸国的军事力量平叛。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对太子李亨谈道:“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唐肃宗即位后,“又发拔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但遣军入援的只有于阗、拔汗那、大食,吐火罗与粟特诸国并未出兵。公元8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征服,吐火罗与粟特诸国积极抵抗,还经常向唐廷上表求援。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一年,“东曹国王设阿,及安国副王野解,及诸胡九国王并遣上表,请同心击黑衣”。吐火罗与粟特诸国并未出兵应是被抵抗运动所牵制。
安史叛军进占长安后,中亚诸国都停止遣使入唐。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唐肃宗、唐玄宗先后返回长安。中亚诸国如吐火罗、康国、安国、拔汗那、勃律、护密、波斯、罽宾于次年纷纷遣使入唐。吐火罗叶护乌利多正是在此背景下领军入援,同时入援的还有粟特诸国军队。唐肃宗在乾元元年七月命乌利多率吐火罗军队和粟特诸国军队一起赶赴朔方行营。本年八月“丙辰,以郭子仪为中书令……丁巳,子仪诣行营”。吐火罗军队应在此时随朔方军节度使郭子仪一起前往在东都前线的朔方军行营。在朔方军行营中的吐火罗人与郭子仪关系紧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称吐火罗人伊斯任同朔方节度副使,“始效节于丹庭,乃策名于王帐。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公子仪,初惣戎于朔方也,肃宗俾之从迈,虽见亲于卧内,不自异于行间,为公爪牙,作军耳目”。从伊斯任同朔方节度副使来看,吐火罗人被编入朔方军内,成为朔方军的一部分。从“虽见亲于卧内,不自异于行间,为公爪牙,作军耳目”来看,伊斯极有可能被编入郭子仪的直属卫队,还从事了谍报工作。在郭子仪长居长安后,伊斯成为长安大秦寺景教僧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叙利亚文部分称伊斯为“尊者伊斯,牧师及皇城的准主教”。
罗何含祖父祁斯也应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返回长安,进而任唐南衙禁军监门卫大将军,而安史之乱前能任唐禁军军官的吐火罗人基本只有吐火罗叶护近族。安史之乱后,入唐吐火罗人中除祁斯被授予禁军将衔外,还有罗伏磨被授予禁军将衔。不空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十月所撰《请降诞日度三僧制》云:“罗文成,年三十,贯土火罗国。诵《金刚般若经》,诵《起信论》,诵《菩萨戒经》。法名惠弘,请住西明寺。罗伏磨,年四十五,宝应功臣、武校尉、守右羽林军大将军员、试太常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贯凉州天宝县高亭乡。法名惠成,请住化度寺。童子曹摩诃。”毕波指出罗伏磨虽被记作,“‘贯凉州天宝县高亭乡□□里’,但其上一人罗文成为吐火罗人,其下一人童子曹摩诃其姓、名皆具典型的粟特人名特征,联系入华的吐火罗人与粟特人的密切关系来看,罗伏磨应是落籍凉州的由吐火罗入华的胡人”。《新唐书·兵志》云:“代宗即位,以射生军入禁中清难,皆赐名‘宝应功臣’。”飞龙射生都属于北衙禁军,罗伏磨有“宝应功臣”这一荣誉称号,应出于飞龙军或射生军。他所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员(外同正员)虽为员外官,但右羽林军大将军官正三品,属南衙禁军十六卫。
安史之乱前,许多吐火罗人由于出使和宗教原因在长安短期停留,如吐火罗僧人释弥陀山在武周天授年间“与沙门法藏等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译毕进内,寻辞帝归乡”。定居长安的只有宿卫唐廷的吐火罗叶护近族。另外还有担任地方军府军官的吐火罗人长期宿卫京师。张说《神兵道为申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记有“右豹韬卫柔远府长史上果毅吐火罗决斯”。柔远府位于陇右鄯州。安史之乱后有大量吐火罗人定居长安,如前述伊斯、罗文成、罗伏磨,还包括罗何含祖父祁斯。另外不空在大历二年上表请求于降诞日剃度毕数延、康守忠、毕越延、石惠璨、罗诠等五名胡人为僧。表文谈道:“童子罗诠,年十五,无州贯。诵梵本《出生无边门经》,诵《随求陀罗尼咒并经》。请法名惠俊,住西明寺。”蔡鸿生指出:“第一,五人均‘无州贯’,即未在唐朝境内落籍或寄住,大概是新入境的中亚移民。第二,五人姓氏,除罗姓可能是吐火罗之略,其余均为九姓胡:康、石、毕。”从前述吐火罗人罗文成住西明寺来看,同住西明寺院的罗诠确应为吐火罗人。为何安史之乱后有大量的吐火罗人定居长安?这和吐火罗叶护率领军队入援唐朝有密切关系。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举进占河陇,至唐代宗即位后中亚、西域与唐廷的陆路交通基本为吐蕃所隔绝。《新唐书·王锷传》云:“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锷悉籍名王以下无虑四千人。”贞元三年(787)唐朝官方统计安史之乱后滞留长安、未落籍的西域胡人就有四千人之多,这些胡人除名王、使者外,还应包括入援唐朝的吐火罗、粟特、大食诸国军队。大量吐火罗人定居长安既是因为吐蕃占据河陇,无法从陆路返回故国,还因为此时阿拉伯帝国已全面占据吐火罗。因而入援唐朝的吐火罗人如同之前避难长安的萨珊波斯王族,成为失去故国的流亡者。
二 墓志所见吐火罗人罗殷、罗何含与朔方军
根据志文,祁斯之子罗殷为河中节度先锋兵马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兵马使一职,始设于武周长安二年。大谷文书2840号记有豆卢军检校兵马使。兵马使为藩镇军中要职,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兵马使,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先锋兵马使为藩镇军中武勇绝伦之将,常领军中精锐作为先锋突击。《旧唐书·田布传》云魏博节度使田布以“牙将史宪诚出己麾下,谓必能输诚报效,用为先锋兵马使,精锐悉委之”。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文散官。检校太子宾客为检校官,太子宾客官正三品。上柱国为勋级十二转、视正二品的勋官。
河中镇出于朔方军,乃唐廷分割朔方军辖区而设,罗殷担任河中节度先锋兵马使与入唐吐火罗军队加入朔方军密不可分。朔方军节度使李光弼、郭子仪、李怀光都曾出镇河中。朔方军在河中置有重兵。《资治通鉴》云:“元载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邠宁,力不能拒,而郭子仪以朔方重兵镇河中,深居腹中无事之地,乃与子仪及诸将议,徙璘镇泾州,而使子仪以朔方兵镇邠州。”在郭子仪率朔方军主力前往邠州后,朔方军仍有一部驻于河中。《资治通鉴》云:“郭子仪自河中迁于邠州,其精兵皆自随,余兵使裨将将之,分守河中、灵州。”《资治通鉴考异》引《邠志》云:“朔方军自此大徙于邠。郭公虽连统数道,军之精甲,悉聚邠府,其他子弟,分居蒲、灵,各置守将以专其令。”罗殷或许就是留守的吐火罗军中的将领。
在李怀光之乱中,朔方军分裂,韩游環在邠州拥护朝廷,李怀光据守河中叛唐。据守河中的朔方军主要由李怀光所率离开邠州的朔方军主力和原朔方军留守部队组成。原朔方军留守部队被李怀光裹挟加入叛乱。《资治通鉴》记李怀光“至河中,或劝河中守将吕鸣岳焚桥拒之,鸣岳以兵少恐不能支,遂纳之,河中尹李齐运弃城走”。李怀光入据河中后,以吕鸣岳为首的原朔方军留守部队意欲反正,但不幸失败。《资治通鉴》云:“李怀光都虞候吕鸣岳密通款于马燧,事泄,怀光杀之,屠其家。”李怀光所统叛唐朔方军中的胡人也出现分裂。李怀光养子、朔方军大将粟特人石演芬向唐廷密告李怀光谋叛,事泄被李怀光杀害。李怀光亲军中的胡人则将朝廷使臣孔巢父杀害。考虑到吐火罗人一贯的忠唐立场,在河中的吐火罗人虽然也被迫加入叛军,但实际上是拥护朝廷的。
李怀光之乱被平定后,出于朔方军又为平乱唐军主帅之一的浑瑊以河中尹、河中绛慈隰节度使、河中同陕虢节度及管内诸军行营兵马副元帅、朔方行营兵马副元帅出镇河中。史载李怀光之乱被平定后,“河中兵犹万六千人,燧斩其将阎晏等七人,余皆不问”。唐廷也对据守河中的朔方军进行宽赦。《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云:“应先陷河中将士等,皆婴迫胁,无路申明,多是朔方旧人,素蕴忠义。……况能协力同谋,举城归顺,录其成效,咸与惟新。宜一切洗雪,勿为瑕累。先有官爵实封者,并许仍旧。其中首谋效顺,事绩著明者,委副元帅条件闻奏,别加甄奖。”在这样的政策下,浑瑊镇守河中时,河中的主力部队仍是之前的朔方军。《资治通鉴》云:“浑瑊镇河中,尽得李怀光之众,朔方军自是分居邠、蒲矣。”在河中的朔方军成为独立藩镇。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自郭子仪以来,朔方军亦分屯邠、蒲而统于一帅,今居邠者韩游環帅之,居蒲者浑瑊帅之,不相统属,故史言其始分。”因此志文称罗殷为河中节度先锋兵马使,这一武职应由浑瑊署任。
浑瑊在河中时麾下有许多蕃将,如《册府元龟》记有朔方河中副元帅押衙扶余准,扶余为百济王族之姓。《资治通鉴》记淮西吴法超等“引步骑四千自鄜州叛归,浑瑊使其将白娑勒追之,反为所败”。娑勒为胡名,白又为常见的龟兹人姓氏,白娑勒显为胡人。在河中的朔方军虽然成为独立藩镇,但仍保留了明显的特色。晚唐时李商隐即称:“河中带朔方之兵甲,为皇都之股肱。”会昌年间,李德裕曾上奏:“河中地闲,马军有朔方旧法,都虞候王纵顷年曾充马军都虞候至西川防戎,臣素所谙知。”朔方军的骑兵多以蕃胡为主,《资治通鉴》即云,参加仆固怀恩之乱的朔方军“胡人曰:我乘马,乃汉卒不行耳”。李德裕称河中骑兵有朔方旧法,建议利用河中骑兵对抗回鹘,可能当时河中骑兵就由原朔方军的蕃胡后裔组成。
根据志文,罗何含为罗殷第二子,在弱冠之年被浑瑊擢署为子弟。罗何含逝于会昌元年,享年六十九,则其弱冠之年当为贞元六年。据《唐方镇年表》,浑瑊出镇河中的时间为唐德宗贞元元年至贞元十五年。唐代的子弟军在中央禁军、藩镇、府州团练、羁縻府州均有存在。中央禁军中如武德初年组建之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开元初年成军之左右龙武军,“皆唐元功臣子弟并外州人”。至德二年(757)组建之左右神武军,“补元从、扈从官子弟”。另有“射生子弟”等。藩镇中的子弟军如刘辟在西川时的“五院子弟”,韩滉在江东组建之“迎驾子弟”,李愬任魏博节度使时,“取大将家翘秀者为子弟军,列于诸校之上”。会昌泽潞之役中出现有陈许徐泗“军外子弟”,藩镇中子弟军的军官多被称为“衙前子弟”、“节度子弟”,归义军还设有“子弟虞候”。府州团练中的子弟军如安史之乱中的“常山团结子弟”、李德裕镇蜀时组建之“雄边子弟”,幽州雄武军中的“土团子弟”。
朔方军也堪称父子军,在将领一级,如仆固怀恩、仆固玢、仆固瑒、浑释之、浑瑊、白道生、白元光、李良臣、李光进、杨怀宾、杨朝晟都是父子从军。普通士兵也多有兄弟子侄世代从军。《幸奉天录》云李怀光发动叛乱后,朔方军“老小步骑百余万”。韩游環率邠州朔方军讨伐李怀光时,“李怀光将阎晏欲争之,士卒指邠军曰:‘彼非吾父兄,则吾子弟,奈何以白刃相向乎!’”罗何含被浑瑊擢署为河中子弟,无疑是延续了朔方军的军事传统。
三 墓志所见吐火罗人罗何含及其家族在延州
根据志文,罗何含在浑瑊逝世后前往延州。《旧唐书》记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十二月浑瑊逝世后,“以同州刺史杜确为河中尹、河中绛州观察使”。接替浑瑊出镇河中的杜确并未担任河中节度使,仅担任观察使,可见河中由藩镇降为了观察使辖区。《新唐书·方镇年表》即云本年“罢河中节度,置河中防御观察使”。杜确出身唐中央文官。《旧唐书》记本年九月唐廷“以太常卿杜确为同州刺史”。在浑瑊逝世后,杜确从同州升迁至河中。唐廷将河中镇降级,又以出于中央的杜确赴镇,明显是为了削弱河中作为藩镇的独立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罗何含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前往延州。
罗何含为何前往延州?延州属于鄜坊镇,唐德宗兴元元年至贞元三年十一月,鄜坊节度使由出于朔方军的唐朝臣论惟明担任。但自贞元四年起,鄜坊节度使由出于唐北衙禁军的原左龙武大将军王栖霞担任,一直至贞元十八年。在唐廷不断削弱朔方军势力时,延州却由出于朔方军的吐谷浑人李如暹担任刺史。李如暹同时还是以吐谷浑部落为主体的延州驻军安塞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资治通鉴》云兴元元年四月,“灵武守将宁景璿为李怀光治第,别将李如暹曰:‘李太尉逐天子,而景璿为之治第,是亦反也!’攻而杀之。”李如暹因在李怀光之乱中忠于唐廷拜为延州刺史。李如暹子李良僅墓志称李如暹“贞元中,比以殊勋,拜延州刺史,兼安塞军等使。寻加散骑常侍、兵部尚书”。《旧唐书》称贞元十年三月“辛丑,以延州刺史李如暹所部蕃落赐名曰安塞军,以如暹为军使”。罗何含前往延州发展或是由于其为朔方军子弟,李如暹为朔方军旧将。
志文称罗何含来到延州后,李如暹询查了他离开河中的原因,根据其才干任为安塞军副兵马使。罗何含在河中仅为子弟军的普通军官,在延州担任安塞军副兵马使无疑是快速升迁了。根据志文,由于安塞军及延州政务繁剧,官员缺少,罗何含又署理了一职务,使不法行为屏迹。贞元十五年,罗何含任安塞军军城虞候兼散兵马使。军城乃安塞军部队所驻之城,与居民所住的延州州城相对。虞候为藩镇军中执法军将。王永兴指出:“虞候乃保卫军中之制度、纪律或侦查非法事并消除之职也。”关于散兵马使,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散员兵马使,未得统兵。”
根据志文,贞元二十年,安塞军全军出塞,罗何含担任延州兵马留后。兵马留后为藩镇帅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节度使或出征,或入朝,或死而未有代,皆有知留后事,其后遂以节度留后为称。”罗何含任延州兵马留后表明了延州的藩镇化及在鄜坊节度辖区内的独立性。《旧唐书》记贞元二十年“三月甲申,以吐蕃赞普卒,废朝”。安塞军全军出塞或是借此拓地。
唐顺宗永贞元年,由于吐蕃进攻,安塞军遣军离开延州出境防御。罗何含担任安塞军行营左厢虞候,在行营军返回延州后代理执掌本军左厢虞候事务。唐代宗大历十年之后,吐蕃进攻关内道的方向“一是从灵、原二州之间进攻盐州及其以东地区;二是从庆州向东越过子午岭攻击鄜坊地区”。“吐蕃军自盐州东侵夏、麟诸州,其态势乃是迂回横山,企图向南突入延州境地。”吐蕃攻占盐州后,“常阻绝灵武,侵扰鄜坊”。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吐蕃进攻盐州、麟州后,“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呼延州僧延素辈七人,称徐舍人召”。从延州僧延素被俘来看,延州也应被吐蕃军进犯。清人赵翼即认为“贞元中,有蕃将徐舍人掠延州,谓僧延素曰”。
唐宪宗元和二年,罗何含改任衙前厢虞候兼知子弟将,又代理步军将一职。衙前厢虞候为安塞军衙军高级军官。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厢虞候,掌左右厢之兵。”子弟将即安塞军子弟军将官。此时安塞军已遥隶于神策军。李如暹之子李良僅在元和初年“充左神策军行营先锋兵马使、延州安塞军蕃落等副使”。村井恭子指出:“安塞军至少在元和元年之前,也成为了左神策行营,隶属于朝廷,与吐蕃和割据藩镇作战。”何永成指出:“遥隶行营实可视作神策军透过兼并方式取得之重要兵源。”朔方军被肢解衰落后,有不少朔方军旧将及子弟加入神策军,如范希朝曾任左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资治通鉴考异》引《邠志》云:“神策散将魏茪者,朔方子弟,武艺绝伦。”有的朔方子弟加入南衙禁军,《册府元龟》云乌重圯为“朔方子弟”,《新唐书·吐蕃传》记其为右卫将军。同为朔方军子弟的罗何含通过遥隶行营的方式也成了神策军的一员。延州神策军的主要军事任务就是防御吐蕃。《太平寰宇记》云:“保安军,本延州之古栲栳城,唐咸亨年中曾驻泊禁军于此。至贞元十四年,建为神策军,寻改为永康镇,属延州,扼截蕃贼。”
元和四年,罗何含升为安塞军押衙。关于押衙的执掌,宋人程大昌云:“魏博特置骁锐可倚仗者,使为护衙,名为衙兵。而典总此兵者其结衔名为押衙。”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押牙者,尽管节度使牙内之事。”此时,赏识罗何含的延州刺史兼安塞军使李如暹已逝世二年。《李良僅墓志》称:“二年,丁尚书忧。”元和十三年,罗何含升为安塞军都押衙。都押衙为都级长官,高于押衙。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唐节度使置都押牙,牙前重职也。”日本学者渡边孝认为都押衙为藩镇“军事、行政部门的总务部长”。从志文来看,罗何含任都押衙时主要负责排衙,在将佐衙参时纠正礼仪。此时任延州刺史兼安塞军使的为李如暹之子李良僅。
唐文宗太和二年,罗何含升为安塞军右厢兵马使。太和五年,时任延州刺史兼安塞军使、具有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衔的韦某牒命罗何含参斟详审安塞军内部将佐的人事升迁,具有改署权。本年罗何含升为左厢兵马使。开成元年,罗何含以左厢兵马使兼任都教练使。教练使为藩镇中教习士卒军事技能之军将,其武艺精湛,常为士卒表率。都教练使为教练使系统中都级官长,总领安塞军各级教练使,是安塞军总教头。罗何含能任此职可见其武艺精湛。这既来源于他在军中的长期历练,亦来源于吐火罗的尚武传统。《隋书·西域传》即称吐火罗“胜兵者十万人,皆习战”。开成四年,罗何含由本军牒补都虞候,同时兼任都教练使。都虞候作为都级长官,其地位高于普通虞候。
开成五年,罗何含被任命为和断兵马使,率部调解延州党项把利部和野利部的世仇。唐初党项内徙后,把利部和野利部居于庆州。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东侵,在庆州的把利部和野利部成为吐蕃先锋。唐代宗采纳郭子仪建议,派遣使臣招抚庆州党项,将庆州党项与吐蕃相隔离。“于是破丑、野利、把利三部及思乐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芳池州野利部并徙绥、延州。”迁往绥州、延州的把利部和野利部保持了世仇风俗。《通典》即云党项“不事生产,好为窃盗,常相陵劫。尤重复仇,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雠人而后复常”。夏州党项也被记为:“广德年中,其部落先党项与其类意气不等,因聚党为兵相伐,强者有其马牛羊橐驼,其后支属更仇杀,转转六七十年莫能禁,道路杀掠以为常。”开成末年,党项成为关内道北部、西部极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新唐书·党项传》云:“至开成末,种落愈繁,富贾人赍缯宝鬻羊马,藩镇乘其利,强市之,或不得直,部人怨,相率为乱,至灵、盐道不通。”延州也受到了党项的冲击。《太平御览》引《唐新语》云长孙从直“父玄珪为延州肤施令。从直随之官,肤施近边多蕃部落,往往劫掠城邑,前后不能制。玄珪初至,果遇蕃骑数十,劫掠县下”。唐廷认为:“延州既兼军镇,且杂蕃戎,防遏抚绥,两须得所。”防御安抚党项部落是安塞军的重要任务。罗何含任和断兵马使后,率部圆满完成了任务,被上级录状表功。唐廷授予罗何含文散官、检校官、宪衔、勋官。
唐武宗会昌元年,罗何含病逝于延州肤施县家中,享年69岁。罗何含同僚延州防御衙推文林郎试左骁卫兵曹参军王俦为其撰写墓志。延州刺史兼任本州防御使,因而置有防御衙推。志文称于次年“十月卅日出殡于肤施县南川太夫人茔”。肤施县为延州治所。南川即南河,在明代被称为城南河。明弘治《延安府志》云:“城南河:在城南门外,自甘泉县界北流至城入延水。”又云:“府城:西据高山,余三面筑土,包石为城,因延水、南河为池。”太夫人茔即罗何含之母坟茔。可见罗何含之母亦随罗何含从河中来到延州并病逝于此。罗何含还有两弟居于延州,一弟罗迁任安塞军押衙兼延昌镇兵马使,一弟名罗弘。唐代军制“凡镇皆有使一人,副使一人”。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多置镇,设镇将统领。《元和郡县图志》记延州下有延昌县,罗迁任延昌镇兵马使表明安塞军将军力从延州州城伸展到了延州下属各县。志文又称罗何含娶妻太原郭氏,有子罗仲钊、罗仲则、罗仲方、罗仲琼。罗何含家族生活并葬于延州,表明延州是入唐吐火罗人的一大定居点。此前据出土文书及传世史籍载,入唐吐火罗人主要在西州、长安、洛阳、成都定居。吐鲁番所出《唐垂拱元年(685)康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记有吐火罗拂延、吐火罗磨色多。洛阳龙门石窟存有唐景云元年(710)吐火罗僧宝隆造像龛。《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吐火罗人佛陀达摩于成都出家。《册府元龟》记吐火罗“其地与益州邻,尝通商贾。民慕其利,多往从之,教其书记,为之辞译,稍桀黠矣”。从志文来看,罗何含家族在选择墓葬地时利用了中原风水术。罗何含本人娶汉人女子郭氏,诸子命名皆以字行,郭氏在罗何含逝后“慈育诸稚,祭慕有节,礼教靡违”。这些都表明了罗何含家族的华化,其家族后裔最终融入了汉人中。
结 语
综上所述,罗何含家族是安史之乱后入唐并落籍延州的吐火罗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吐火罗叶护亲自率军入援,罗何含祖父祁斯作为吐火罗大首领也来到了长安,后被唐肃宗派往位于东都前线的朔方军行营。安史之乱平定后,祁斯返回长安,任南衙禁军监门卫大将军,受封酒泉郡王。他的儿子罗殷留在河中的朔方军部队中发展,经历了李怀光之乱、朔方军被分割、河中朔方军独立等一系列事件,被出镇河中的朔方军元老浑瑊任为本镇节度先锋兵马使。罗何含在河中的朔方军中成长,在弱冠之年被浑瑊任为本军子弟。浑瑊逝世后,唐廷采取削弱河中的政策,河中由藩镇降为观察使辖区。罗何含为了更好发展,携母、弟举家迁往延州。延州刺史兼安塞军使李如暹为朔方军旧将,重用罗何含,先后任其为副兵马使、军城虞候兼散兵马使、兵马留后、行营左虞候,参与了安塞军对吐蕃的作战以及安塞军遥隶于神策军行营等事件。李如暹逝后,罗何含担任安塞军衙前厢虞候、兼知子弟将,又权知步军将。李如暹之子李良僅担任延州刺史兼安塞军使后,罗何含任押衙,又升为都押衙。李良僅逝后,罗何含升为安塞军右厢兵马使,被继任延州刺史兼安塞军使的韦某授命参斟详审军中将佐人事升迁,又升为左厢兵马使。此后,罗何含又担任安塞军都虞候兼都教练使。在党项部落日益威胁延州社会稳定时,罗何含任和断兵马使,率军调解部落矛盾。
罗何含本人在安塞军终官都级将领,为安塞军的高级军官,他在安塞军的仕宦经历是朔方子弟被纳入朝廷直属军事系统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唐廷对朔方军的削弱及吸纳。罗何含逝世后葬于延州其母墓地旁,其妻、子、弟均居住于延州,其中一弟任安塞军镇将,延州成为罗何含家族的本贯,吐火罗成了罗何含家族记忆中的故国。罗何含家族的华化随着入唐岁月浸深而不断加强。罗何含祖父使用吐火罗名字,自罗何含父亲罗殷起,该家族均以罗为姓,罗何含诸子均按行辈以字行,从姓名来看已没有外来色彩。罗何含本人娶太原郭氏,逝后按汉地风水术营葬。罗何含家属又礼请罗何含同僚撰写墓志。墓志将罗何含家族血缘追溯至颛顼,攀附华夏,又以酒泉作为罗何含家族祖居地,这些都体现了罗何含家族的华化。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