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的故事》与小学语文《唐打虎》
runsly 03-03 次遇见《打虎的故事》与小学语文《唐打虎》
提要:《打虎的故事》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少年儿童编写的一册故事书,具有寓言性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它所赞扬的打虎精神,是指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敢于战胜各种邪恶黑暗势力、排除千难万险的优良传统。本文梳理了从《打虎的故事》、《唐打猎》到小学《语文》课文《唐打虎》的一段往事。
关键词:打虎的故事,唐打猎,唐打虎,霍松林,小学语文
作者:霍有光
春节期间,陕西师大文学院让我为2017年2月1日仙逝的父亲(霍松林)“预填”一份国家荣誉称号《初步建议人选提名表》,还要为填表“附件”准备一套需要提供的获奖证书、工作生活照等相关电子图片资料,以表彰在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所谓“预填”,就是按照填表的各项要求,初步先撰写一个大致的文本,以便学校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并由官方裁定认可。这是要对父亲从教七十多年的生涯做一个精要的总结,受交表时间与字数的限制,一时浮想联翩,由于难于取舍,大多只能是点到为止。
家父在长达7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过小学、中学,虽然最长的时间是在大学执教,但他始终不忘关注青少年成长,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英才,倡导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家父在《松林回忆录》里说:“1961年以后,党中央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阶级斗争的弦相对松弛,因而我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做出成绩。”除了出色完成本职教学与科研工作外,还为青少年读者编写了两本书,一是《打虎的故事》,二是《古人勤学的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64)。本文则谈谈关于《打虎的故事》的往事。
一、关于《打虎的故事》
最近看到一位网友(网名“译者肖毛”)写的一篇博文,他说:2018年8月在“桥市”旧书市场,淘到一本《打虎的故事》。“据再版后记可知,当年出版《不怕鬼的故事》之后,霍松林就想编选打虎故事,内容基本来自古代笔记小说。那么霍松林是谁呢?百度百科把他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列举了他的一大堆著作名字,却根本不提《打虎的故事》。”这位网友的读后感想是“为什么如今濒临灭绝的不是我们,而是可怜巴巴的老虎呢?”可见,用当代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看,他对家父当年为什么会编写这本书,存在一定的误解。
正如家父在《松林回忆录》里所说,在大跃进时期高校“批白专”、“拔白旗”、批“厚古薄今”运动之后,六十年初开启了贯彻“八字方针”运动,阶级斗争的空气稍有缓和,又开始对知识分子“甄别”,鼓励百家齐放、百花争鸣,鼓励“古为今用”。譬如有一本书是古为今用的样板,名曰《不怕鬼的故事》。
1961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学者何其芳的《不怕鬼的故事》,包括60多篇故事与注释。何其芳在该书的《序言》中说:“世界上并没有鬼。相信有鬼是一种落后的思想,一种迷信,一种怯懦的表现。这已经成为今天的人们的常识了。但在从前,人们并不是这样看的。许多人相信有鬼,而且怕鬼。这是无足奇怪的。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还不能科学地去理解的时候,他不可能不有各种各样的迷信。何况那时的反动统治阶级还要利用鬼神来愚弄人民,吓唬人民,巩固他们的统治呢。”编写《不怕鬼的故事》的目的就是:“世界上妖魔鬼怪还多得很,要消灭它们还需要一定时间;国内的困难也还很大,中国型的魔鬼残余还在作怪,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本书出世就显得很有必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何其芳编写的这本书受到毛主席的关注与批示。
1961年1月24日:毛泽东对何其芳送审《不怕鬼的故事》序文的批示
毛泽东对何其芳送审的《不怕鬼的故事》“序文”的批示释文是:“何其芳同志:此件看过,就照这样付印,付印前,请送清样给刘、周、邓、周扬、郭沫苦五同志一阅,询问他们是否还有修改的意见。出书的时候,可将序文在《红旗》和《人民日报》上登载。另请着手翻成几种外文,先翻序,后翻书。序的英文稿先翻成,登在《北京周报》上。此书能在二月出版就好,可使目前正在全国进行整风运动的干部们阅读。以上请酌办。 毛泽东 一月二十四日”
当年家父作为一名普通的民主党派(民盟)成员,并不知道《不怕鬼的故事》的出版背景,现在人们才知道它是毛主席让秘书胡乔木向何其芳下达任务而编写的。据《毛泽东为何叫人编<不怕鬼的故事>?》披露:1961年1月,毛泽东两次召见何其芳,具体谈序言的修改。最后,毛泽东对何其芳的文章作了多处修改,并加写了一些段落。其中有两处特别引人注目,一处是增加了这样一段:“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越喜欢我们,发出慈悲心,不害我们,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忽然变得顺利起来,一切光昌流丽,春暖花开了吗?”另一处是增加了这样一句话:“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之下通过斗争同它的对方交换位置,向着它的对方的地位转化的。”毛泽东对何其芳说:“你这篇文章原来政治性很强,我给你再加强一些。我是把不怕鬼的故事作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工具。”
《不怕鬼的故事》出版后不久,家父曾有幸赴北京参加过一次有关民主党派统战工作的神仙会,会上家父发言说自然界并没有鬼,但古人往往把战胜困难、挑战艰险比作老虎,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虎口拔牙、降龙伏虎等。毛主席把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派比作纸老虎,中国人民有战胜困难、敢于打虎的优良传统。会上,有领导鼓励家父把这样的想法写出来。
从北京开会回到西安后,家父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开始查阅古代历史文献,在摘编资料卡片的基础上,动手写成一万多字的杂文《谈虎》,分上下两期发表于1961年7月13日、7月15日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立即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谈虎》开头是这样的:“何其芳同志在序《不怕鬼的故事》时,提到编这本书,是受了毛主席《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启发。这立刻启发了我,联想到关于虎的故事。如果从我国浩如烟海的载籍里,发掘若干不怕虎的故事,也是很有意义的。”
#p#分页标题#e#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看到《谈虎》文章后,主动邀请家父编写《打虎的故事》。7月22日,出版社由上海来信说:“见《光明日报》所刊大作《谈虎》,其中所举的例子都很生动有趣,而且正如您所说的,富有教育意义。《不怕鬼的故事》出版后,我们本来也打算出一本以不怕鬼的精神教育儿童的书,但苦于没有适当的材料。大作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以打虎的故事来对儿童进行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很相宜的。我们向您提出一个恳切的要求,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为儿童选编一本打虎的故事,用浅显活泼的白话文改写出来,这将是给儿童的一份丰硕的礼物。为了使儿童充分理解故事的含义,我们以为也可以在文后写几句简短的说明或感想,如《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当然,这本书还需要有一篇深入浅出的饶有风趣的前言……我们希望您能答应我们的要求。”
家父认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能为少年儿童写一点有教育作用的文章很有意义。在征得本单位党组织的同意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国际儿童节前,《打虎的故事》(1962年5月,内附著名剪纸专家林曦明的几十幅精美的插图)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版印刷了5万册。它是从所接触到的一千多条有关老虎的材料中精选出十八篇改写而成的,前面有一万多字的前言。每一篇后,都有富有哲理意味的评论。
《打虎的故事》的封面(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5月)
《打虎的故事》的目录(第1篇是《唐打猎》)
《打虎的故事》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先是1962年6月9日,《西安晚报》选登了《打虎的故事》第一篇:《唐打猎》。6月21日,著名儿童文学家魏金枝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赞打虎英雄》。6月22日与23日,《中国青年报》用《话说打虎》为题,全文转载了《打虎的故事》一万多字的《前言》;而《陕西日报》则以《论打虎——<打虎的故事>前言》为题,也作了全文转载。国内著名的少儿读物《少年文艺》,在第六期上选登了《唐打猎》。9月17日,《陕西日报》发表了文木的文章《发扬打虎的精神——<打虎的故事>一书读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省的广播电台广播了其中的《唐打猎》等篇,许多少年儿童和中学语文教师致信家父热情的肯定。
魏金枝《赞打虎英雄》(《人民日报》1962年6月21日)
《打虎的故事》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具有寓言性质,是把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需要战胜的形形色色的困难与险阻比作老虎(或曰拦路虎),敢于打虎的精神就是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之一。《<打虎的故事>前言》说:通过讲述古人打虎的故事,赞扬“打虎精神”,目的是赞扬敢于打古往今来欺压劳动人民的那只“虎”。“帮着它害人,被骂为‘为虎作伥’;依仗它行凶,被斥为‘狐假虎威’;助长它的威风,被讥为‘为虎添翼;捉到它而不除掉,被诮为‘放虎还山’或‘养虎遗患’。”“封建社会的官吏是地主阶级用以剥削民脂民膏的爪牙,因而把那些官吏比做虎,是恰当的,而且很形象。但如果扩大范围,把整个反动阶级的罪恶统治比作虎,那就更准确。”所以,打虎不仅仅是消灭一种“害兽”,打虎精神更是象征着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决心。“《水浒》里的武松、李逵、解珍、解宝等英雄人物打虎、杀虎、猎虎的壮举,就是最典型的艺术反映。也勇敢地打过穿袍戴冠的虎,把多少荒淫的‘人君’推下皇帝的宝座。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就是有力的证明。而对付这两类虎的坚决态度,是和中华民族的酷爱自由、不能忍受黑暗统治的革命传统分不开的。拿武松说,他敢于打景阳冈的那只吊睛白额虎,和他敢于打腐朽的北宋皇朝那只穿袍戴冠的虎,都是同一种革命精神的表现。”人们都应该学习“武松、李逵那样的坚决斗争、毫不妥协的革命态度”,牢记毛主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教导,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它们,勇敢地去战胜形形色色的拦路虎。
记得当时我正在师大附小读六年级,与《打虎的故事》同时出版的还有一套对那个年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丛书《十万个为什么》。由于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
《打虎的故事》(1981年7月第2次印刷)印数50001-115000
在“文革”前那个文化相对荒芜的年代,实践证明《打虎的故事》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少儿读物,所以“文革”结束初期,人们将书中的故事选入《语文》教材,也自然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唐打虎》成为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第七册第24课课文
王丹丹:《<唐打虎>浅析与教学建议》(《小学语文教学》1996年七-八期)
2009年8月,一名叫“benben1973_47”的网友,在新浪博客发表《重读<唐打虎>所得》,对“当年小学四年级时学过的这篇课文”发表感想:“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所面临着的、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是是非非,都是可以以‘老虎’视之的。其实,‘老虎’并不可怕。正如唐打虎的祖先唐牛所说的那样,见到‘老虎’不应该怕,也不应该逃,要勇于接受挑战。伟大领袖曾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略上要敢于藐视,战术上又必须重视。无论是何样艰难的事情,只要积极应对,周密思考,从实际出发,抓住契机,量力而为,采取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总是会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的。小故事,往往蕴涵着大道理……”
一篇题为《语文教师如何应对名篇的局限性》(作者佚名)一文,谈到了自身的教学体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乏名篇佳作,这类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不但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范文,更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经典。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这些名篇佳作继续闪烁着哲理的光芒的同时,有的也在逐渐暴露出思想的局限。”“在小学教材中,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有《少年闰土》《唐打虎》和《景阳冈》等……给读者传出‘虎必凶恶,虎必伤人,逢虎必打,打虎必英雄’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与我们现在的环保观念产生矛盾的。科学家们预测,当今和未来的六大环境问题之一是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而这个问题中更令人担心的是人类的好朋友——野生动物惨遭捕杀,致使不少珍稀动物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生态环境一旦失去平衡,就必然会危及人类的生存!显然,这一类以捕杀动物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名篇,在当今已表现出滞后的环保观了。”“针对涉及环保问题的名篇,我们应用现代的环保观点去更新名篇中滞后的环保观点,把其滞后的环保观更新为先进的环保观。”
三、《唐打猎》与《唐打虎》原文对比
编写小学《语文》课本,必须针对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课程的难易程度,要循序渐进,而且每课的篇幅也不宜太长。所以将《打虎的故事•唐打猎》在基本保存原貌的前提下,改写成适用于小学四、五年级使用的《唐打虎》,于是就产生了适当的压缩与改编。兹将两者对比如下:
《唐打猎》原文
(《打虎的故事》)
《唐打虎》原文
(小学《语文》课本)
清朝乾隆年间,离旌德县城不过五里的山谷里,有一只庞大的老虎,时常出来伤害人畜。郊区人民先后请了好几个猎手,一心想除掉它。可是,那家伙真凶!猎手们费力不少力气,不但没有捕着,反而吃了它的亏,有的被咬伤,有的被咬死。
老虎见人们拿它没有办法,越发猖狂了。不要说深更半夜,就是青天大白日,也竟敢明目张胆地跑到城郊吃人。老乡们都咬牙切齿,恨不得剥它的皮,抽他的筋。
有位老大爷对大伙说:“光着急不济事,得想个办法。依我看,要收拾这家伙,除非到徽州去请来唐打猎。”
从前,皖南山区有老虎。
有一年正月里,一只大老虎盘踞在村子后面的山上不走,伤害了不少牲口。壮丁几次出动去打它,都没有成功。村民商量说,要除这个害,非得请“唐打虎”不可。
徽州离这儿山遥路远,来回得好多天。但是,大家想了想,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点头同意。当天下午,就派人出发了。
提起唐打猎,何人不知,哪个不晓!那是世代相传、驰名天下的打虎英雄呀!
要了解唐打猎的来历,得从明朝说起,不知是在明朝的什么时代,徽州乡下有个姓唐的农民,刚结婚不久,就被老虎叼跑了。他的妻子刘氏拼命追赶。赶进深山,却连丈夫的一根骨头也没有找回来。她又悲痛,又愤恨。幸好已怀了孕,只希望生个有出息的孩子,好替父亲报仇。后来生下一个胖笃笃的男孩,便不辞千辛万苦,屎一把、尿一把的拉扯成人。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再也压抑不住仇恨的火焰,噙着眼泪,对儿子说明他父亲是怎样死的,并且严厉的告诫他:“你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世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是我的子孙!”就这样,从她的儿子开始,世世代代,都是有名的猎人;而且,由于不断积累经验,一代更比一代强。
好几天过去了,那只该死的老虎照样跑出来害人,旌德县城郊的人民,都眼巴巴期待着唐打猎的到来。
一天早晨,派去的人满头大汗地抱回来,告诉大家:“唐家挑选了两位出色的猎手,前来打虎。马上就到,快去迎接吧!”
“唐打虎”是徽州一个姓唐的大家族,据说这一家人个个是打虎的能手。大伙备了财礼,就派人到徽州去请。派去的人回来说:唐家的人答应了,打虎的能手随后就到。
这消息很快地传到各处。一会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围拢来,怀着钦佩和好奇的心情,想看看打虎英雄的凛凛英姿。可是,看到唐打猎以后,却都有些失望。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只是背着个铺盖卷儿。一个瘦精精的老头儿,个儿不很高,头发、胡子雪白,大约已有六十多岁;握着一把斧头,八九寸长,四五寸宽,斧柄也不过尺把长,并不像什么了不起的打虎武器。
既然老远地请来了,就不能不招待。管事的请他两俩休息;并且对一个青年人说:“唐好汉赶了几天路,辛苦了,快准备早饭!”
老头儿早已看透人们的心思,便说:“听说大虫就在附近,先去除掉它,再来吃饭也不晚!”说完,袖了短柄斧头,就要起身。蹲在地上休息的小伙子,也准备出发。
过了两天,唐家果然派人来了,一个是老头,头发胡子全白了,背也驼了,还不住地咳嗽;一个是小孩,还不到十岁,说是祖孙俩。
老头觉察到了主人的神色,先开口说:“这儿离山上没几步路,先把老虎除了,回来再吃饭吧。”说完,站起身来,领着带来的小孩就走。
大家看他俩很坚定,只好同意了,派了个人作向导。
刚走进谷口,那位向导已经浑身打颤,不敢走了。
老头儿笑了笑说:“有我在,你还害怕老虎吗?”
走进谷里,老头儿回头对小伙子说:“这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喊醒它!”
#p#分页标题#e#小伙子接连发出几声虎啸。好家伙!呼,呼,呼!树林里卷起一阵狂风,风声过处,跳出一只斑斓大虎,直冲过来。老头儿却毫不慌张。他像钢铁铸成的一样,直挺挺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眼看老虎张开血盆大口,腾身向他的脑袋扑来,这才敏捷地举起右臂,露出斧刃,将头一歪,贴在左肩。就在这一刹那之间,老虎已经跃过他的头顶,“扑通”一声,跌落在地上。
那个向导躲在老远的大石背后,探头瞭望,还以为老虎会立刻跳起,转过身来吃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不料老头儿已放下右臂,回头对小伙子说:“完事了,回去吃饭!”
向导望见老虎再也没有动弹,才蹑手蹑脚地走近来,仔细一看。呵!那只老虎从脖项经过肚子,直到尾巴下。裂开一条大口子,鲜血迸流,五脏六腑都露出来了。
他们抬着死老虎,回到城郊。老乡们都争先恐后赶来,有的端上一盘炒鸡蛋,有的捧出一碗煎豆腐,有的提来一锅大米饭……口口声声,感谢打虎英雄替大家除了祸害。
村里的人把他们送到山口,不敢往里走了。老头笑着说:“你们给老虎吓怕了,有我在这里,不用怕!”几个胆大的远远地跟在后面看。
进了山口,小孩走在前头,连连用鼻子闻。走了一段路,他对祖父说:“爷爷,这畜生就在这里,正睡觉呢。我把它叫醒吧。”老头点了点头,找个地势站好了。小孩就学起老虎叫来。果然,老虎从树林里出来了。它大吼一声,震得地动山摇,猛扑过来。
老头双手握着一把斧子,斧柄不到一尺,斧嘴四寸多点。他把斧子举过头,瞪大了眼睛,站得稳稳的。老虎扑过来,老头身子一蹲,把头一偏,老虎从他头上蹦了过去。谁也没想到,老虎一蹦过去就趴在地上不动了,肚子下面鲜血直流。大家围上去一看,原来从老虎的下巴到尾腚,都被斧子剖成了两半。
不少青年人围上来,想向老英雄学本领。其中的一个担心地问:“这不容易学吧?”
老英雄笑眯眯地说:“不很容易,但也不很难。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本领是练出来的,练本领要有决心。只要下决心练,一切都好办。我的先人被老虎吃了。为了替他报仇,为了使天下人不再被老虎吃掉,我家祖祖辈辈都下决心练本领。我从十来岁起,整整练臂十年、练眼十年。你们试试看:我出臂膀,哪怕悬上两三百斤东西,也毫不动摇;我睁开双眼,哪怕前面有石子飞过,也毫不转动。可是,功夫没有底,直到现在,我每天还在练”
青年人听了老英雄的话,都说:“我们也练吧!再有老虎出现,准叫它裂成两半。”
刘氏结婚不久,就被老虎夺去丈夫,这处境够悲惨了。可是,这位劳动妇女并没有用眼泪洗脸,而是下了报仇雪恨的决心,扶养儿子、教育儿子,让子子孙孙剿除老虎。
这一下村里的人都服了。老头带着孩子回村里吃饭,大家问他打虎的本事是从哪儿学来的。老头说,唐家的祖上不少人遭过虎害。后来出了个打柴的,叫唐牛,他身体壮,力气大,一担能挑二三百斤。有一次他正打柴,忽然来了只老虎。他拔腿就逃,老虎已经从背后扑上来了。他急得没法,两手抓住了从肩头扑下来的老虎腿,一下子用头顶住了老虎的咽喉,又用脚向后蹬老虎肚子。最后老虎不动了。唐牛的力气也使尽了,胸口已经被老虎抓得稀烂,抬到家里,一会儿就断气了。他临死还叮嘱儿子要打虎除害,交代了两条:一条是见了老虎不该怕,更不该逃;另一条是老虎见了人总要扑过来,要打它的咽喉和肚子。
在全世界,和刘氏处境相似的人有的是!那些被老虎夺去丈夫的妻子、被老虎夺去妻子的丈夫,以及被老虎夺去子女的父母、被老虎夺去父母的子女……是不是都像刘氏一样下了报仇雪恨的决心呢?
有决心,当然还要有本领。然而决心是动力。如唐老英雄所说:“本领是练出来的,练本领要有决心。只要下决心练,一切都好办。”
唐打猎世世代代的贡献是很大的。他们不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到处奔波,为人民打虎除害;而且用自己的正义行为,影响群众,使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出打虎英雄。旌德县城郊的青年人,不是已经下定决心、好好锻炼,也要打虎了吗?
唐家的子孙个个能打老虎,各有巧妙不同,但是大家都牢牢记住唐牛临死前说的这两条。
《唐打猎》第1-2页
#p#分页标题#e#
@@@@@@@@@@@@@@@@@@@@@@@@@@@@@@@@@@@@@@@@@@@@@@@@@@@@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