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道德模范候选人张无敌教授
52fw.cn 07-23 次遇见走遍云南村村寨寨的“泥裤腿”教授
他34年奋战教学、科研第一线,奉行“每一位党员,都是火种”,只有修身立德,方能为人师表;只有静心治学,才能潜心育人。他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三农”,平凡的人生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题记
事迹照片
事迹说明
你要是去过云南省梁河黑脑子阿昌族村、武定撒莫里苗族示范村、嵩明迤者村或者富宁老寨彝族村等偏远村寨,你或许对一位长着大胡子,高卷着裤腿站在满是泥泞和污浊的沼气池建设坑里,和当地人一起顶着烈日一起劳作的“农民”有印象。
然而,你能想到吗,半个月前他还在乌干达、阿塞拜疆、突尼斯,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为科技人员讲学。一个星期前,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单位——教育部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里指导研究生。
在云南偏远农村的山山寨寨,提起这位专家,村民们会热情地围拢过来,争相告诉你:这位一脸络腮胡子、会用方言给你讲“沼气”的教授,30多年来,带领他的团队,走遍云南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一村一寨,一家一户,苦口婆心地向农民推广沼气,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大胡子伯伯”“泥裤腿专家”。他就是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无敌。
“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火种”
稍有一些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个领域大都要与又脏又臭的废弃物(液)打交道,这些年来张无敌投入精力最多的又是用人畜粪便作为能源材料的沼气。
“上小学的时候,我在我家村子附近的山上就能砍到柴。上到初中,附近山上的树就被砍光了,要到远处的山上去砍柴。升到初三,就只能挖树根当柴了。”每每谈到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张无敌总会提起这段经历。张无敌生于上世纪60年代,目睹一片片树林在人们的柴刀下渐渐消失,看着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他心里无比惆怅。但是,不砍树,村民用什么来生火做饭?他找到了答案——沼气,“合理利用沼气是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的最好办法。”
张无敌经常奔波于云南省各地乡村,实地调研、开展培训、指导建池、推广沼气替代能源技术。每到一个农村科技帮扶点,张无敌一下就来了劲头,换上水鞋,扛着宣传设备和示范器械,亲自动手进行科技示范推广,详细为村民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先后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为云南农村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张无敌说:“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火种。越是贫困、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发展沼气的意义就越大,也就越需要我们。”
富裕的地方可以去买天然气或石油液化气,贫困的地方往往更需要沼气,但这些地区也往往是教育最薄弱的地方,对沼气的推广宣传工作并不容易。
好在通过多年历练,张无敌已经学会了在各种话语系统中自由转换,参加学术会议,要讲得专业;对博士生、硕士生,要讲得系统;对农户,要讲得简单、尽量用当地俗语。“如果遇到全村一个了解沼气的人都没有,还要动员党员、村干部带头学习。”张无敌笑着说。
一次,有位村民看过宣传沼气的幻灯片后说:“你们用粪做饭,饭做出来是臭烘烘的。”张无敌就在一户比较开明的村民家做示范,沼气点火之后,村民围着看。“大家看到了,是火在烧饭,不是粪在烧饭,烧出的饭是香喷喷的,不是臭烘烘的。”张无敌说。围观的人都笑了。
还有一次,墨江县景星乡路思村需要修建沼气池,但这个村子未通车,交通很闭塞。如果是修建水泥沼气池根本没办法运输材料,张无敌为了帮助这个村子,送去了自己研发的商品化户用玻璃钢沼气池。选址,挖坑,安装,填料,仅用了3天时间,村民们亲眼看到了玻璃钢沼气池创造的神奇——沼气池里脏兮兮的人畜粪便和杂草产生了纯净清洁的可燃气体!用这气体烧水做饭比烧柴省事、简单多了。当建完沼气池时,天已经黑了。可村民们特别高兴,用当地最高的待客礼仪——请当地小学校长为他们做饭。一对新婚的小夫妇,拿出新的尼龙蚊帐,给他们到鱼塘里去捞鱼款待工作人员。几乎全村人都参加了这次沼气使用的庆功宴。得知张无敌一行因工作繁忙不得不连夜返回,因为没有路灯,全村几十口男女老少,自发地在村口排成两队,点起火把,连成一条长长的火龙为他们照路,一直送到公路旁。